電影不僅依靠時間敘事構建故事邏輯,還通過空間敘事增強影像感染力。空間表達是電影常常采取的敘事策略,空間具有表意性,在特定空間發生的故事往往受限于社會環境、政治時局等。封閉空間是現代電影中常見的敘事空間類型。
當前我國電影的“封閉空間”敘事需要更多個案研究的補充與討論,筆者選取電影《十二公民》進行拉片分析,從形式、情節、意義三個視角切入,試圖梳理出該電影中“封閉空間”的敘事模式與敘事結構,同時反思電影本土化改編的得與失、成與敗,以期提出解決電影移植與改編問題的建議,豐富電影封閉空間敘事研究。
封閉空間是指與外界相對隔離,進入或者離開受到限制的空間。電影中的封閉空間更多作為敘事場景,對人物行動加以限定,制造極端環境以激發有關人性的探討,從而揭示電影的主題。它相對于現實更多地強調時間性,同時會使影片產生社會隔絕感。
事實上,封閉空間不是獨立的創作手段,而是作為影片中的標志性視覺符號,成為一種敘事慣例。封閉空間主要有三層特性,即封閉性與開放性、獨特時空關系及符號特征。封閉空間的敘事模式最早可追溯到戲劇“三一律”,即要求戲劇作品在時間、地點和行動三者之間保持一致性,要求一部戲劇作品一天一地內完成一個故事。“三一律”后被借鑒到電影敘事中,并適度放寬對時間的限制,成為一種電影敘事模式。
目前國內對封閉空間的研究主要有三類。一、單部影片的鑒賞。李溪慧、任艷通過封閉空間的隱喻對伊朗電影《關于伊麗》進行了空間解讀;穆昊宇分析電影《血觀音》以空間積極參與影片敘事、人物表現和影像風格,由空間探討主體形象的塑造和影片敘事營構還原影片的內在敘事及人物情感關系等。
二、對特定導演或類型電影進行探討。特定導演如張婷婷以《催眠大師》到《記憶大師》為例,分析導演陳正道的封閉空間獨特的敘事風格。李天珠以《空房間》為例,探討導演金基德利用封閉異類空間打造影片中的失語性與封閉性的重要特征。賈雪迪分析了多重建構的封閉空間,試圖發掘導演蔡明亮在封閉空間運用的創作意圖。特定類型如郭嘉琦從封閉空間的開放性和封閉性的角度切入,對封閉空間在恐怖電影中生成的效果進行分析,揭示封閉空間雙重屬性的運作機制及其作用。
三、進行理論建構。周登富以造型語言角度分析了全封閉型立體空間與孤立的總體空間兩種空間類型。孫建業先后討論了密室、孤島、驛車等意向在類型電影中的運用,并著有《絕境求生:電影中的“封閉空間”敘事》一書進行系統研究。
綜上,電影中的封閉空間敘事仍需更加理論化、系統化,同時也需要更多個案研究的補充。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影片《十二怒漢》,是由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趙春羊聯袂主演的犯罪懸疑片。該片講述了當代中國發生的一起富二代“殺人案”引發某政法大學討論,12名陪孩子參加大學英美法補考的家長對此共同進行的一次激烈的模擬陪審會議的故事。筆者將從形式、情節、意義三個視角切入,對電影的敘事模式與結構進行考察和梳理。
形式層:封閉空間的視覺呈現。從形式上看,“封閉”二字強調物理意義上的隔離性,在影片中即建筑物或其他地理空間的視覺呈現。孫建業借用大衛·波德維爾關于“形式系統”的論述,將電影中常見的封閉空間分為密室、孤島、迷宮、驛車四種空間意象。其中,密室被界定為“建筑、景觀的內部空間”。
《十二公民》是典型的密室類封閉空間。故事發生在一間倉庫內,開篇交代12名家長必須在1小時內得到統一結論,否則就要繼續討論,使倉庫成為限定時間內的密室。影片通過一個長鏡頭交代密室環境,倉庫正中央放有一張長方形桌子與12把椅子,整體較為空曠,內部空間的充裕為陪審員走動及案件重演提供場地,更接近于舞臺,增強儀式感。
光線變化也是封閉空間視覺呈現的重要元素。隨著討論進入高潮,第二輪投票時窗外冷光變暖,既是天氣變化,也暗示討論的轉機。66分時暴雨傾下畫面由暖變暗,陪審員決定將案情重演。73分時因倉庫漏雨討論被迫中斷,桌子正上方燈被打開,舞臺感增強。97分時光線變亮,窗外雨過天晴,討論也雨過天晴。99分時眾人意見達成一致,倉庫的“密室”功能也隨之瓦解。
《十二公民》中的倉庫為故事提供了一個充滿戲劇張力的規定情境,從形式上對封閉空間做了視覺呈現。
情節層:有限時空下的戲劇張力與人物形象。空間和人物的關系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重要,封閉空間將人物行動加以限制,可以激發矛盾,從而收到戲劇效果。
影片開始已有幾位家長不耐煩,討論積極性不高。8號陪審員走在人群之外,暗示選擇不同。隨后第一輪投票僅有8號投無罪,40分時第一輪休息,李老師走進倉庫,看起來是對“密室”的破壞,實則是進一步加固,讓討論得以進行。之后,每輪投票都會深入人物背后,交代態度轉變緣由,即“偵探推理模式”。3號與8號呈對峙關系,尤其是75分時案情重現,二人沖突既是推翻案情的關鍵,也蘊含著戲劇張力。
此外,電影細節設計從實際出發,符合規定情境,例如扇子扇風、突降暴雨、各地口音等都體現了季節、時間、地域等特點,有利于人物的刻畫。
意義層:美學內涵與社會隱喻。列斐伏爾賦予空間多重含義,即空間往往是社會的空間,是文化現象、政治現象、社會現象的表達場域。電影的封閉空間敘事,是一種具有獨特審美價值和隱喻意味的敘事模式。
《十二公民》在設計上充滿中國特色,如10號“中國人就是不抱團”,3號的父權制思想,9號的特殊政治時期等,都是對現實環境的折射,是社會矛盾的高度濃縮,由此封閉空間不只是物理隔絕,更是人為的特定藝術空間,體現電影的美學內涵和人文關懷。
封閉空間視角下電影本土化改編的成與敗。作為一部本土化改編電影,《十二公民》的移植與借鑒各有得失。成功之處例如考慮到法系不同將故事背景設置為英美法考試陪考,8號陪審員身份設置為了解西法的檢察官,案件主人公改為更易引發爭議的富二代等,不失為一次好的本土化改編嘗試。但從封閉空間敘事視角出發,這部電影存在一個嚴重問題,即封閉空間存在的合理性。盡管前有李老師的再三強調,后有8號陪審員重視教育、重視法律的公民自覺性發言,但歸根結底這個封閉空間并非絕對不能打破,而后時間延長更是打破“限定時間”這一前提。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十二公民》在進行本土化改編時仍然存在水土不服的狀況。
如何在保留表現形式和核心內涵的前提下,繼承原版主題思想,同時契合社會現狀,是所有電影本土化改編仍需繼續探索的問題。
文章從形式、情節、意義三個層面分別探討了電影《十二公民》的封閉空間敘事模式,雖可以豐富電影封閉空間敘事研究,理論構建卻仍尚有不足,如何歸納出封閉空間電影的系統理論,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