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新聞是人們獲取事件發展信息的主要途徑。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對事件發展的控制,需要新聞媒體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做好對此類事件的引導傳播,對人們與國家利益以及社會穩定進行維護,這是新聞媒體需要切實肩負起的責任。
公共危機事件,是一種會危及全社會共同利益的突發性、災難性的事件。它有著顯著的突發性、破壞性、緊迫性和持續性的特點。按照事件的起因,可以將其分作非人為以及人為事件,也就是自然災害以及公共災害的類型,其中前者包括地震、流行病和風暴等災害;后者包括集體騷亂和恐怖襲擊等。按照可預知性程度,可以將其分為能夠預測的事件和難以預測的事件,其中前者包括洪水、地震和災害天氣等;而后者包括重大變故和恐怖襲擊等。按照可避免性,可以將其分為可能避免的事件和不能避免的事件,其中前者包括人為事件,如集體行為和重大責任事故等;而后者包括非人為事件,如洪水、地質災害和颶風等。按照影響范圍,可以將其分為全球性事件、地區性事件、局部性事件等。
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相關政府部門需要將事件發生原因、情況、過程、結果和后續影響等情況告知群眾,防止一些不實信息對社會秩序的穩定產生影響。當前,我國信息科技技術和媒體行業迅速發展,由于公共危機事件的突發性,可能會被不良媒體利用,惡意引導社會輿論,歪曲事實真相,故意制造恐慌,獲取非法利益。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輿論會隨著事態的逐漸發展持續發酵,不良媒體會借機發布虛假新聞,散播謠言,對官方媒體的權威性和真實性報道產生影響。
通過新聞傳播平臺,及時傳達事件信息。新聞媒體在人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它成為當前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途徑,在現階段社會的信息化發展中,新聞媒體的作用更加凸顯。新聞媒體所搭建的信息傳播平臺,能夠對群眾所需新聞信息實現及時和有效傳遞。當出現公共危機事件后,新聞媒體作為事件報道的“嘴巴”,需要通過新聞傳播平臺及時傳達事件信息,讓群眾對事件能夠及時了解,避免社會恐慌的發生。
消除群眾的不穩定情緒,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新聞媒體是社會輿論的導向工具,承擔著輿論引導責任。公共危機事件具有高破壞性,群眾關注度高.如果新聞媒體失語,會影響群眾了解事件,造成群眾恐慌;如果媒體報道過多,可能出現信息混亂的情況。因此,當發生公共危機事件后,有效的新聞傳播能夠發揮穩定社會和安定民心的作用。新聞媒體對于社會輿論引導具有關鍵作用,要做好相關事件的解釋報道,從而引導輿論并實現對危機事件的影響控制。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引發質疑與慌亂,最終影響乳制品產業的發展,在后續的報道中相關部門對不合格的奶粉實施銷毀、整頓相關產業、國家對乳制品行業加強監管等一系列舉措,一方面起到了安撫民心的作用,另一方面促進了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
緩釋社會輿論發展,堅定群眾信心。為了確保組織以及個人能夠將對社會存在的不滿情緒通過合法途徑進行宣泄,讓他們的觀點得到表達,新聞媒體需要通過輿論調控來實現對社會情緒的緩釋,安定民心,從而化解和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面對公共危機事件,人們可能會產生不安全感或者不滿情緒,此時如果不能夠找到有效的途徑釋放,可能導致社會動亂的發生,影響社會穩定。基于此,新聞媒體可以發揮心理減壓閥作用,為群眾提供不滿情緒宣泄與排解的渠道。面對危機,新聞媒體不僅要引導輿論的走向,更要堅定和鼓舞人民的信心。此時,新聞媒體應營造積極客觀的氛圍,推動危機的有效解決。例如,SARS、汶川大地震和禽流感的公共衛生事件等,新聞媒體都發揮出了穩定群眾情緒和堅定信心的作用,記錄和報道社會各界團結一心和眾志成城的場景,為公共危機事件的解決提供了輿論支持。
保持大局穩定。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新聞媒體一定要基于團結穩定的社會關系進行大局思考,積極進行正面信息的報道,并協助相關政府部門做好事件消息的發布。把握新聞傳播主動權,充分發揮自身作用,便于有效化解公共危機事件的影響。在新聞傳播中,公共危機事件的傳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對新聞媒體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影響力的發揮有著更高的要求。由于公共危機事件新聞傳播比較敏感,新聞媒體一定要擔負起責任感以及使命感,保持大局穩定的觀念,充分重視公共利益和社會價值的體現,防止新聞傳播出現失真而導致發生社會混亂的情況。
體現以人為本。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常存在矛盾沖突、災難禍亂等現象,這對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了威脅。在此類新聞傳播中,需要體現以人文本的觀念,不能為了追求新聞關注效果而忽視人文關懷。例如,在洪水和地震等災害事件報道中,新聞媒體要注重對災區內群眾生活的狀況與生存狀態播報,對災區群眾情感需求與價值取向給予尊重,要積極對災區人民的緊張和恐慌等情緒進行安撫。
把控傳播時機。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群眾迫切想要對事件真實情況進行了解。在事件發生初期,群眾一般處在不知所措和盲目的狀態中,此時輿論強度較弱,群眾對主流媒體的新聞播報比較信任,一旦有主流媒體進行簡明和明確事件新聞的報道,傳播效果會更好。因此,一定要把控好事件新聞傳播的時機。新聞媒體要第一時間對事件的真實信息進行掌握,并對其進行正確判斷和分析,快速表明自身立場和態度,促進群眾對事件的準確了解,以便實現對輿論的引導,掌握輿論方向控制的主動權。
適當傳播危機。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做好對危機事件的報道,能夠體現事件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出現此類事件后,新聞傳播要與事件實際情況相結合,對報道的數量實施調整,對危機事件適度報道。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新聞媒體需要冷靜面對,基于大局角度對事件傳播問題進行綜合考慮,及時向群眾播報,增強傳播效果。媒體在保證群眾知情權的同時,要對新聞內容進行平衡報道,播報內容不能全是描述事件的新聞,要選擇合適時機將事件新聞安排在相應版面或時段進行報道,避免過多報道造成群眾心理壓力過大。新聞媒體要緩解群眾面對此類事件存在的心理負擔和負面情緒,做好對群眾負面情緒的緩釋,為他們提供表達意見和互動交流的平臺。
綜上所述,公共危機事件會受到社會群眾的廣泛關注,為了避免對社會造成惡劣的影響,需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應積極采取有效的策略促進新聞的合理傳播,來實現對社會輿論的引導和群眾情緒的緩解,這對公共危機事件的有效處理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