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至今,播音員主持人一直承擔著廣播電視教育和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責任。這樣的社會責任決定了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使用有別于日常生活中的口語交談,成為一種獨有的語境。
在播音創作理論中,播音語言的特點概括為“三性”和“三感”,即規范性、莊重性、鼓動性和時代感、分寸感、親切感。概括來說,主要表現為語音語法的準確清晰、發音吐字的規范流暢和儀表狀態的親切自然。
必須明確的是,無論技術如何發展變化,廣播電視的社會責任不會也不能改變。因此,對于廣播電視領域的語言藝術工作者來說,所使用的語言無論風格和特點有怎樣的變化,都必須以這樣的社會責任作為職業標準和工作導向。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傳播工具、時效、樣態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互聯網的雙向交互性、去中心化和全球化使網絡信息傳播具有自由性、個性化、分眾化等特點。短視頻、視頻日志、短音頻、網絡播客等多種多樣的產品應運而生,傳統廣播電視播出機構的受眾關注度被新出現的各類平臺所搶占,這種關注度被具體為一串串的數字,即所謂的“流量”、點擊率、轉發量、瞬時用戶數……隨著融媒體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廣播電視播出機構也順應時代大潮,推出了應用新技術呈現新形式的傳播產品,加入了對流量的爭奪。
從互聯網1.0時代的“BBS社區”“博客”等,到2.0時代的“SNS社區”“微博客”,再到以“短”當道的“短視頻”“短音頻”,甚至最近“倍速播放”大行其道。越來越快的傳播速度,讓信息承載量過小和占用時間過多的產品越來越難以獲得受眾的青睞,也就更難以獲得“流量”。
在傳播速度的油門被一腳踩到底后,“流量”的爭奪也體現在了如何用最短的時間讓自己的節目內容被感興趣的人群所關注上。于是,在“個性化”“分眾化”的受眾群體中爭奪“流量”,擁有鮮明獨特的“標簽”也顯得十分重要。這樣的標簽可以是節目內容,也可能是節目主持人本身。
綜上所述,在“流量”爭奪之下傳播的語境主要體現出以下幾個新特點:速度要更快、信息量要更大、節目要更有特點、識別度要更高。
如前文所述,新的傳播語境對節目主持人的語言產生了許多影響,最明顯也是最容易感受到的一點,便是主持人語速的加快。根據播音理論,主持人播報新聞的語速在每分鐘250-260字為最佳,而在2012年的電視節目《中國好聲音》中,主持人華少在40秒內說完350個字,被網民調侃為“中國好舌頭”,之后的短視頻大潮,更是讓1.5倍速度錄制的語音風靡一時。
新語境下主持人語言另一個新特點是語言的“下沉”。語速更快了,信息承載量更大了。博客時代的長篇大論早已被拋棄,從140字限制的微博開始,如何在最短的篇幅中加入最多的信息成為一門課題。有分析發現,某相關平臺將分享視頻的時限要求設置為5分鐘,便是兼顧信息傳播與受眾耐心的結果。由于這樣的時長要求,創作者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在爭奪“流量”的過程中,短時間內需要承載盡可能多而準確的信息量,同時,因為“標簽化”在互聯網傳播中的重要性,節目或是主持人個人風格特色需要鮮明的展現出來,并在最短的時間內被受眾所接受。這些都使得當下傳播語境中,主持人的語言更加貼近日常生活用語,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書面語的口語化表達”。在節目主持中,語言鮮活、有溫度、有信息量的主持人往往更受歡迎。同時,能否保持這樣的專業度,也是廣播電視主持人節目與自媒體主持人節目的最重要區別。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認識是發展變化的。”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一大原理,也是人們看待當前語境下節目主持人語言變化的方法論。播音語言的“三性”和“三感”是對播音員主持人語言規律的客觀認識和高度總結,它所蘊含的具體內容則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因此,既要擁抱時代的發展迎接對主持人語言要求的變化,又必須尊重客觀規律,符合大眾傳播的基本特點和廣播電視事業對主持人的基本要求。
主持人的語速加快,應建立在內容表述清楚、語言清晰流暢的基礎上,而不能為了追求所謂的高時效,讓節目內容語焉不詳甚至晦澀難懂。追求主持人鮮活的個人特色,也應將廣播電視媒體的莊重感體現出來,而不能輕佻媚俗。語言貼近生活,是讓生活的氣息和溫度融入節目當中,更好地反映出新時代中國人的生活狀態,而不是靠使用網絡語言、不經加工的口語甚至是一些粗俗的語言來博取眼球。
關于新傳播語境下的語言風格變化,值得廣大廣播電視從業者學習的便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推出的短視頻節目《主播說聯播》。節目平均時長一分鐘,結合當天重大事件和熱點新聞,由一名主播用碎片化、年輕化的方式和語言說新聞,廣受好評。根據統計數據,這個節目在快手和抖音短視頻平臺上有以億計算的播放量,成為新傳播語境下新語言形式的樣本。
綜上所述,播音創作的傳統理論非但沒有過時或被淘汰,反而在新的傳播語境下給出了全新的更高要求。它要求節目主持人在順應變化的同時尊重規律,結合實際探索出能夠體現廣播電視工作者專業性和社會責任的節目呈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