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 兵,李 超,孟志偉,楊 嵐,郭沐霖,耿艷秋,王 帥,李開忠,黨 姝,嚴光彬,陳殿元*
(1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農學院,吉林 吉林 132101;2 吉林農業大學,長春 130118;3 通化市農科院 水稻所,吉林 梅河口 134007)
近年來,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人們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消費者對于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在逐年提高[1-4]。 安全、綠色、優質的農產品逐漸成為人們的需求[5]。 農作物生產正在由重“量”向重“質”轉變。這種轉變在諸多糧食作物中最為凸顯的就是商品化程度較高的水稻。眾所周知,中國水稻在增加產量保證供給方面取得了突出業績, 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我國對水稻品質的研究,特別是水稻食味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少。 而近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人 民 群 眾 對 稻 米 品 質 的 要 求 也 越 來 越 高[6-9]。針對市場的日漸增高的優質稻米需求, 未來吉林省水稻產業該如何發展這一問題, 本文試從中國和吉林省水稻產業現狀入手, 來探討一下吉林省優質水稻發展的方向和方法。
首先來看一下我國水稻總產量的變化, 圖1是2007 年至2017 年10 年間我國水稻總產量變化圖。 從建國之后我國的水稻栽培生產水平一直在不斷提高,水稻總產量也一直在穩步增加。特別是近10 年來,水稻產量的提升十分顯著。2011 年我國水稻產量已經達到2.03 億t,首次突破2 億t大關。而從2015 年開始我國水稻產量連續3 年保持在2.1 億t 以上,截至到2017 年,我國水稻產量已經達到了2.13 億t。
圖2 是我國水稻進出口數量變化圖。 我國的水稻出口數量從1961 年開始一直處于波動狀態,而在1998 年達到最高峰的379 萬t 之后迅速下降, 截至到2016 年我國水稻出口數量已經跌至56 萬t。 而這些出口稻米也基本以優質粳米為主。反觀我國的水稻進口數量,在進入到21 世紀之后一直在逐漸上升。 特別是從2010 年之后,水稻進口數量增加幅度加大,截至到2016 年我國進口水稻數量已經達到了401 萬t,相比我國水稻出口數量上浮了345 萬t,至此基本可以認為我國是稻米凈進口國。 而且從表1 (2016 年我國稻米進口情況)中可以得出,我國進口稻米數量前三位的國家分別是越南、泰國和巴基斯坦。 由此可見,我國進口稻米主要都是低質秈米。

表1 2016 年我國稻米進口情況
而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食品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可選擇主食種類增多,導致大米消費量小幅下降[10]。 根據智研咨詢發布的《2017-2022 年中國稻米市場供需預測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統計數據,2008 年以來我國稻谷國內消費量在1.8 億~1.9 億t 之間上下波動。 同時,也是從2008 年我國連續7 年全面提高水稻最低收購價。 這一政策的價格托底效應導致市場調節機制難以發揮作用,稻谷種植面積連年增長,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呈現擴大態勢。2014~2017 年,供需失衡矛盾尤為突出, 稻米年均產量比消費量多出2 000 萬t 左右。 但是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精品稻米、優質稻米的需求也在提升。 特別是近年來,優質稻米和普通稻米的價差顯著擴大。根據中國谷物網的調查, 在普通稻米價格普遍下跌的大情況下,優質粳稻價格卻逆勢上揚,相比普通種植水稻每百斤上漲幅度達到10%左右。 而廣大企業也嗅到了商機, 特別是南方水稻種植區對優質粳稻的投資嘗試正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綜上所述, 我們可以總結出我國糧食市場出現兩種怪象: 一是國產糧滿倉, 進口糧數量創新高;二是普通稻谷難賣,優質稻谷相對緊缺。 為了解決目前糧食市場上的這些問題, 就必須針對農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而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六項重點就是:補短板、促融合、降成本、去庫存、提品質、調結構。針對于這些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迫切要求, 國家及時進行了相關產業調整及布局。2017 年農發1 號文件《農業部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推進結構調整,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推進綠色發展,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和“完善農業支持政策,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其中突出強調“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快推進農業品牌建設”和“推動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了“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從產業發展戰略層面上明確了制定和實施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 通過建立健全質量興農評價體系、 政策體系、 工作體系和考核體系,來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從而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為優質農作物種植提供了政策基礎和理論環境, 明確了發展優質農作物的必要性。而具體對于水稻產業來說,發展優質粳稻就可以補齊稻米產品短板,促進一、三產業融合,降低肥料等農資成本,去除低質稻米庫存,提升粳稻產品品質,調整作物種植結構。是符合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最直接、 最切中要害的一項重中之重的措施(圖3)。
針對于優質粳稻, 全國各地也陸續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工作, 特別是東北和江淮兩大粳稻產區都已經成立了相關研究機構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目前,國內的諸如天津、江蘇、黑龍江等地對于優良食味稻米的相關研究已經先于其他主要粳稻栽培區開展了起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同樣把稻米作為主食的國家之一, 我們的近鄰日本更是在20 世紀60 年代就開始了對稻米食味的相關研究, 建立起了一套標準的優質食味稻米的品種選育和栽培管理體系, 培育了大量優質食味的稻米品種,實現了一縣一品種,不同縣不同管理的稻作方式。而且從肥料施用、水管理等方面在可以節省成本且不減產的同時達到了提升食味品質的效果。 最近美國、泰國、馬來西亞的相關農業研究機構也開始關注稻米的食味品質。 可以預見, 未來東南亞等主要稻米栽種區也會陸續開始優質食味稻米的研究, 并會對我國優質食味稻米市場造成一定沖擊。由此可見,中國在保證大米穩產增產的前提下, 進行優良品質的水稻育種和栽培, 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優質稻米需求已成為當務之急。
圖4 是吉林省水稻產量和播種面積變化圖。如圖所示,吉林省水稻產量和播種面積從1978 年開始整體上一直在穩定增加, 截至到2017 年,吉林省水稻產量已經到達684 萬t, 播種面積達到82.1 萬hm2。 但是將吉林省水稻栽培情況放置于全國來看的話,如表2 各省水稻栽培數據所示,吉林省水稻播種面積排在全國第12 名,產量排在全國第10 名。可以說無論是播種面積還是總產量相比南方水稻種植區以及黑龍江省都沒有優勢。 同時,與同屬于東北粳稻區的黑龍江省相比,黑龍江省水稻面積的70%以上由規模超過50 hm2的家庭或農場種植,機械化程度高,農業補貼到位,種植成本約為吉林省的75%左右。 而加工銷售方面,吉林省稻米沒有大型企業,沒有全國范圍內知名品牌,加工能力大,產量少,閑置產能高。

表2 各省水稻栽培數據
歷史上著名優質粳米產地多集中在北緯40~45°左右,而吉林省正處在這個緯度帶之中,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主要的優質粳稻生產基地, 相比同屬于東北粳稻種植區的黑龍江和遼寧有著得天獨厚的氣候和環境方面的條件優勢。 黑龍江省有效積溫少, 為保證產量只適合種植一些早熟和中早熟的粳稻品種,不適合種植中晚熟、晚熟的優質米品種。而且黑龍江省稻田土壤大部分為草炭土,由于低溫在生育前期氮肥效率低, 但是在進入到出穗期后,溫度升高,植株吸氮量加大,影響稻米品質。而遼寧省雖然積溫高于我省,但其水稻種植面積僅為48.8 萬hm2,且人口眾多,為了實現稻米自給自足, 栽種的水稻品種多是秈粳雜交的高產品種。且其營口等主產區多為濱海鹽堿性土壤,同草炭土類似,出穗期后吸氮量大,導致蛋白質高,米質降低。 而吉林省的中東部稻區和前郭灌區為白漿土或河淤土, 水稻全程吸氮平穩, 配合施肥調節,可以控制稻米的蛋白質含量。同時吉林省水稻出穗多數在8 月5 日左右, 出穗后的平均溫度一直維持在22~23 ℃左右[11]。 這個溫度階段雖然相比食味品質最適溫度的25 ℃略低, 但在出穗后抑制了植株對氮素的吸收, 有效降低了稻米的蛋白質含量, 同時正好達到了產量形成的22 ℃標準, 也沒有超過堊白米顯著增多的最低溫度界限24 ℃[12]。并且優質米品種儲備豐富,科研能力強,稻農生產水平高, 可以說吉林省是東北粳稻區發展優質米的不二之選。 而吉林大米更是在國內外糧食市場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具有“安全、營養、好吃”整體形象。 所以,結合以上吉林水稻栽培情況和吉林地區的區域特點,吉林大米想要有發展,想要發展的好,就必須走優質化、差異化、品牌化、標準化這條道路。 而在“十三五”期間,吉林省省委、省政府對吉林大米產業發展高度重視,已經提出了把吉林大米“品牌做響,品質做優,企業做強,效益做大”的總體目標[13]。
發展吉林省優質水稻,需要從育種開發,評價認定, 栽培研究, 產業推進這四個方面來同時進行。具體做法就是進行北方粳稻品種資源收集,特性評價,進而開展雜交育種工作;同時確定優質水稻品質、食味評價體系,培養相關評價鑒定人員;并從栽培管理,生產加工方面探究影響粳稻品質、食味的相關因素, 建立健全優質粳稻種植加工體系;最后推進優質水稻產業發展,創立吉林地區優質粳稻品牌。 這樣才能在育成優質粳稻品種的同時推出與之對應的栽培生產體系, 助力吉林大米品牌的發展。
育種開發方面, 通過吉林省水稻育種人員的不懈努力和奮斗。 現在已經育成了很多優質粳稻品種。 表3 是第一屆和第二屆全國優質稻(粳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名單。在2018 年5 月廣州舉辦的第一屆全國優質稻(粳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會上, 吉林省有通系933 和吉粳816 這2 個粳稻品種獲得金獎,在2019 年4 月三亞舉辦的第二屆全國優質稻(粳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會上,吉林省有吉農大667、通系945、吉粳528、吉粳816、吉粳515 和通育269 這6 個品種取得了金獎。 其中吉粳816 蟬聯2 次金獎, 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

表3 全國優質稻(粳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
評價認定方面, 由北方稻作科學技術協會牽頭主辦的“水稻食味品評員培訓會”分別于2016年10 月20 日和2018 年1 月18 日在吉林省長春市召開。培訓會從味覺識別的能力, 氣味表達,不同類型或品種米飯差異的識別,味覺、顏色、適合性的排位,食味的判斷,米飯的評分尺度訓練等多個方面對參會學員進行了培訓及測試。 通過這些培訓與測試, 吉林省已經具備了一批高水平的水稻食味品評員, 具有了水稻食味品質評價認定的相關能力。
但是針對栽培研究方面,如大家所知,除了水稻的品種之外,還有產地、氣候、栽培方法、收獲、烘干、煮飯等諸多因素對水稻品質、食味的影響很大[14]。 但由于吉林省關于優質粳稻的研究起步較晚,且吉林省不同區域的氣候、土壤環境等條件差異很大, 致使目前圍繞優質食味栽培影響因子的基礎研究依然很少, 適宜吉林省不同區域的優質米栽培加工標準的構建更是無人問津。 即使是在2016 年頒布的吉林大米地方標準 (DB22 ∕T 1046-2016)中,也僅僅是參考日本稻米評價數據確定了品質各方面的標準。關于品種、直鏈淀粉和蛋白質含量、水分、收獲期、貯藏時間等與食味間的關系并沒有明確,更不能針對吉林省不同氣候、土壤的特點構建出吉林省不同區域大米品牌建設的標準,來指導稻農生產。 所以針對這種現狀,應從根本出發,以數據說話,來探索出適合吉林粳稻種植區的一套優質粳稻種植管理、 生產加工檢測相關標準來為廣大優質粳稻種植戶服務。因此,就必須針對吉林粳稻品種和氣候、環境等的特點,選用吉林地區優質穩產的粳稻品種, 以優良品質為主線,分別從栽培管理、加工儲藏、蒸煮烹飪這三方面研究影響粳稻品質、食味的相關因素,從而構建適合吉林地區的優質粳稻栽培管理、 生產加工規程與標準。
產業推進方面, 以日本現在市售的稻米價格為例:日本一般的秋田小町售價大概在460 日元/kg(折合人民幣30 元/kg),而食味品質更加優良的越光品種則可銷售到530 日元/kg(折合人民幣35 元/kg),特定在日本新瀉縣魚沼市栽培生產的越光大米又可上升到850 日元/kg(折合人民幣55元/kg), 在此基礎上, 明確了特定生產加工方式的, 也就是自然晾干的魚沼產越光大米更可賣到920 日元/kg(折合人民幣60 元/kg)。 由此可見,日本已經先于我國認識到,不僅只有品種可以決定品質,產地甚至栽培生產方式都可以極大地影響粳米品質,決定商品價格。 因此,可以預見,將來粳米品牌發展的方向就是由單一品種向品種+產地,再向品種+產地+栽培生產方式進行轉變。
綜上所述, 優質水稻研究工作是將水稻品種改良,栽培技術、加工技術的革新和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綜合到一起的一次技術革命, 是符合國際國內水稻產業發展趨勢的重大變革[15]。 目前國內的優質水稻研究將要進入到百花齊放, 群雄并起的時代。 而在這個急流勇進, 大浪淘沙的變革時代,吉林省水稻產業該如何發展,成為了吉林省水稻產業從業人員面臨的重大課題。 而吉林省水稻產業只有走優質化、 高效化的道路, 才能不落人后,繼續保持吉林優質粳稻的優勢。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政、技、物及產、學、研多方協調配合。 分別從育種、評價、栽培、產業這四大方面同時入手,繼續發揮吉林省優質粳稻品種資源優勢, 補齊缺乏相應栽培加工管理理論的短板,才能確保“吉林大米”這一區域品牌在東北大米的地位,成為吉林農業的新名片, 更成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