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亮,何 娜,張麗穎,唐志強,馬作斌,高 虹,趙明珠,鄭文靜,王昌華,王 輝
(遼寧省水稻研究所, 沈陽 110101)
微生物肥是改良土壤循環利用、提高肥效、生態保護、食品安全的新型肥料,在水稻生產上應用越來越廣泛[1-4]。 我們對正根源微生物肥在直播水稻上的應用效果進行了研究, 以期為水稻直播減肥高效生產提供參考。
供試品種為遼星21,試驗于2019 年在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試驗基地進行。4 月28 日播種,采用機械化旱直播的方式, 播種量為9 kg, 行距20 cm。
對照組:播種的同時按50 kg/667 m2用量施入復合肥(N:P:K=28:14:12) 作為底肥,6 月20日追施尿素(7.5 kg/667 m2),7 月13 日追施尿素(2.5 kg/667 m2)。
處理1:每667 m2用2 kg 正根源微生物肥原液稀釋40~150 倍對旋耕平整的田塊進行噴施,第二天播種,底肥與對照組相同。 苗期(3 葉期) 每667 m2用2 kg 正根源微生物肥稀釋40倍作為葉面肥噴施,6 月20 日追施尿素(3.75 kg/m2),7 月13 日追施尿素 (1.25 kg/667 m2),追氮肥減半。
處理2:施肥及田間管理同對照組,在此基礎上,于苗期(3 葉期)每667 m2用2 kg 正根源微生物肥稀釋40 倍作為葉面肥噴施。
試驗組和對照組小區面積均為40 m2,3 次重復。 試驗正區四周設不少于2 m 寬保護行。
1.3.1 分蘗動態 水稻4 葉期后, 各小區選有代表性的、長勢一致的連續1 m 行長,設置調查點,調查基本苗數,每隔7 d 調查一次莖蘗數,直到高峰分蘗出現。
1.3.2 SPAD 值 于齊穗期、 灌漿期(齊穗后20 d)用SPAD-502 葉綠素測定儀測量主莖劍葉距離葉基部2/3 處的SPAD 值, 每小區連續調查10株,平均值即為該小區的SPAD 值。
1.3.3 產量及其構成因素 在完熟期, 每小區內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點連續取1 m 行長植株,進行室內考種,調查穗長、穗數、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 收獲時小區采用對角線法取樣,按1 m2面積收割測產。
2.1.1 不同處理直播稻莖蘗增長動態 分析表明,各處理直播水稻莖蘗增長趨勢基本相同,處理2 的莖蘗數多于處理1 和對照(表1)。

表1 不同處理直播水稻莖蘗增長 單位:個
2.1.2 不同處理直播水稻株高增長 分析顯示, 不同處理直播水稻表現出相同株高增長態勢(表2)。

表2 不同處理直播水稻株高增長 單位:cm
分析顯示,不同處理直播水稻的SPAD 值,處理1>處理2>CK(圖1),表明,噴施微生物肥有利于提高水稻植株葉綠素含量。
方差分析表明,直播水稻分蘗率、成株株高、穗長、 谷草比等農藝性狀各處理間的差異沒有達到顯著水平(表3)。 從各農藝性狀平均值看,株高表現為處理1<處理2<CK,穗長、分蘗率、谷草比均表現為處理2<處理1<CK(表4)。 表明噴施正根源微生物肥有降低株高,增加分蘗率的趨勢。

表3 不同處理直播水稻農藝性狀方差分析

表4 各處理水稻主要農藝性狀
對產量相關性狀方差分析表明, 各處理直播水稻產量、千粒重、結實率、穗粒數等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單位面積穗數差異較大,達到極顯著水平(表5)。 從各處理產量性狀平均值看,產量和產量構成表現不太一致,產量表現為處理2>CK>處理1,單位面積穗數表現為處理2>處理1>CK,結實率表現為處理1>處理2>CK, 穗粒數表現為處理1<處理2<CK, 千粒重表現為處理1>CK>處理2(表6)。 結果表明,噴施正根源微生物肥有利于提升產量,使產量構成較為合理,尤其是在正常施肥水平下,提高產量較為明顯。

表5 各處理水稻產量及產量結構方差分析

表6 各處理水稻產量及產量結構
(1) 直播水稻噴施正根源微生物肥有降低株高,增加分蘗率的趨勢,但差異沒達到顯著水平。
(2) 噴施正根源微生物肥有利于提升產量,使產量構成較為合理,尤其是在正常施肥水平下,提高產量較為明顯。
(3) 噴施正根源微生物肥對因減少N 肥施用量造成產量降低等的補償效果不明顯。
(4) 因地力、品種及田間管理等各種直播栽培要素, 對該產品的使用效果也必然有一定影響,所以今后該產品在施用時期、施用量及施用方法上還需進行進一步研究,為農民增產增收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