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礦業工程學科前身是1958年北京建筑工業學院非金屬礦系,在非金屬礦產開發與環境保護領域承擔了一大批國家重大科技攻關課題,為國家建工建材行業培養了一大批高質量專業人才,是我國礦業工程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自2000年武漢理工大學合并組建后,學院進一步拓展了在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取得了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在內的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勵100余項,專業地位和社會影響力不斷提高,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今年3月,新冠疫情期間,我們與《金屬礦山》編輯部進行了深入溝通,雙方一致同意出版“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專輯”。通過這一專輯集中展示我們學院教師和研究生在過去10余年間在礦業科研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共同推進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及礦山環境保護的科學研究,對礦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本專輯主要圍繞礦產資源開采、礦物加工與提純、礦山環境保護等三個方面對我們學院的科研成果進行集中報道,包括對過去重要科研成果的總結性論文(5篇)、行業發展綜述論文(2篇)及研究論文(21篇)等三種類型共計28篇。以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及綜合利用為重點,旨在解決資源開發利用、環境污染控制和生態修復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難題,主要涉及輝鉬礦、釩礦、鐵礦、銅礦等金屬礦及石英等典型非金屬的開采與加工、濕法冶金、尾礦綜合利用、礦山土壤環境治理等。特別是在金屬礦的浮選藥劑開發、浮選工藝及機理、礦物材料等研究領域進行了大量原創性研究工作,并對高海拔地區礦山開采與安全、邊坡穩定性研究及爆破,石英、石墨、螢石等典型非金屬的分離提純研究進展進行了詳細報道,提出了一系列新技術、新方法、新應用,
在全體論文作者、審稿專家和編輯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金屬礦山》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專輯即將交付印刷出版。謹此向作者、審稿專家和編輯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謝意。由于時間緊迫,論文中肯定存在許多不足或者錯誤,請讀者與相關作者聯系,給與指教,我們將虛心改正。我們也將繼續努力,為礦業工程和礦山環境領域的科學技術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2020年09月26日

宋少先,墨西哥科學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礦物膠體化學創新團隊帶頭人。2010年受聘為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楚天學者計劃”講座教授,2013年入選湖北省“百人計劃”特聘專家。先后獲得湖北省“青年科學家獎”、“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墨西哥圣路易斯波多西自治大學科學技術研究“大學校長獎”、墨西哥“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等多項榮譽。兼任《金屬礦山》雜志編委,中國顆粒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硅酸鹽學會非金屬礦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選礦分會常務理事,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協會常務理事。
宋少先教授研究方向有礦石浮選理論與工藝、黏土礦物納米片剝離及高值化利用、二維輝鉬礦制備及功能化應用和礦山生態修復等。所領導創新團隊目前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在研博士后3人,在讀博士研究生10人、碩士研究生35人,已培養博士研究生18人、碩士研究生29人。截止目前共發表論文近400篇,其中SCI索引論文300余篇,ESI熱點或高被引論文10余篇,出版專著5部,申請或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0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