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強 張淑怡 唐慧玲
摘要: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快速發展,中國畫逐漸融入到世界文化藝術當中,這給予著中國畫相應的沖擊和機遇。中國傳統的繪畫是保留自身元素繼續發展,拒絕外來文化藝術的滲透,還是在借鑒外來文化藝術,力求自身的繪畫藝術改革創新,這都是我們當前需要考慮的重點。傳統的中國畫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獨特韻味,而且這種韻味是獨一無二,不需要改變的,所以我們要想中國畫能夠長期健康的發展就要從繪畫形式和語言上進行突破,增加其設計元素和色彩意識,給予中國畫整體的結構性和美感。本文將從分析當代中國畫的困境出發,來對中國畫的當代發展提供創新發展策略,促進中國畫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中國畫;發展;困境;策略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4-0042-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28
一、當代中國畫的困境
文化藝術的發展和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狀況聯系緊密。對當代而言,中國畫的發展是較為模式化的,對以往畫作的臨摹復制是比較常見的,在長期的模仿中,中國畫中的深蘊內涵被逐漸地磨損,不再關注作品本身的含義,而重在外形筆墨手法的表達,降低了其作品能夠被表現傳遞的價值。再就是中國畫的繪畫者接觸了西方的繪畫藝術和手法后,會更加注重表達作品本身的個性,將一些新興的思想和材料加入到繪畫中,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西方的繪畫思想在中國華畫中占據主要地位,繪畫者無法處理妥當西方的繪畫思想與手法和中國畫的關系,使得中國畫相對失色。
二、當代中國畫的發展策略
1.??? 加大中國畫的設計元素。設計元素的構成可以把抽象思維的繪畫語言統一的按照大部分人的審美根據內容進行分類、重組,然后求同存異。比如說將線面結構等等設計元素加入到中國畫中,可以讓繪畫作品和中國文化相結合,充分體現中國文化中的“和”,將水、墨共同構成的紋理更加具有層次性和美感,自然而然,整個繪畫作品就擁有了相應的意境,形成了該作品該有的語言表達形式。與此同時,中國畫通過這種語言表達出了空間的轉變,改變以往的樸實轉而為雄奇,用最平實的筆墨進行層層遞進的布局設計,通過平面將立體的藝術效果通過筆墨語言表達出來。當代中國畫的創新發展既要考慮到凝練的藝術表現,還有注重意境的描繪。一般情況下,中國畫的繪畫是由點、線、面共同組成的,力求用簡潔的筆墨語言表達最深層的文化內涵。當代畫家受西方文化影響,方便于利用網絡和碎片思維,把繪畫作品表現的更加表象化,感性化。所以在當代中國畫中要想擁有設計感,增強其結構性,就要在抽象表象中體現花鳥、山水、人物的關系,從抽象思維中體現具體所要表達的精神,使得作品更具靈性,以形來寫神。
2.??? 增強中國畫的色彩意識。傳統的中國畫中黑、白是主要的體現色彩,水墨的意境通過這兩種顏色體現。但是在當代,中國畫也可以加入鮮艷的色彩來增強作品的活力與視覺沖擊,可以借鑒石窟壁畫、日常的民間工藝品的裝飾色彩搭配,用色彩所能帶來的視覺沖擊放大作品的呈現效果,這樣不僅可以拓展中國畫的繪畫思路,還可以增強其色彩意識。中國畫畫家可以吸取西方某些畫種的色彩搭配技巧,改變傳統中國畫色彩單一的弊端。如吳冠中就力求中國畫的創新發展,將西方的鮮艷色彩融入到中國畫的筆墨中,將抽象的山水畫巧妙地運用色彩把民族精神與時代特點表現出來。除此之外,傳統的畫材顏料已經逐步被工業化繪畫材料代替外,當代中國畫畫家為了讓色彩能夠將意蘊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還發現了很多植物顏料、水彩、丙烯,這些材料的色彩鮮艷度以及呈現色是很多傳統顏料所不能比的,中國畫畫家在繪畫過程中不僅要利用新技術發現和開發新色彩,還要注重新材料的應用,使得中國畫在保留其文化意蘊的基礎上,增強其影響力與審美度。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畫的長遠發展要跟隨多元化社會的發展,可以從西方繪畫技巧中吸取優秀的技巧和方法融入到中國畫繪畫中,對中國畫進行創新。在中國畫中加入平面設計元素,使得繪畫更加結構化,體現層次感,還可以吸收西方繪畫中的色彩應用技巧,巧妙地將中國畫通過多樣的視覺形式體現時代特點與民族精神。此外繪畫材料的不同使用也會使得繪畫作品呈現不同的效果,所以,中國畫畫家要學會利用不同的工具繪制不同的作品,在逐步的探索中發現創新性的東西,然后有針對性的運用到平時的繪畫過程中。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都需要創新,面對世界文化,藝術我們要學會求同存異,善于接收新鮮事物,然后進行創造性的實踐,以使本國文化藝術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立新.傳統中國畫色彩的當代審美[J].藝術科技,2017,7.
[2]?? 徐軍.淺談當代中國畫創作的發展與創新元素[J].中國文藝家,2017.8.
[3]?? 王云鵬.綜合材料在當代中國畫創作中的呈現方式研究[J].神州(上旬刊),2018,26.
[4]?? 潘汝,薛曉西.當代中國畫創作發展中傳承與創新關系探析[J].藝術教育,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