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含
摘要:文化功能論是馬林諾夫斯基文化功能學派的基本理論,指出文化的首要根本作用在于滿足人類的需要。20世紀朝鮮半島產生的煞兒普利舞,其文化根源和產生背景與薩滿教行巫儀式有密切的聯系,本文嘗試對20世紀朝鮮半島煞兒普利舞的文化功能及文化功能價值進行研究。
關鍵詞:文化功能;煞兒普利;朝鮮半島
中圖分類號:J5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4-0057-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38
一、煞兒普利舞的產生
(一)煞兒普利舞產生的文化根源
朝鮮人的遠古祖先是“滅貌族“,南遷至朝鮮半島,繼續與半島南部由馬韓,辰韓、弁韓構成的“三韓“民族雜樣而居,通過交戰融合,最終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共同體,并在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朝鮮民族。穢貊族是薩滿教信徒,并在定居朝鮮半島之后逐漸形成了具有朝鮮半島特色的薩滿教形式——“巫俗”;他們相信萬物有靈、靈魂不滅,同時認為“人們要想過安定的日子,就必須通過‘巫堂與靈魂世界對話,同靈魂和諧相處。巫堂具有‘特殊能力,是溝通人類世界與靈魂世界的中間人……在人老病死或安撫作祟的神靈及其他需要得到神靈幫助的時候,都請來‘巫堂舉行祭祀儀式。”朝鮮半島的巫俗活動是煞兒普利舞產生的文化根源依據。煞兒普利舞與朝鮮族傳統巫堂中的巫俗祭祀動作極為相似,煞兒普利舞雖形成于妓房,但卻與傳統巫術習俗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二)煞兒普利舞產生的主觀因素
“妓生”,在大部分學者看來,是一個產生于10世紀高麗王朝的特殊女性群體。最初的券番中,有大量從宮廷樂舞機構流入民間的妓生。當她們尚在為朝鮮王朝的統治階層服務的時候,有俸祿,有居所,也可以享受一定的社會地位。但流落民間后,不僅要在券番這種下賤的聲色場所靠賣藝來自謀生路,還有可能會被迫從事賣淫活動來維持生計。除此之外,在朝鮮王朝時代,她們雖然沒有人生自由,但至少人身安全有保障。但如今身處券番,在此消費的客人成分復雜:不僅有龍蛇混雜的朝鮮人,還有身為殖民者的日本人。如果她們的演出不合客人之意,或待客服務不周,都可能給自己招來不同程度的身心凌辱。這種驟然下降的生存狀況必然給她們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屈辱感。因此,發泄情緒、解除怨恨和尋求內屯、平和,成為了妓生們強烈的主觀心理需求。
二、煞兒普利舞的文化功能
(一)煞兒普利舞在巫俗儀式中的驅邪除惡功能
煞兒普利舞也稱解厄舞,原型是朝鮮民俗中的解厄形式,且為舞蹈形態,后被伎房藝人加工而成的結果。朝鮮族傳統巫俗活動中,人們相信萬物有靈,認為想要平安生活,風調雨順,就需要經過“巫堂”來與神靈進行溝通對話。中國研究東北亞薩滿教的學者色音在《東北亞的薩滿教——韓中日俄蒙薩滿教》書中提到了朝鮮民族的巫堂有穿“白長衫“祭祀“屯星神”,或穿“白色長袖大衣”祭祀“祖上神”的情況。煞兒普利舞所穿的服飾正是白色。“七星神”與佛教傳入朝鮮半島有關,掌管人壽和生死;“祖上神”指的是逝去的祖先。屯星神和祖上神的祭巧活動都與喪葬儀禮、追思亡靈、祈求解脫的心理需求有著密切關聯。煞兒普利舞的功能與此類似。煞兒普利舞表演中的道具,白色手巾,是傳統巫俗活動中“巫堂”手持法器的一種,功能是增強法力,增進與神的溝通,拋手巾的動作則是趕走災厄,揮祛厄瘴。
馬林諾夫斯基認為“在個人方面,巫術可以增加自信,發展道德習慣,并且使人對于難題抱著積極應付的樂觀信心與態度,于是即處危難關頭,亦能保持或重作個性及人格調整。在社會方面,它是一種組織的力量,供給著自然的領袖,把社會生活引入規律與秩序,它可以發展先知先覺的能力。
(二)20世紀煞兒普利舞的抒情解怨功能
券番中的妓生在保守屈辱和壓迫的生存環境中,強烈的需要發泄情緒,解除怨恨和尋找內心的平和,更容易從煞兒普利音樂的旋律和特殊節奏形態中找到情感共鳴;從民間巫俗活動中找到適合的表現手法。尤其是以祭祀亡靈為主的個人巫祭活動:巫堂身著白長衫、手持白扇、白手巾,在巫儀中通過天人對話來超度亡靈,幫助逝者的親屬從痛失親人的苦海中解脫一一這種超度和解厄為目的,表現手法接近舞蹈形態的巫祭方式,恰好與妓生的也理需求相吻合。如果對它進行適度加工,立刻就可以成為券番表演的新作,從而給妓生創造了一個通過舞蹈表演來宣泄個人抑郁情緒的機會。
三、結論
20世紀朝鮮半島煞兒普利舞其文化根源與薩滿教巫俗儀式有密切聯系,其以巫俗儀式形態產生時,作為驅厄除邪的寄托所被人們需要,在券番中產生時,作為舒解內心怨恨的表達形式被人們所需要,因而產生了其文化功能。煞兒普利舞作為朝鮮民族特定的舞蹈符號,成為區分朝鮮族和其他民族的標志,因而產生了其文化功能價值。
參考文獻:
[1]?? 趙曦.舞蹈生態學視域下的煞兒普利舞研究[D].北京:北京舞蹈學院,2015.
[2]?? 楊雪.薩滿教對朝鮮族舞蹈的影響[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8.
[3]?? 王筱.雙江縣邦丙鄉大南直村布朗族“蜂桶鼓舞”文化功能研究[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