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新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閱讀變得越來越重要,成為人們生活、學習、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發揮著重要作用。社會各界也認為,閱讀應該從小抓起,因而將“導讀議探結”應用于教學,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改變課堂枯燥的氛圍,提高教學質量。主要從“導讀議探結”出發,探討“導讀議探結”教學模式的內涵和特征,提出“導讀議探結”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導讀議探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下,教育領域被賦予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形式,要求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觀,讓學生掌握課堂的主動權,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充當學生的引領者,師生之間是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始終是主體地位。現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還是存在很多問題,學生閱讀基礎薄弱,課堂氛圍枯燥無味,沒有動力投入到閱讀學習課堂,加上教師的傳統觀念深厚,教學方式總是單一乏味,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沒有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導致閱讀教學效率低下。因此,教師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合理利用“導讀議探結”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1]。
一、“導讀議探結”教學模式內涵和特征
1.內涵
“導讀議探結”教學模式分為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兩部分,即先學后教的閱讀模式。精讀課文分為六點[2]:第一,注重導入環節的趣味性,指導學生自學;第二,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對課文整體感知;第三,提出問題,帶領學生討論相關問題;第四,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品味課文、感悟課文;第五,歸納所學知識,并進行相應總結,升華拓寬學生的視野;第六,鞏固練習,強化所學知識,簡單說就是導、讀、議、探、結的結合。而略讀課文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即引導學生自讀、交流、擴展。總的來說,不論是精讀課文還是略讀課文,都是“導讀議探結”教學模式的集中體現,即教師要在導入環節激發的學生興趣,帶他們進入閱讀課文;學生自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教師針對課文提出問題,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從中學習的知識;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通透理解課文;教師給學生拓展閱讀課文知識,歸納總結所學內容。
2.特征
首先,新課程理念是核心部分。提倡學生要自主探究,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發散學生的思維,注重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探究的味道要灌滿課堂,教師精心設計針對性和實踐性的探究活動,提高學生探究的勇氣。其次,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引領作用。不能光是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還要引領學生,讓學生知道應該做什么,為什么這么做,應該怎樣做。接著,閱讀是前提,探究問題是關鍵。提倡多種方式閱讀,打好基礎,如默讀、大聲讀、分組讀等,先掌握基礎內容再深入到內部探究深意。然后,知識與能力培養同步。即注重雙基教學,先掌握基礎的知識與技能,再將其運用到實踐中。最后,結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提倡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研究和抓住課文主旨;學生思考討論;教師講評學生的問題和疑惑,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3]。
二、“導讀議探結”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教師要重視課文朗讀
朗讀對于語文閱讀極為重要,它不僅是學生語文能力的呈現,更是學生綜合能力的展現。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朗讀也是一種優秀的文化,在歷史的洪流中發展至今,歷經時間的考驗,從未衰退,反而在社會發展的步伐中創新發展[4]。當前,小學生的朗讀能力還是比較堪憂,錯字、漏字、多字等頻繁出現,學生閱讀課文不專心,沒有掌握朗讀的方法,對一些語法并不熟悉等,阻礙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有一個端正的學習態度,了解朗讀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要性,養成朗讀的習慣,同時教師要抓住學生現階段模仿能力強的特點,讓學生模仿跟讀,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思考和品味。
2.教師要注重導入環節的趣味性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注重導入環節的趣味性。導入環節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基礎環節,決定學生是否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5]。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導入趣味性要高,將學生注意力吸引到課堂,讓學生靜下心來學習。教師還要從語文閱讀課文的內容出發,創設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思考,促進教學的順利實施。教師還要注重閱讀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提出相應問題,讓導入環節更具意義和價值。教師的導語設計具有重要作用,要從教學目標出發,設計相應的教學目的;導入的教學內容要具有科學性;教師要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性格等方面,用導入將學生帶入課堂;雖然導入很重要,但卻不是主要,導入的時間還是要短,導入內容還是要精,而且還要前后照應,有相應聯系。
3.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堂中暢所欲言
讓學生在課堂中暢所欲言在“導讀議探結”教學模式上體現的是“議”字,即討論。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有一個教學思路,將學生帶入課文,理解課文,并針對課文討論。首先,課前預習很重要。教師和學生都需要課前預習,教師可以在備課中創設好情境內容,設計一些問題情境,針對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討論感興趣的問題;其次,對討論的問題要精心選擇,要從教材內容出發,根據閱讀課文每個單元中的提示,開展討論活動,總之討論的主題要與課文的主題相關,突出中心內容;然后,組織討論活動要有高效性,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語文情境的創設要具有靈動性,讓學生能夠有說不完的話。討論的形式也可以多樣化,如全班一起討論、師生之間討論、生生之間討論等;最后,教師要評價學生討論的問題和內容,提出改進或者表揚的觀點,給予學生正確的學習思路。
4.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小學生現階段的年齡比較小,要想讓學生自主探究,恐怕存在一定難度,但是理解閱讀課文離不開自主探究。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學會思考、觀察、繪畫、討論、實踐、評價等,也就是鍛煉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能力。如在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播放蒲公英飄落的畫面,讓學生根據畫面想象,鍛煉學生的想象力,打開學生的思維。如在教《圓明園的毀滅》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圓明園毀滅的場景圖片,讓學生給其命名,再將現在的圓明園圖片展現,讓學生對比,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如在教學《畫風》時,教師可以從題目的畫字出發,引導學生畫風,用一些景物將風表現出來,比比看哪些學生畫風的辦法多,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繪畫能力。總之,自主探究就是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又培養能力。
5.教師要重視課后鞏固
課后鞏固時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回顧所學知識,還要給學生布置相關的作業。教師要想設計好課后作業,幫助學生真正從課后作業中鞏固知識,就要將作業的內容、形式、評價相結合,以此對語文閱讀教學內容進行鞏固,不僅如此,還要注重作業的延伸,不要局限于教學內容,適當拓展知識,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教學內容要精選,語文學科的特點要充分展現,提高作業質量。教師可以從多種作業方法著手,如趣味性的作業,要體現新穎性,可以選擇一些歇后語、寓言、格言等;實踐性的作業能考驗學生的活學活用能力,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展性的作業,也就是作業具有廣度,要走出課堂,聯系其他學科知識,讓學生感受語文的奧妙,提升學生的能力。
綜上所述,“導讀議探結”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意義重大,是一種可靠、有效的教學方式,改變以往的傳統教學,著重以人為本。教師要貫徹新的教學理念,結合導入、朗讀、討論、探究、總結五個方面,從學生本身出發,引導學生走進閱讀的各個方面,感受閱讀的魅力,讓學生愛上閱讀,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讓學生掌握閱讀知識的同時,提升自身的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6]。
參考文獻:
[1]許尉珍.論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導讀議探結”教學模式[D].廣西師范大學,2017.
[2]李際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導讀議探結”教學模式的探析[J].新校園(中旬),2018,28(12):191-192.
[3]趙清.“導讀議探結”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D].貴州師范大學,2019.
[4]鄭蕾.“導讀議探結”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新課程(小學),2017,18(3):234-235.
[5]姚雅論.探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導讀議探結”教學模式的應用[J].新課程(上),2018,37(11):212-213.
[6]秦玉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導讀議探結”教學模式的應用探究[J].學苑教育,2019,28(8):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