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德治與法治、情理與法理是中國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基本內容,是法治建設的基礎。對此,現代法治建設,需要立足于我國國情,響應依法治國的號召,依托于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進行創新,以構建起文明的法制社會。
◆關鍵詞: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法治建設;思考
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是歷史的積淀,為我國人民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諸如唐律等古代法典,前后被日本、朝鮮等國所改造應用,而之中涉及到的倫理觀念,也對當時的國民群眾的思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長期的法律文化實踐表明:現代中國的法治建設不應當只借鑒西方文化,也需要挖掘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優勢及可取之處,并將之融入到當代法治社會建設之中。
一、融入的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明積累,為民族的壯大帶來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其中所表達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崇德向善等理念對人民的行為規范起到了思想上的約束作用,在維系社會文明發展方面有著重要作用,為統治階級治國方陣的確立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一)特定性的驅使
我國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不可照搬西方的法治模式,法治社會的構建必然要基于具體實況,符合自身發展整體戰略,當然也需要依賴于文化的土壤。在長達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享譽世界。不同于某些西方國家過分的奉行及推導形式、程序正義,我國則更加注重道德與情理的滲透,力求社會達到一種相對的公平與正義。總的來說,構建法治社會,需要通過切實可行的手段來實現,走出一條特色之路,不應當排斥傳優秀的傳統法律文化,也可以有選擇性的借鑒外來優秀理論,以保障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
(二)傳承性的體現
努力踐行法治現代化、促進法治建設的效力發揮,首先需要正視本國的歷史,深層次探析傳統優秀法律文化的力量來源。雖然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為中華傳統法律文化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傳統法律所倡導的原則及理念,所推行的法律體系及制度已近乎瓦解,但不得不承認其中的某些精髓至今影響仍在,諸如尊老、愛幼、止爭等思想觀念,同樣可在現行的法律法規中找到蹤跡,影響深遠。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近九成的被采訪者認為將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融入法治社會建設中是十分有必要的。這也從側面反應了二者的融合是普通民眾的期望,大多數民眾對這一點表現出來了積極、支持的態度。因而,我們可以說這是傳承性的表現,也正是因為如此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才得以延續。
(三)理念的共通
孔子曾言到:“道之以政,齊之以德,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指的是倘若采取用政令、刑罰的方式治理社會,那么百姓的服從也多是恐懼的驅使,卻并不是因為對自身違背規定感到可恥;而倘若以道德感化來替代政令、刑罰,那么百姓便會產生廉恥之心,主動反思自己。這一思想放到當代來看,其強調的是“止邪于未形”,認為道德教化的治理成效要優于刑罰懲治,單由這一方面來看,其與法治建設的理念是共同的。
二、融入的困難
由中華傳統法律文化所推行的核心內容進行分析,其將禮治立法視作為基本原則,倡導的是深入的道德教化,對于等級秩序較為看重。但不得否認,其的法律道德化特征明顯,法律濫用現象較多,很多時候其的權威性不被普通民眾認可。對此,筆者認為將中國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融入法治建設存在下述難點:
(一)西方“法治”理念帶來的沖擊
經濟全球化的當下,雖然我們能夠不受時間及地點的限制,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文化的傳播渠道也越來越廣,但在這種趨勢下,各類信息夾雜一起,變得優劣共存。不得不說,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許多國家紛紛“眼紅”,便致力于在意識形態上“統領”我們。尤其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某些心懷鬼胎的西方國家開始有針對性的加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然后積極推行自身所倡導的“民主、人權、自由”,由但從此來看,這些觀念是契合我國所推行的法治理念,但也使不少民眾認為西方所倡導的價值觀才是根本。對比來看不難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由于歷史已經,且是從封建社會傳承而來,再加之當時的“君權”才是主導,如此的差異使得民眾較為容易出現混淆。
(二)傳承方式的單一
現今,文化產業發展迅速,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生活的選擇范圍被拓寬,傳統的如書籍、廣播等,新興的如計算機、論壇等。但是,對于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缺乏足夠的重視始終是我國國民的一大特點。盡管當前文化傳播途徑被拓寬,但基于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傳播及講解仍以課堂為主,傳承方式的單一化直接影響了文化的有效傳播。
(三)群眾法治意識的歪曲
在法治社會構建過程中出現了這樣一種尷尬局面,即認為傳統法律文化實際上是就封建觀念的宣揚。在不少民眾眼中,優秀文化與封建觀念二者是相等的,如此便產生了認知誤區。如當代《婚姻法》中就個人財產問題進行了說明,旨在改善越來越多的婚姻財產糾紛問題,但不少人卻認為是對女性群體的歧視,并將封建社會中女性地位弱的觀念帶入其中,質疑法律的“不公性”,但其實如此的解答方式是不切實際的,法律維護財產創造者一方的權益本就是公平的。
三、融入的途徑
(一)貫徹到司法實踐中
可由如下幾點入手:①強化司法效率。充分發揮司法調節在民事、經濟糾紛案件的相關作用。其實,分析中國傳統法律,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所強調的“厭訟”“恥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目標是不相符的。但并不代表著其無借鑒價值,由某一角度來看,其一方面可降低訴訟成本,另一方面對于緩解社會矛盾具有積極作用;②突出司法的人性化元素。具體來看,在法律的實行過程中,應當將傳統法律文化所推行的恭老恤幼原則貫徹其中,切實性的保障這些群體的合法權益;③要求司法從業人員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這不單單是貫徹司法的要求,也是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必然條件,當他們對法律是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其的道德底線自然而然得以鞏固。
(二)基于民眾的宣傳教育
法律的運行是需要以道德調節作為基礎的。隨著民眾道德底線的提升,各類矛盾與糾紛案件也會減少,當民眾內心失衡之時,也可以以之作為約束規范其行為。而且,一旦在社會群體中形成了法律信仰,法治社會的構建也會更加的快速。因而,在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融入法治社會建設的進程中,要充分的承認德治在之中的重要作用,其是富有內涵的,德作為其所奉行的內在教化手段,法便是有效的規制方式。我們應當發揚與繼承其中的優秀傳統文化,使整個社會就此形成正確的認知,認可其中所涵蓋的文化底蘊,并轉化為自身的價值追求,形成與之相對應的法律信仰,由此才能夠推進法治社會的構建。
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引入到中國現代法治社會具有一定的教化意義,也就是說其依托于家庭、學校、社交等多元化的方式及手段將法律法規融入到群眾的實際生活之中,在人們具有一定法律意識的前提下,便可有針對性地約束自身行為。由積極影響進行分析,道德教化形式可以在無形中提升社會群體的道德水平,民眾對于違法、犯罪行為是感到羞恥的,也會由心理上批判這些行為。
(三)推動公民法律信仰與自覺行為的耦合
新時期下,如何培育出理性守法的公民?毫無疑問,主流法治文化的引導是必不可少的。對此,需要積極的組織法律教育活動,采取多元化的方式,由多種渠道入手全方面的營造法治氛圍。我們假設,在一個組織內,立法是十分民主科學的,司法也是公正公平,更無以權謀私的行為,那么在該組織的良好運行下,其中的組織成員便會形成主體意識,將法律的外在強制性自然而言的轉化成內心的價值信仰,在組織內部形成良好的秩序。同樣的,法治社會的建設也需要這一過程,使全社會能夠主動的信法守法,維系和諧的社會秩序。
四、結語
綜上所述,法治社會的建設,應當基于法律進行,堅持公平、正義、秩序的基本選擇。現代法治建設應當吸取我國的歷史經驗教訓,融入優秀的傳統法律文化,立足于我國經濟、政治發展新形勢,探索出一條可行性較強的法律融合之路。
參考文獻
[1]蔡章.法治社會建設中我國公民法治觀念養成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9.
[2]吳佳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法治文化關系辨析[D].河南師范大學,2019.
[3]劉建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研究[D].蘭州大學,2018.
[4]張文顯.新思想引領法治新征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依法治國和法治建設的指導意義[J].法學研究,2017,39(0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