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
摘 要: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口基數的不斷增加意味著特殊人群的數量在增大。每一個孩子都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權利,也應該有燦爛的人生,隨著社會熱點聚焦在特殊學校中,特殊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備受矚目,鑒于特殊教育的不同之處,更多的是幫助孩子進行身體康復和心理建設,而音樂教育在這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谔厥鈨和逃秊橹攸c,了解音樂教育的作用和意義,并提出相關看法。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特殊教育;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特殊教育要順應時代的變化,音樂教育是特殊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很多特殊學生不僅在身體上有殘障,在心理層面也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內心自閉、語言障礙、交流障礙、刻板行為等,大部分學生都具有對音樂的興趣和能力,音樂可以有效改善小學生的語言能力、肢體能力、緩解焦慮等,嘗試用個別化教育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以及社會適應能力。
一、特殊教育與音樂教育的關系
1.特殊教育的特點
每一個特殊兒童都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我們應該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化差異,所以在實行特殊教育的過程中要按照教育規劃做到因材施教。兒童特殊教育本身包含聾啞教育、視力障礙教育、智力滯后教育、行為障礙教育等多種特殊教育分支,音樂是特殊兒童喜歡的學習內容,可以根據天性進行理解,也是與特殊兒童溝通的一種方式。
2.音樂教育的優勢
音樂是人類發展歷史中較為古老的藝術形式,也是人類社會智慧的結晶,很多普通義務教育中音樂課程都偏向于學生音樂素養、音樂技能的教育,但是在特殊小學教育中更多是利用音樂矯正兒童的行為問題,以及提升兒童的感知能力,彌補生理或心理上的部分缺憾。很多特殊教育兒童先天缺乏語言交流能力,但是音樂可以跨越語言的障礙,開辟另一扇互相溝通的大門,對于特殊兒童的日后發展和融入社會有著重要的作用[1]。
二、音樂教育對特殊教育的意義
1.音樂能為特殊兒童帶來歡樂
小學階段,兒童雖然內心還是天真無邪的,但是他們已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認知能力,也能感受到自己與正常孩子的不同,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事實,在初期階段必然導致一定程度上的自卑心理,如果內心的情緒長期壓抑而得不到釋放,很容易造成內心焦慮和“心靈垃圾”,也導致兒童并不快樂,但是音樂可以讓特殊兒童感受到藝術的魅力,當他們沉浸在音樂的海洋中,能夠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積極向上的音樂還有助于緩解孩子們內心的焦慮感。
2.音樂有助于特殊兒童康復
音樂不僅為特殊兒童帶來感官上的享受,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醫療手段的進步,音樂還有助于特殊兒童的治療與康復,很多兒童身體還處于生長發育階段,音樂能夠提升兒童器官感知能力的敏感性,并從心理層面讓孩子產生情緒的共鳴,特別是一些舒緩的音樂可以幫助特殊兒童鍛煉肢體語言,也從側面提升他們的肢體協調性。另外音樂不要有什么基礎知識就讓人感受到藝術的能量,是特殊兒童與外界交流的方式,在同學之間可以有效利用音樂交流,并能夠樹立個體特征意識,促進互相了解,增強群體意識。
三、音樂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策略
1.轉變觀念,因材施教
特殊教育中的音樂教學要區別于普通義務教育,不能采用相同的方式,否則不會對特殊兒童起到最優化的教育效果。我們要打破對于音樂的認知范疇,不能將其簡單定義為娛樂消遣方式,教師要明確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運用音樂彌補特殊學生的先天不足。由于特殊學校中的學生有各自的不同,例如盲童、聾啞、自閉等,老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差異化,進行個性化教育方案制定,有效彌補學生的不足之處,音樂教育不能是簡單的聽聽音樂,而是要與演唱、歌舞、故事等其他形式進行結合,發揮出音樂的最大化教育效益,為學生的健康筑路前行[2]。
2.完善特殊學校教師隊伍
特殊學校的教師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導者,也是幫助學生治療與康復的重要環節,打造一支充滿愛心、注重創新的教師隊伍對于特殊教育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很多特殊學校在教師的專業配置上不夠全面,特別是音樂教育領域方面缺少專業性人才,在教學實踐中無法提供專業輔導,限制了音樂教育在特殊學校的應用效能。建議特殊學校與相關的音樂高校進行聯手合作,定向培訓音樂專業的特殊教師隊伍,讓音樂人才與特殊學校相互結合,并適時進行實習和參觀,拓寬教師的眼界,定期開展教育研討,讓教師互相交流,對于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也要及時學習和借鑒,打造一支符合時代需求的特殊教育音樂教師隊伍。
總而言之,特殊學校處于主流社會教育的邊緣,但是我們的關心沒有被邊緣化,音樂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要引起我們的重視,目前我國的特殊教育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我們要正視問題才能做出有效變革。在探索中不斷前行,更多地為特殊兒童的未來發展考慮,力求音樂發揮出最大的作用,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讓音樂教育為特殊兒童插上飛翔的翅膀。
參考文獻:
[1]王一淳.律動教學在特殊教育學校音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外交流,2019,26(37):186.
[2]楊敏.特殊教育學校音樂教育策略探究[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