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模式是一種以互聯網環境為載體,利用各類網絡功能來實現信息輸出,由此為信息用戶提供各類服務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在當前網絡市場中非常普及,已經成功進入了多個領域,其中就包括了旅游產業。這一條件下,湖北旅游產業應當積極響應互聯網時代號召,在“互聯網+”模式下思考文創產品研發問題,對此本文將展開相關分析,闡述湖北旅游文創產品研發現狀,論述產品研發注意事項,最后結合“互聯網+”模式提出湖北地區旅游文創產品的研發途徑與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模式;湖北;旅游文創產品研發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4-0262-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189
一、前言
湖北地區旅游資源豐富,因此旅游產業在當地很早就有了一定規模,而后在不斷的發展中,湖北地區旅游產業意識到傳統旅游模式的缺陷,因此開始積極的向“文化旅游”方向發展,但因為早期技術限制,所以“文化旅游”發展阻力較大,尤其在文創產品研發方面特別突出,而在當前網絡技術及“互聯網+”模式的支撐下,“文化旅游”發展阻力下降,當前發展主要缺乏的就是方向,因此對“互聯網+”模式湖北旅游文創產品研發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二、湖北旅游文創產品的研發現狀
(一)產品類型傳統化
在湖北旅游文創產品研發中,很多旅游企業都難以脫離傳統旅游產品的概念,研發思維受限,因此開發出的產品在類型上存在傳統化特征,這一表現說明湖北旅游文創產品還需要改進。根據當地大部分旅游企業產品類型可知,很多旅游企業推出的產品都是娛樂項目、基礎設施等,此類產品類似于自助產品,需要用戶根據自身意愿進行選擇,過程中缺乏引導,因此游客旅游體驗較差,不利于湖北文化旅游發展,而這一問題就為湖北文創產品樹立了方向,如何突破傳統產品類型是文創產品研發中需要重點關注的事項①。
(二)文化氛圍難融入
文化屬性是旅游文創產品的特征之一,也是區分旅游文創產品與普通旅游產品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實現旅游文創產品研發,就必須在產品基礎上融入文化屬性,而最好的融入渠道就是氛圍,即當旅游產品能夠起到營造氛圍的作用時,就說明該產品具有了文化屬性,屬于旅游文創產品。在這一條件下,當前湖北地區部分旅游企業在產品研發中都遇到了文化氛圍難融入的問題,代表此類企業沒有掌握如何利用產品去營造文化氛圍,無法與當地人文建立良好的交互關系,因此如何打破當前格局,解決文化氛圍難融入問題也是湖北旅游文創產品研發的主要方向。
(三)產品雷同
因為文化旅游概念在湖北旅游產業內很早就受到了重視,所以各大企業對旅游文創的研發已經有了一定的時間,期間自然也得出了一些成果,但這些成果的出現使得周邊同類企業開始效仿,在產業層面上內部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其原因就在于效仿文創產品造成的產品雷同現象。產品雷同是任何市場中都非常常見的現象,但此類現象一旦達到較高水平,就會導致各種經濟層面上的問題,如經濟產能重疊、消費者選擇缺乏方向等,同時難以促進二次或多次消費,這不利于湖北旅游產業經濟發展,因此在湖北旅游文創產品后續研發中,應當打破產品雷同格局,如何在文創產品基礎上進行創新,是后續產品研發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三、旅游文創產品研發的注意事項
(一)文化特色
文化特色作為旅游文創產品的最突出特征,在此類產品研發中必須凸顯文化特色,這時研發時必須注意的事項。目前,很多旅游企業在旅游文創產品研發中都出現文化特色不夠突出、不夠全面的現象,即首先某些旅游文創產品更側重營銷信息的傳遞,其只是單純的將文化當做營銷工具,因此很多游客對此類產品并不感興趣,甚至對其感到厭煩,其次部分旅游文創產品的種類比較少,說明產品并未覆蓋整個旅游流程,存在不夠全面的現象,此舉就很容易導致游客在旅途中脫離人文體驗,難以發揮旅游文創產品的作用②。
(二)游客需求
雖然旅游文創產品非常強調文化屬性及特色,但其本質也同樣具備營銷屬性,如果研發出來的產品無法對營銷產生直接或間接任何形式的幫助,則該產品自然是無價值、無意義的。這一條件下,湖北旅游企業應當重視游客需求,根據游客需求對旅游文創產品進行研發,在凸顯文化特色的基礎上盡可能開發產品的營銷屬性,確保產品影響屬性能夠符合游客需求,這樣才能保障自身發展動力。
(三)創新力
文創即文化創意,從字面以上可以看出旅游文創產品應當具有一定創意,不能太過雷同,而以上現狀中的問題說明湖北旅游文創產品研發比較雷動,研發活動缺乏創新力。這一條件下,為了實現旅游文創產品研發,湖北旅游企業應當重視自身研發創新力,如何將自身旅游文創產品與其他同類產品區分,是研發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四“、互聯網+”模式下湖北地區旅游文創產品的研發途徑與策略
針對以上湖北旅游文創產品研發現狀中的三大問題,“互聯網+”模式的出現給予了產品研發創新、提升契機,在該模式下應當積極思考,明確研發方向。對此下文將提出四大主要研發方向,分別為文旅信息服務產品、旅游場地文化特色服務項目、文化特色服務體系、創新型旅游文創產品。
(一)文旅信息服務產品
“互聯網+”模式下,湖北地區旅游產業最大的變化就是信息服務產品,即借助網絡,旅游企業可以更便捷、更大范圍的將旅游信息傳輸到游客處,同時讓游客通過各類網絡平臺及相關功能來了解信息,且提供自助服務等,但在信息服務過程中,如果旅游企業只單純傳遞營銷信息,則難以彰顯自身文化特色,說明信息服務產品不具備文化特色,不屬于旅游文創產品。這一條件下,建議湖北地區旅游企業在文創產品研發中,針對信息服務產品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服務來傳遞文化信息,并借助文化信息對游客產生體驗式引導,以提高產品利用價值。
以“互聯網+”模式下比較常見的旅游信息服務產品“電子票務系統”為例,湖北旅游企業可以在票務系統周邊通過網絡推薦頁將有關于旅游場地人文的信息傳遞,如優美視頻、突破等,這樣游客通過推薦頁能夠預先了解湖北旅游人文環境,增加他們對未來旅途的期待感,為游客帶來良好的信息服務體驗。由此可見,通過以上方法研發出來的文旅信息服務產品同時具備了營銷與文化屬性,能夠很好的將文化特色帶入營銷活動中,這有利游客旅游預先體驗,具有促進消費的作用。
(二)旅游場地文化特色服務項目
借助文旅信息服務產品能夠讓大批量游客以感受人文為目的前來湖北旅游,這時為了維持游客在旅途中的良好體驗,保持消費動力,就必須在旅游場地中向游客推出各類文化特色服務項目。湖北地區歷史文化豐富,說明其文化特色服務項目開發空間較大,這是值得湖北旅游企業重視的地方,例如旅游企業可以利用“湖北傳統民居”形象構建民俗住宿服務項目,并將其與當地“熱干面”等特色餐飲服務聯系在一起,盡可能為游客提供文化特色一站式服務;可以借助湖北名人名事,開發歷史文化景觀,供人參觀,同時還可以融入古時“說書”形式,讓游客通過這種古香古色的方式去感受人文,加強體驗。這些方式在湖北旅游文創產品開發中均可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要過于雷同,即服務項目類型不要太過相同,應當從其他文化層面上進行產品開發,以免受相關問題影響。
此外,在“互聯網+”中可以將這些項目對外宣傳,或者將其放在旅游路線圖上,以便于游客獲取信息,依照自身意愿完成旅游活動,此舉在互聯網幫助下能夠快速落實,避免游客查閱信息時的不便。
(三)文化特色服務體系
旅游場地文化特色服務項目雖然具有文化服務作用,但要發揮作用還取決于服務人員,這時湖北旅游企業應當結合“互聯網+”模式建立文化特色服務體系,該體系與旅游場地文化特色服務項目相互配套,能夠充分發揮項目作用。例如旅游企業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建立“服務傳呼系統”,且將旅游場地分區,在每個區中安排相關服務人員,如“拉車”人員等,當游客有需要時可以通過該系統傳呼相關服務人員前來服務,感受“拉車”這種傳統方式帶來的人文氛圍,同時借助互聯網使這種方式更加便捷。
此外,文化特色服務體系的建設除了要重視服務人員的言行舉止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服務意識,若服務意識不佳,就很難在服務中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更不用談營銷,這一點在文化特色服務體系建設中必須強調。
(四)創新型旅游文創產品
“互聯網+”模式中的互聯網技術,湖北旅游企業在研發創新型旅游文創產品時,可以借助該項技術與其他技術來開展相關工作,旨在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實現產品創新研發目的。例如在旅游場地的夜景展示環節,可以利用互聯網對現場燈光進行控制,通過編程方式讓燈光在周邊大型建筑上播放文化信息,這不但能夠給人帶來沖擊性的視覺體驗,還起到了文化信息輸出目的,同時還區別于傳統旅游文創產品,說明此舉實現了創新目的。
此外,創新型旅游文創產品形式眾多,旅游企業應當始終保持自身創新力,不斷思索產品新形式,這樣才能持續性的保障湖北旅游產業的發展,保持旅游文創產品的價值。
五、結語
綜上,本文對“互聯網+”模式湖北旅游文創產品研發途徑進行了研究分析,對湖北旅游文創產品研發現狀、注意事項進行了論述,并提出了相關途徑與策略。通過分析可知,湖北旅游文創產品研發現狀表現不佳,很多注意事項在研發中并未體現,導致當地旅游產業發展受阻,而通過文中策略能夠有效對當前現狀進行治理,依照途徑進行產品開發,能夠同時兼顧產品文化特色與營銷特色,可起到加強游客文化體驗、促進游客消費、提高產業經濟產能的作用。
★基金項目:本文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互聯網+”模式下水墨藝術在湖北旅游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項目編號:18G158。
注釋:
①戴凌云“.互聯網+”模式下水墨藝術在湖北旅游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品鑒,2018,000(06X):P.169-170.
②俞麗麗“.互聯網+”時代的揚州文創產品推廣策略[J].傳播力研究,2017,000(010):21.
作者簡介:戴凌云(1983-),女,漢族,湖北武漢人,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2009級碩士研究生,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國畫與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