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國
摘? ? 要:為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從水利工程角度而言,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是促進水利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基于此,本文以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形勢下的水利事業現存可持續發展問題作為研究突破點,從優化水利人才培訓機制、完善節水運行機制、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深化全民節水意識四個方面展開討論。
關鍵詞:節水型社會;水利事業;可持續發展
1? 引言
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化,我國水資源形勢逐漸嚴峻,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121位,是世界人均水量的25%,并由聯合國認定為“水資源緊缺”國家,因此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促進水利事業可持續發展是維護社會穩定與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2? 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形勢下的水利事業現存可持續發展問題
在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必經之路上,水資源作為必需戰略資源受到廣泛關注,同時為實現水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決定著社會發展方向必是走節水型社會之路。在現階段我國水資源形式下,因水利條件時空分布不均,致使水資源供需矛盾不斷加劇,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專業的高素質水利人才儲備不足,無法實現水利工程的高速發展,導致水利人才質量始終限制著水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過程中,水資源及其價格分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水資源的利用情況,在水利市場經濟作用下,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節約保護,不僅能夠協調水資源供需關系,更能夠通過對水資源的經濟效益調整完善節水機制,但現階段水資源市場以及節水運行機制存在不足,無法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1]。除此之外,人們對于水資源的認知不夠準確,在人們印象中,我國是水資源大國,水資源總量是世界第四的存在,不會存在水資源不足的情況,且在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現象表明,節水意識在人們心中并不強烈,尤其在農業灌溉與餐飲企業用水中,水資源浪費格外嚴重,因此在各行各業中深化節水意識已經刻不容緩。
3? 水利事業可持續發展在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形勢下的策略分析
為實現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促進水利事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以下從優化水利人才培訓機制、完善節水運行機制、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深化全民節水意識四個方面展開優化策略分析。
3.1? 優化水利人才培訓機制
在實現水利事業可持續發展道路中,應基于國內水利經濟發展狀況,不斷完善優化水利人才培訓機制,通過人才合理配置確保能夠人盡其用,以此實現水利實踐的穩定發展,促進水利事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例如:加強高校對于水利工程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力度,水利工程是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在高校進行水利人才培養時,應關注學生的社會實踐培養以及工程實習計劃,在高校各大假期期間,可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社會實際,由學生自行組成實踐小組,為確保學生安全不允許獨立進行實踐的情況,由專業教師作為指導,逐漸推進社會調查與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結束后提交實踐報告作為實踐效果檢驗,并能夠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院校在組織工程實習時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校內基本技能測量實習,通過對校內各指標的測量,不斷完善學生對于專業技能的掌握,并為第二階段校外實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階段為校外實習,由學校與水利工程企業達成校企合作,加深學生對于所學專業的了解程度,并加增加其水利事業工作經歷,以此提升水利人才培養機制的合理性;另外除加強校內水利人才培養外,可通過水利企業在崗培訓的方式加強在崗人員的成才幾率,定期的企業內部培訓能夠針對工作過程中各項常見問題進行講解,使培訓更具備針對性與有效性。
3.2? 完善節水運行機制
在節水型社會建設過程中,優化配置水資源與節水運行機制的完善是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在實現水利事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加強社會中節水機制的合理運行時必不可少的環節。例如:為提高節水運行機制的落實,應針對水資源管理體制以及節水運行機制進行優化,從水資源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的角度,制定一系列關于水資源流轉規范制度,由水利事業獨自運行水資源機制轉向用水戶共同參與管理,使用水戶能夠真切了解到水資源的儲備情況以及節水機制的運行情況,建立起以水為紐帶的節水運行機制,從而促進節水型社會的建設進度,除此之外,應轉變水資源利用形式,從節水先進單位、節水型城市逐漸過渡到節水型社會,憑借社會節水企業與節水城市的建設,為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夯實根基,憑借機制層層遞進關系,全面完善節水運行機制的合理性,由政策指導型社會節水逐漸轉變為用水戶自發型社會節水。除此之外,為保障節水運行機制的順利運轉,可通過一系列激勵制度的設立實現,如設立節水先進社區、節水先進家庭等榮譽稱號,并為此類稱號進行適當物質獎勵等,只有建立起節水型社會的激勵機制,才能夠是節水能夠用水戶的自發行為,以此實現長久有效的節水機制,避免僅靠政策推進節水的現象出現。
3.3? 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水資源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同時也是展開生態環境保護的決定性因素,隨著社會城市建設的發展,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社會發展中的常態,在水利事業可持續發展與建設節水型社會過程中,水資源利用效率與效益始終是核心環節,可從多個角度展開水資源利用率提升[2]。例如:水資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區域內用水量占水資源可利用率的比率,在國際上一般認為,一條河的合理發開上限是水資源利用率為40%,在國內眾多水源中,黃河水資源利用率較低,因其含沙量較大,主要用以農業灌溉,但由于各類環境因素導致,黃河支流出現不同程度的斷流,在黃河斷流期,其周圍城市的用水無法受到保障,因此可通過冬季及含沙量少的時節多次進行引儲,利用現有河道、水庫等進行儲水,以此提高黃河水的利用率;除此之外,地下水的運用比地表水的利用率低,因此需加大對于地下水的合理利用,但由于地下水受污情況較為嚴重,因此需通過水資源污染治理提高地下水使用價值,以此實現地下水的可持續利用。
3.4? 深化全民節水意識
在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與水利事業可持續發展中,市民的節水意識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開發利用水資源應開源節流并重,但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節流思想更值得提倡。在深化全民節水意識中,農業灌溉用水是主要方面,例如:宣傳推廣是最基礎的節水意識宣傳工作,能夠使其認識到水資源的匱乏以及重要,且保護水資源是每一個合法公民的應盡義務與責任,在農業灌溉中,應不斷優化灌溉技術,降低水資源的浪費,為實現節水灌溉,應杜絕打水漫灌,在農作物健康生長情況下,采用噴灌、滴管等節水灌溉措施進行,從而降低水資源灌溉耗水量,同時在農業灌溉中,應杜絕頻繁水資源滲漏情況,經過農業灌溉技術的轉變,使節水意識深入人心,從而使其在日常生活一點一滴中展現節水素質,促進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進程。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水資源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根據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的背景,應通過多種途徑解決現存的水資源浪費、利用率較低、水利人才嚴重缺乏、節水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結合水利工程的實際發展情況對水資源實現合理分配,以此推動水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并全面推動節水型社會的建設進程。
參考文獻:
[1] 薛朝霞.以科技創新提升水利建設水平——評《水利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人民黃河,2019(6):161.
[2] 崔偉寧.分析新形勢下水利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財經界(學術版),2018(5):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