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馬克思關于人的主體性思想,是馬克思的重要哲學思想之一,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十四五”期間,將是一個新的征程,在取得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同時,我們更不可忽視人的主體性作用的發揮,以及“人”在將來五年應尋求的進步與發展。本文將通過馬克思關于人的主體性思想,闡發對“十四五”編制工作的思考。總的來說,我們需要做到三點,即防止資本異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人的主體性,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
【關鍵詞】“十四五”規劃;異化;主體性;社會環境
引言
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同時,我國也即將開始實施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強調,有關方面近期將通過多種形式征求干部群眾、專家學者等對“十四五”規劃的意見建議。本文將通過馬理論的哲學分析視角,即馬克思關于人的主體性思想,分析和建議在“十四五”編制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為“十四五”的編制工作建言獻策。
1.馬克思關于人的主體性思想的發展淵源
人的主體性思想起源于普羅泰戈拉的關于人的主體意識的最初萌動。“人是萬物的尺度”,人的主體性思想停留在感性階段。蘇格拉底提出“認識你自己”,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所以人們普遍說他在哲學意義上第一次發現了自我。另外,不容忽視的一個哲學家就是伊壁鳩魯,他的原子論思想對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影響甚大。原子不同于直線運動,而偏離直線運動,正如個人尋求擺脫對宗教、自然的束縛一樣,體現的是自由的主體性意識。中世紀人們受宗教神學的壓迫,主體性被壓制。最終提出人的主體性問題,哲學家普遍認為是近代哲學時期。突出的是笛卡爾、黑格爾的人的主體性思想。馬克思的人的主體性思想是受笛卡爾、費爾巴哈、黑格爾的思想影響的。可以說,馬克思在笛卡爾、黑格爾、費爾巴哈的基礎上發展了人的主體性思想。通過分析和研究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的人的主體性思想,現對馬克思關于人的主體性思想的概念進行界定,即人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實踐中,所表現出人的活力、創造力與作用力,以此改造自身與客觀世界,而自身和客觀世界得到完善與發展的特性。
2.“十四五”規劃的歷史方位
2020年年初,我國爆發了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持續時間特別長、破壞性特別大,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損失。進入6月份,我國長江流域迎來了幾十年未見的洪災汛期,幾百萬人人民群眾遭受損失。國際上,美國頻繁制造摩擦,在新疆、香港問題上試探、侵犯我國主權底線。艱苦磨難使得人心凝聚。在“十三五”的時期內,我國總體的發展局勢是平穩的。
如今,黨中央和國務院將致力于著力謀劃下一個五年規劃。
第一,我國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從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來看,我國將如期實現脫貧任務,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這是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應有之義。新的起點,新的征程。我國將以建黨100周年的組織基礎和思想基礎,以及建國70余年的社會物質基礎,向新的歷史目標前進。新的歷史起點,我們有更加完善的指導思想,內部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個宏觀戰略目標的時間跨度約30年,需要6個五年規劃來確定基本的發展步驟。
第二,我國將邁向新的歷史目標。以新的起點,邁向新的歷史目標。我國的歷史方位處在新的階段,即開始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以及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初始階段。因此,“十四五”規劃作為第一個百年目標完成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新的歷史目標,需要我們用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即將面對的挑戰,也需要我們利用建國70余年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
第三,我國將面臨新的艱難挑戰。新的征程必然受到新的挑戰,這種挑戰不是暫時的,而是長期的。中國的崛起,必然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的絕對恐慌。我國需要有充分的心理預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各領域發展將會受到沖擊,尤以在美上市企業為主。所以,我們在制定“十四五”規劃時,需要將企業風險上升到國家戰略考量的層面。近日,美國停止了微信等軟件的應用,回想去年舉國震驚的“孟晚舟事件”,我們可以將其歸類為美國的“經濟”牌,其實質依然是為了進一步打壓遏制中國的發展。
3.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把握“十四五”的制定工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說明我國的發展水平進入了一個新的層面和高度。我國確定了最近15年,30年的中長期目標,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的表現。不忘初心,中國共產黨人的最終理想,是帶領全面人民實現共產主義,進而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從中長期目標,到最終理想,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實行,是一以貫之的。綜合考察“十三五”期間所表現出的不足,筆者認為,我們在制定“十四五”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內涵和哲學意義,以馬克思的人的主體性思想為思考角度,在確保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本質不變、方向不變,顏色不變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
第一,防止資本“異化”。“十三五”期間,中國的影視行業產業市值激增,但是市場繁榮的背后,著實存在著社會乃至政治上的隱患。“2018年5月,某著名演員涉嫌天價片酬和“陰陽合同”事件被曝光,據報該明星四天的片酬總額高達六千萬元人民幣,且通過‘陰陽合同的暗箱操作,使五千萬元的片酬稅收被隱藏合同掩蓋”。至此之后,明星的天價片酬問題成了社會時常關注的熱點話題。“十三五”期間,政府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比如2017年1月出臺的《電影管理條例》,2017年9月出臺的《關于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同月出臺的《關于電視劇網絡劇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但以上政策多致力于修復行業本身,沒有考慮政府執行效果,更沒有考慮馬克思所說的“資本”左右市場的作用,這就導致了政策失效的出現。
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里第一次詳盡的闡述了他的人類歷史發展的三大階段學說:“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天價片酬問題,是資本異化行業市場的結果。以馬克思的論斷,目前的影視行業處于第二形態,雖然實現了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但是人對物的依賴性始終沒有擺脫。資本異化,其背后是資本家控制主導市場的結果,他們欲憑借手中的資本,以套取更多的資本,而原有的資本周轉與再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己身對于資本擴張的需要。除影視行業,諸如高價購買期刊版面及專著(教師評職稱、研究生畢業所需),套路貸,風景區別墅,皆是資本異化市場的結果。
資本異化市場的后果,是使得政府對于市場的控制力不夠,政府作為行為主體受到資本的節制,就不能實現馬克思所說的“第三階段”,即個人全面的發展和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無論是天價片酬,還是套路貸,都會使得社會資本分布不均,進而會影響政府的稅收與再分配。如教師這樣的社會主體行業,由于社會資本的分配不均與異化,往往導致許多編制外的教師群體拿著微薄的工資。這種社會現象會造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社會主體行業的收入,應處于社會中產階層,包括公務員群體。一個健康的社會收入分布狀況,應該呈“菱形”狀。
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收入分布狀況,卻是一個底層擴大的三角形狀。十八大以來,我國實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戰略,這使得我國三角形狀的收入情況分布有所緩解。但是資本異化行業的結果,就會形成一種抗拒力量,使得政府的脫貧攻堅工作面臨一道隱形的阻力,而馬克思在《資本論》里,對于市場經濟發展就提醒過我們要防止資本異化的出現。資本異化行業,擾亂市場,進而阻礙人實行其主體性。人作為社會發展的力量,將時刻擺脫不了對于資本的依賴。因此,政府在編制“十四五”規劃時,應考量社會資本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里發揮正確的作用。站在“十四五”編輯工作的角度上,在確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具體目標后,應著重考慮實現人的發展與解放。人的發展與解放,需要一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一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需要防止資本異化,以此彰顯人的主體性的力量。
第二,突出人的主體性。對于政府治理,我們可以實現馬克思所說的人的主體性。《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有關“現實的人”的核心要義是將人放在歷史當中去理解,“現實的人”具有歷史性。另外,從另一個角度看,“現實的人”中的人是一個待發展的角色,是進行時態,而不是完成時態,無論人在實踐活動中是肯定自己,還是否定自己。政府治理的角色體現,以今年為例,包括組織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組織抗洪搶險救災工作。無論是醫療救護人員,還是人民解放軍,他們都處于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關口,他們是處于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個體,他們是屬于重大歷史事件的一個個體,而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他們就是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去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人的主體性在現實與歷史的交匯中迸發出璀璨的光芒。
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缺乏彰顯人的主體性的政策高度。黨和國家曾經提出“以人為本”,但是這體現在國家戰略思想層面,沒有更多具體的政策支持。我們在編制“十四五”規劃的過程中,應將實現人的作用、人的發展體現在具體的規劃中去,再將規劃與政策相銜接。規劃體現發展的步驟與目標,政策體現發展的細節與關照。以“李文亮事件”為例,我們在疫情發生初期,我們一度懷疑我們失去了人的主體性的存在環境。鄧小平同志說過:“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要反對不尊重知識分子的錯誤思想。”李文亮在疫情爆發初期,實事求是地說出了一些客觀實際的觀點,但是結果卻是不如人意的。在制定“十四五”時,我們應關心如何在實踐中保護我們的人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才在待遇方面的政策已經逐步改善。下一步,我們應聚焦于人才的“保護”,而不是停留在“尊重”層面。鄧小平同志給我們設立了一個很好的起點,“……堅決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礙,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時宜的組織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養、發現和破格使用優秀人才,堅決同一切壓制和摧殘人才的現象作斗爭”。
所以,人的主體性體現在人是自己命運的主宰,用教條或者官僚思想去捆綁人的發展,必將限制人的主體性發展。而超越歷史困境,超越自身,是人的主體性的體現。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主體,就會存在什么樣的主體性。人的主體性的發展是處于歷史進程中的,是過程性的。
第三,構建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十八大以來,我們推動反腐倡廉工作,也開展過“兩學一做”活動,政治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腐敗流于外象,扎根于腐敗官員的內心。除了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使有些官員懸崖勒馬,構建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也是必要的。馬克思指出:“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這里的環境就是外部世界,改變環境就是改造外部世界。人的主體性發展離不開外部環境的改善。“十四五”規劃紙面上聚焦于經濟社會發展,本質上是指向人的進步,既包括物質上的進步,每個人掌握了更多可控的社會財富,也包括精神上的進步,每個人有更多的個人剩余時間在社會上作出貢獻以及減少犯罪。
改變環境的橋梁,是實踐。在實踐中,人的受動性就會轉變為能動性,且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能動性發揮得越充分,人在實踐中就越自由,個人得到發展的機會就更大。實踐的下限,在于“十四五”規劃的具體執行人的表現。實踐的上限,在于“十四五”規劃制定內容的范圍和深度,而影響范圍與深度的因子是我們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的社會環境。
1843年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說到:“人不是抽象地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這時期馬克思把人的主體性不僅僅看成是人和自然之間的能動性,更多的表明人是社會性的人,人擁有其他附帶性的關系,如政治關系,經濟關系等。“十四五”期間,除了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外,我們應更多聚焦于社會環境。一方面,良好社會環境的營造,需要政治環境作為倚仗。“十四五”規劃需要拉近人民與黨和政府的距離,聚焦于服務態度,而不單單是服務水平,以此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進而影響各領域工作者的服務態度。另一方面,法律建設應完善執法問責制度。法律應是人民捍衛己身權利的武器,而在基層組織執法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執法粗暴甚至違法的問題。這是由于執法者本身就沒有充備的法律知識作為執法依據,以及執法者執法的自由裁量權過于寬泛。執法者與被執法者在法律實施過程中的不平等地位,法律本身就產生了失效。因此,“十四五”需要對于執法問責制度加以完善,更加注意細節與量化,彰顯執法的人性屬性,也是人的主體性發揮的一種表現。
4.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對“十四五”編制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強調切實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規劃編制中來。
以上所述,是筆者根據專業所學以及國內外形勢而提出的觀點。總的來說,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們在接下來的五年,需要做到三點,一是防止資本異化,二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人的主體性,三是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觀點與世界觀,可以確保我國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航向不變,也可以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指導現實發展中的偉大力量。
參考文獻
[1]蔡子琪.整治天價片酬的政策議程重啟——基于多源流理論[J].北方經貿,2019(08):46-4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156.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人民出版社,1994:41,326.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55.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2:1.
[6]王曉娜,王洪波.馬克思“人的主體性”思想及其現代意義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8(5):23.
作者簡介:劉旸(1995-),男,安徽六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