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劉國柱
【摘? 要】英語學習是大學學習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學科。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強,部分學生沒有學習目標,從而導致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減弱的現象發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很多大學教師開始采用多種教育方式和策略來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但是其效果不夠明顯。因此,有教師提出采用定向動機流理論來對學生實施干預。本文基于定向動機流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具體使用策略。
【關鍵詞】定向動機流;動態系統;大學英語;教學策略
引言
動態系統理論認為二語學習并非單向線性發展,而是非線性動態過程。基于此理論和二語學習愿景D?rnyei 等人提出了定向動機流----“激勵人們在長期追求自己目標或愿景過程中獲得的能夠引起高效學習效果的動機”(D?rnyei et al. 2015:97)。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為了能夠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而在特定的時間段提高學生學習的超強動機,其中包括學習動機、認知、情感和行為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定向動機流理論激發并維持學生的二語的學習能力,實現某個特定時期的具體目標。將其運用到二語學習領域中,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投入,使得學生能夠跨越不同學習階段進行有效學習。
1.定向動機流在教學目標中的應用
定向動機流對學習目標有著很強的可預測性。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目標,實現全面發展,教師可以借助定性動機流對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行引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整體水平。尤其是很多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不濃,缺少學習動力,從而導致喪失學習的信心,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目標,而達到這一目的首先就需要學生能夠找到學習動機,通過動機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英語綜合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定向動機流來實現對學生的推動作用,讓學生制定階段性的目標,采用自我評價的方式對自己進行自我約束和檢測。這些階段性的目標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以理想二語為前提條件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需要學生建立以理想二語為自我前提的學習目標。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要挖掘學生的成功的事例,并且用成功的經歷去激勵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也就是說,在這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以自己或他人為榜樣,相信自己的力量,從而建立起英語學習的信心。以信念為督導,讓學生實現自我激勵,從而提高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建立成為高水平英語學習者的理想與信心,從而滿足未來需求,實現自我價值。此外,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專門的啟發,讓學生對理想二語進行細節性的想象。如,啟發學生想象,一旦成為高水平的英語使用者,可以謀求更高薪資的工作,實現美好的生活,或者對那些執念創業的學生來說,成為高水平的英語使用者,能夠直接與外國人進行交流,實現生意上的合作,實現企業更廣的發展空間,謀求更高的利益等,這些都是激勵學生進行自我學習的方法。同時為了能夠激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可以將理想二語與失敗后果連接起來,以達到兼顧“趨利”和“避害”的效果。構建豐富的理想二語自我存在的動機,喚起學生為避免失敗而作出努力的欲望,從而促進學生對自我學習的督導。
3.基于導向法的合作學習形式
當學生以理想二語學習目標和信心建立之后,教師這個時候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定向動機干預。采用問題和項目為本的學習理念,對學生實行項目激發學習。在此過程中,項目由學生自己提出和負責,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情況制定相應的總目標和子目標,并嚴格制定各個項目完成的時間點,在達到指定時間之后對最終成果進行展示。基于項目法超前的理念和我國現代教育形式有著一定的矛盾,如,我國大學生班級人數眾多,課時不足等現象,想在有限的課時中完成這些教學任務,有些不符合實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同時兼顧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地位和發揮自身主導作用,這就是我們通常我們所說的“雙主”原則。以雙主原則為實現定向動機流做出指導方向。基于我國現在大學英語教學情況,要實現對每一位學生進行指導和檢查是不符合現實的,因此,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組建學習微型共同體,讓學生進行互相激勵、幫助、督促和反饋,形成規范的團隊,在以構建問題項目學習法中融入定向動機流教學方式。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完成一系列的子目標,當學生在不斷達成子目標的時候,學生的幸福感和學習驅動力會更高,這個時候教師需要給學生持續性的鼓勵,使其完成最終目標。此時定向動機流達到尾聲階段,則開始進行評估和總結的環節。為了使得評估環節有著一定的公正性,需要學生自己參與到這個環節中。讓此學生對彼學生的成果進行評估和提出意見,意見豐富課堂形式,使學生不同的意見能夠得到提出。也讓學生能夠體察到自己不足的地方,找到后續努力的方向。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要讓學生能夠在一種高亢的學習狀態中進行思考和學習。盡管此時定向動機流逐漸消退,但是教師需要讓學生有一定的滿足感和獲得感,以此作為學習動力,作為提高學生語言和情感能力的契機,讓學生進行持續性的學習。
4.結語
定向動機流是二語學習者為實現學習目標和愿景而在特定的時間段做出的一種激發學生動機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制定實際性的目標,并以此為導向,通過將其投射到各個學習環節中實現對抗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負面情緒,并持續性的產自我驅動力,從而實現高效學習。
參考文獻
[1]常海潮. 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中的吸引子狀態研究——基于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的個案分析[J].中國外語, 2019, ( 16): 55-63.
[2]常鵬云. 大學生英語聽力定向性動機流的微變化研究[J].現代外語,2020,(2):200-212.
[3]端義鐳,劉艷,王雪純. 定向動機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現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19,(3):23-25.
[4]付蓓. 定向動機流視角下的英語口語學習自我概念發展變化——一項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歷時跟蹤個案研究[J].外語界,2019,(4):50-57.
[5]何舜娟. 定向動機流影響下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1):68-70.
[6]寧建庚,蔡金亭. 動態系統理論視角下的定向動機流個案研究[J].外語教學,2019,(3):69-75.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動態系統理論視域下的二語學習動機變化機制研究”(18CWZJ06),濟南大學校級項目----“定向動機流理論視域下的二語學習動機變化機制研究”(J1715),2017年濟南大學研究生精品課程建設(編號:校研精品17009)的階段性成果之一。第十批中國外語教育基金項目“預設理論下‘多元與本土文化價值齊鑣---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實踐研究”(ZGWYJYJJ10A018)和濟南大學2020年“課程思政”(大學英語)示范課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趙靜(1978.11-),女,漢族,山東德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認知語言學。
劉國柱(1977.02-),男,漢族,山東禹城人,講師,學士,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