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睿


【摘? 要】非虛構寫作是新聞與文學碰撞出的產物,在新聞領域和文學領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本文以新冠疫情期間爭議較大的方方日記和新聞作品為例,重點分析了非虛構寫作在兩個領域的區別,重申非虛構寫作在當下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非虛構寫作;新聞;文學
引言
非虛構寫作( nonfiction writing)是文學與新聞交織碰撞的產物,強調在真實的基礎上融入合理想象,使作品更具故事性、可讀性。正如18世紀末19世紀初誕生的浪漫主義文學的興起是由于人們對啟蒙運動中過度強調的理性精神感到失望,重新召喚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理念。非虛構寫作作為一種反潮流的寫作方式,體現了碎片化閱讀環境下對于人文主義的呼喚,在新冠疫情期間,受到了高度重視,《人物》、《冰點周刊》、《財新》、《網易人間live》這些非虛構寫作平臺生產了大量優秀的非虛構寫作作品,作品大多關注社會問題和邊緣群體,以真實傳遞情感,贏得了受眾信賴。
1.新聞與文學非虛構寫作的異同
1.1基于事實和基于想象
新聞與文學兩者最根本的區別在于—新聞基于事實之上來呈現作品,文學是基于想象來創作文本。而非虛構寫作是基于事實和想象的新體裁,二者誰更強調事實,誰更強調想象很難區別,我們可以將其視為二者的融合。從文學角度看,它有很強的紀實性,與報告文學有些相似,但又不等同于報告文學,偏向于紀實性小說;從新聞角度看,它帶有很多文學和主觀色彩的描述。又不符合傳統新聞報道對于真實客觀性的要求。
不過,非虛構寫作的一些理念在新聞領域是存在爭議的。從命題、概念來說,非虛構作品在新聞領域是不成立的、不科學的,對于真實的理解,新聞界和文學界存在懸殊。新聞界對于真實的要求過于嚴格,新聞真實指的是新聞報道的事實與客觀事實的準確度,即不僅要達到事實的真實,五W完全真實可靠,還需要通過連續不斷的報道或全面的報道向人們呈現一幅現實社會的真實圖畫,全面準確反映客觀實際,達到整體的真實。新聞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不允許合理想象的,甚至不允許運用太多的形容詞和修辭手法。而在文學界看來,真實主要指的是“事實真實”即主體的基本事實,可以適當地添加一些細節。
拿最近爭議比較大的《方方日記》為例,作家方方稱該日記真實的記錄了武漢的疫情。站在文學的角度看,該作品屬于日記體裁的文學作品,因此應該允許作家存在真情實感的流露和合理的想象。但新聞界卻大部分不認同該作品,原因在于這部作品有太多帶有個人強烈主觀色彩的內容,而非真實客觀地反映武漢抗疫的全貌,這會對讀者尤其是海外讀者造成一定誤解。
1.2敘事方式上的差異
筆者將《方方日記》與武漢抗疫的新聞報道分別做了詞頻分析,發現了兩者的一些顯著區別。在文字的表達上,《方方日記》多是以第一人稱敘事,在引用別人話時,往往使用“聽說”“某某人說”“某某醫生告訴”,并且使用了極多的“可能”“大概”“好像”這樣猜測性的詞語,而新聞報道則以第三視角敘事,有明確的事實來源,在引用時都會標注具體人名或職位,這樣的做法雖然對展現故事性并無多大用途,但使得文章的可信度更高,也加重了記者和編輯的負擔,他們在采寫過程中往往需要反復確認新聞來源以保證新聞的真實性。
1.3情感色彩上的差異
情感極值分析是對文本內容進行情感的正負面特性分析,以50分作為極值界線,分數越高表示情感狀態越積極,分數越低情感狀態越消極。
在對二者的情感極值進行分析后,筆者得出了另外一些結論,根據圖一,我們可以看到方方日記的情感極值與50這條分界線離得很遠,說明日記中有大量特別消極和特別積極的情緒,當我們在看這些文字的時候,很容易受到這些特別消極和特別積極情緒的影響。而新聞報道的情感極值維持在50左右,說明該新聞中的情緒比較中立,給讀者帶來的情緒干擾比較少。
在詞匯的使用上,方方日記中的情緒種類非常豐富,雖然以悲傷、憤怒等大量憤怒情緒居多,但還是有樂觀、愉快等一些正面情緒。與之相比,新聞報道中的文字幾乎都是中立情緒(沒有對應的細節情緒)。
1.4寫作前準備的差異
在寫作前的準備上,新聞記者在寫稿前往往都要經過扎實、翔實的采訪過程,這一點是文學作家沒有的。在新冠疫情發生的初期,我國主流媒體冒著生命危險赴抗疫一線深入采訪,留下了許多優秀的非虛構作品。如北青深一度的《一個武漢肺炎康復患者的樣本觀察:我與新型冠狀病毒搏斗的22天 | 深度對話》、三聯生活周刊的《“封城”十天 | 攝影鏡頭下的武漢》、南方人物周刊的《陌路他鄉——返京租客的四天三夜》、財新的封面報道以及肺炎日記等等。新聞記者需要事先進行采訪策劃,并選擇適合的采訪對象,與采訪對象共同生活數天甚至數月,且對于信源需要多方核查以保證事實準確無誤。
2.結語
非虛構寫作作為新聞與文學的結合體,在兩個領域各有其特色,兩者需要互相吸取其精華,促進進一步的深度融合。在新冠疫情面前,短小精悍的新聞報道無法承載厚重的情感,也不足以描述英雄的故事,非虛構寫作恰好可以承擔起這一角色。它用文學的敘事手法和真實的故事講述微小的個體如何與病魔相斗爭,讓更多的人在抗疫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溫暖,這正是它存在且繼續延續下的理由。
參考文獻
[1]范以錦,匡駿.新聞領域非虛構寫作:新聞文體創新發展的探索[J].新聞大學.2017.3
[2]顧明正.新聞敘事文體的變遷——從新新聞主義到非虛構寫作[J].新聞戰線,2017(02):28-29.
[3]范以錦,匡駿.新聞領域非虛構寫作:新聞文體創新發展的探索[J].新聞大學,2017(03):56-61.
[4]范以錦.新聞敘事的“變”與“不變”[J].新聞與寫作,20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