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國


當前正值汛期關鍵階段,南方多地暴雨頻繁抗汛壓力重,北方部分地區強對流天氣多發,公眾應更多地關注氣象、自然資源、水利、應急管理等部門發布的權威的預報預警信息,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緊張與恐慌。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正值主汛期,南方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持續時間長,雨區重疊,北方也經歷了幾次強對流天氣過程,防汛形勢嚴峻。各級預警發布機構與當地氣象、應急管理、自然資源、水利、農業、教育、生態環境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利用國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快速、精準地發布相關預警信息、風險提示信息及災害防御科普信息,為防災、減災、救災作出重要貢獻。
與此同時,在微信、微博等一些自媒體上卻出現并大量轉發一些有關暴雨的所謂“特大警報”信息,號稱“極強的狂風和強烈雷電覆蓋京津冀”“雷達回波的信號無法測量的上限”等,這條聳人聽聞的“特大警報”信息在朋友圈廣泛流傳,造成一定的社會恐慌。
謠言,指的是沒有相應事實基礎,卻被捏造出來并通過一定手段推動傳播的言論。從右圖內容看,這是典型的謠言類信息。第一,這種所謂“警報”往往沒有具體發布時間,沒有發布單位,只此兩條就能辨別出這是假消息。第二,暴雨預警信號共分四級,分別以紅、橙、黃、藍表示,紅色(I級)為最高等級,“特大警報”說法子虛烏有。第三,雷達是探測設備,測量的是當前實況信息,(明天中午到夜間)“已經得到回波的信號”犯了常識性的錯誤;“無法測量的上限” 更是無稽之談,因為只要當前降水粒子存在,雷達就可以測量,沒有上限之說。第四,內容多處語句不通順,標點符號不嚴謹,“極強的狂風和強烈的雷電覆蓋京津冀”等煽動性語言都表明了該信息的“身份”。最后,凡是要求讓在朋友圈轉發一下的信息,大家都要慎重對待。類似這種謠言危害極大,尤其在當前汛期暴雨多發的時候,自媒體大量轉發會造成公眾的恐慌。這類謠言往往換個時間或地點就能重復使用,甚至同樣的信息年年出現,除了京津冀版本,還發現黑龍江版本,山東版本,云南版本,等等。
那么,該如何識破這些謠言呢?
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第二十二條明確規定,國家對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應當按照職責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并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補充或者訂正。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也就是說,沒有標注合法來源的信息不要輕信,現在獲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正規渠道很多,要第一時間去核實消息來源。
其次,公眾要冷靜分析,增加社會常識,提高“免疫力”。如遇到前面提到的沒有具體發布時間,沒有發布單位,內容常識性錯誤,語言不通又危言聳聽的信息一定要冷靜分析處理。預警信息一般包括突發公共事件的類別、預警級別、起始時間、可能影響范圍、警示事項、應采取的措施和發布機關等。
另外,自己不能辨別的要先多方求證,切忌盲目轉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杜絕網絡謠言,相關部門也要加大科普力度,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加大網絡謠言的執法檢查,凈化網絡環境等。當前正值汛期關鍵階段,南方多地暴雨頻繁抗汛壓力重,北方部分地區強對流天氣多發,公眾應更多地關注氣象、自然資源、水利、應急管理等部門發布的權威的預報預警信息,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緊張與恐慌。
(作者為中國氣象局高級工程師,國家預警發布中心副總師)
責任編輯:尚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