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

經濟增長至關重要,不能都交給中央銀行家。但當全球經濟再次臨近懸崖,中央銀行家們總是“八仙過?!保M顯“英雄本色”。即便如此,美聯儲北京時間3月23日23點的緊急降息,也大失水準。
全球經濟是否如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那本《峭壁邊緣》所言,一語再成讖?
現在看得并不十分清楚,因為有太多盲區。每一次趨勢的來臨,似乎都與之前的預想和看到的所謂黑天鵝、灰犀牛略有不同。我不太確定這一次的盲區是什么。但至少三個方面相對清楚些:
一是新冠疫情“釜底抽薪”,全球經濟雪上加霜。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對美國的影響尚不明朗,沖擊將逐漸顯現。疫情對中國經濟已經造成巨大沖擊,全球蔓延的二次沖擊會嚴重挑戰中國經濟的恢復。中美兩大引擎將直接決定全球經濟走勢。
二是金融市場“綁架”中央銀行,寬松政策空間即將用盡。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金融市場過度依賴中央銀行的寬松貨幣政策。越來越多的經濟體步入負利率,中美兩大經濟體也在加速走向低利率和零利率,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首次到1%以下。
三是宏觀經濟理論貧困,政府應對措施乏善可陳。各國政府應對危機的理論源頭基本還是凱恩斯主義及其支脈,現代宏觀經濟學面臨理論貧困,無法指導今天的實踐。長期的寬松政策如同毒品,各國已經上癮。問題就在于,人們對長期寬松所造成的財富差距、生產率下降以及社會內生性沖突認識很清楚,但遇到短期問題又別無選擇。
轉回中國。我們怎么辦?我們能成為那位功成身退的乘客嗎?
面對疫情沖擊,宏觀政策必須發力,必須有所作為,這是毫無疑問的。這就類似于車在下坡的時候要適時踩剎車。當遭遇新冠疫情這樣的劇烈顛簸時,油門、離合、剎車和方向盤的配合就更為重要,也需要高超的駕駛技術。
從國家宏觀管理的視角,我們一定要警惕日本在廣場協議之后的重大宏觀政策失誤,也要彌補我們在政策實施上的短板。短期的政策是為長期的改革爭取更多的時間窗口。中國的優勢在于,我們依然具備充分的韌性,我們擁有廣闊的市場以及巨大的改革空間。堅定不移的市場化改革依然使我們最強有力的殺手锏。
從企業和投資者的角度,我們一定要吸取在前兩次的慘痛教訓。很多企業和投資者在這兩輪經歷過紙面富貴,但很多后來深陷泥沼。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都是一種選擇。既要審時度勢穿越周期,又要修煉心性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