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力
摘 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高教大計、本科為本。新的歷史時代下,借力互聯網發展本科教育成為必然的趨勢和時代的潮流。但目前,我國許多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教學信息化建設和開展的途中,經驗不足,依舊處以探究摸索的階段,所以依舊存在“信息收集能力薄弱、缺乏政策引導和專業的科研人員”等一系列亟須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國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與國外許多國家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需要進行不斷的彌補和完善。本文以“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為研究對象,努力尋找發展的不足之處,為今后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進一步發展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促進應用型本科教育快速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研究
中圖分類號:G657;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1-0-02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為了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和用人單位的實際要求,我國各地本科高校正在從學術型轉變為應用型,過去傳統的教學管理體系已經不能滿足學校的發展需求,各種信息的搜集和輸出也無法被學生所真正接受,這就需要調整戰略布局,不斷進行改革,完善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特別是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整體實力不斷提升,其發展也被社會和更多家長所重視。
一、“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的不足之處
通過對各地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信息化的現狀全面分析,發現其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現階段,大部分高校可以按照國家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努力信息化建設工作,普遍取得了一些成績,整體效果比較好,但由于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起步晚、發展緩慢、專業人才不足、重視度不夠等原因,和國外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各個高校實驗室信息化建設不夠完善,高新的科技在高校實驗室中很難找到身影,此外,教師信息技術水平普遍較低,無法將信息化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大部分應用型高校在近些年中,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專業信息化實驗室的建設步伐緩慢,切技術更新不及時,公共機房數量有效,無論從硬件還是軟件方面都極大限制了教學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與此同時,許多教師善于運用傳統的課堂方式進行授課,對比較先進的現代化、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比較忽略,也不愿意嘗試學習,嚴重阻礙了教學信息化的推進,會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1-2]。
其次,教學定位不夠明確,課程設置不夠合理。教學課程和內容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載體,不僅要求高校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學情,還要清楚學生專業知識的薄弱點,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能夠依據實際的崗位能力對學生開展職業能力水平的分析,在教學內容選擇上要能夠滿足課本理論教學與課外實踐的教學要求,通過靈活多樣的培養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職業技能。可目前許多高校教學定位不明確,與企業合作內容不規范,導致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學生所學的知識只是皮毛,不適應社會和企業的發展要求。
二、當前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改革方式
(一)教學隊伍信息化
建立高素質、專業強、負責任、業務精的教育師資隊伍,是互聯網時代順利開展高校教育工作的客觀需要。高校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授課中,可以利用自媒體,插入各種教學視頻,以及相關的政策解讀,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還要利用思政課,積極培養學生具備正確解讀媒介,分析媒介,判斷媒介的能力,使他們在互聯網生活中能夠準確地判斷信息的真偽,促進自身健康發展。大學生通過現代化教育的學習,不僅要學會豐富的思政理論知識、了解各種社會形態,還要將理論知識付諸行動,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3]。
高校教師團隊的建立十分重要,要充分發揮團隊的作用,確保校企領導者和管理者不斷發揮自身優勢,取長補短。企業應該為“雙師型”教師團隊提供合適的發展和研究場地,學校則要為企業提供擁有建設性、創新性、研究性等專業人才,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即可以發揮團隊優勢,又可以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高校應該加大對專業教師的培養,多為教師提供展示自己實力的舞臺。積極鼓勵教師參與各種講座和培訓活動,是教師了解并熟悉“互聯網+”形勢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鼓勵教師運用現代化的設備進行授課,豐富他們的閱歷,使他們更準確地找到差距,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學校要堅持進行每周的教研活動,將教師反映的問題進行搜集整合,通過教師共同的合力解決問題。也要經常開展經驗交流會,把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分享給別人。此外,高校可以通過訪問企業工程師和專家等形式完善教師在企業的實踐鍛煉,并通過設立企業教師工作室、校企聯合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來不斷完善教師技能的培養工作。同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可以聘請名譽教授,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為學生打造較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及時有效地了解企業的相關技能要求,幫助學生將所有的理論知識有效地轉化為企業需要的實際工作技能。
(二)建立“互聯網+”管理監督機制
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數據龐大,良莠不齊。而目前,高校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還不具有完全的把控能力。這就需要各高校不定時開展相關的知識講座,使學生學習更多的網絡軟件、設備和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更加輕松,能夠熟練操作各種軟件。對于學生出現的知識盲區,教師要運用大數據進行分析,及時為學生輔導和處理問題。
另外,要通過校園局域網不斷對學生上網情況進行密切監控,發現問題,及時跟蹤解決。鼓勵學生之間利用網絡平臺相互學習、相互監督,制定獎懲制度,為大學生營造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4]。
(三)構建高校自己的互聯網教育平臺
許多高校目前擁有自己的官方網站和官方微博,但是入駐其他自媒體平臺的高校較少。各個高校應該嘗試加入不同的互聯網平臺,注冊自己學校的官方賬號。對于時政熱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時代楷模、身邊榜樣和學生喜歡的信息不定時進行發布,對于各種謠言進行澄清。這樣,高校既能夠在互聯網時代跟隨時代發展的潮流,豐富自媒體教育形式和內容,又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此外,高校應該創辦相應的互聯網教學平臺,將“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有機的進行整合,一方面使學生思想政治學習和專業知識學習更加方便,具有實效性;另一方面可以對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監督和管理,為學生營造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
(四)以優促優,共同進步
各個高校中,一定會有許多教師在“互聯網+”教學方面做得十分優秀,粉絲量巨大。高校可以邀請這樣的教師為廣大師生介紹自己的教學經驗,鼓勵其傳遞正確的輿論導向和課堂知識。面對一些教師經常使用的傳統課堂教學,學校要派專業的、教學現代化能力強的教師對其教學方式進行指導,幫助他們了解和掌握教學現代化知識,從而幫助他們轉變教學觀念,維護高校各項教育教學的穩定[5]。
(五)利用大數據進行考核與評價
各高校對學生傳統的考核方式一般為書面的期末考試,導致許多學生喜歡在考前突襲,將一個學期知識進行快速記憶,或者將好學生的筆記進行抄襲,這樣的做法達不到對學生考核的目的。這樣一來,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參差不齊。因此,在考核時,鼓勵任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考核。一方面可以在考核時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全面統計分析學生的平時表現和綜合成績,在學生基礎成績之上,制定新的考核標準,在高校學生不同的成長階段中根據大家不同的能力和素質進行個人評分,最終核準形成大學生的期末成績;另一方面是把觀看網絡公共課或者制作知識微視頻作為一個加分項,激勵學生利用互聯網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和課外活動,豐富自身的興趣愛好。通過不同形式的考核,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日常的教學中來,真正成為學習中的主角,促進其綜合素養的發展[6]。學校還可以利用校園局域網鼓勵師生之間互評,生生互評,這樣一來,教師能夠及時找到自身教學不足,學生也能夠知道學習上存在的問題,為指導今后的學生和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六)利用互聯網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
在高校各專業教學中,會學習許多抽象的知識,比如地理專業,有很多的地形地貌和風土人情,以及不同旅游景點的人文地理。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一定去過好多地方旅行觀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為大家講解旅行中的所見所聞。同學們可以將自己在旅行時拍的照片做成課件,結合課本知識為大家呈現自己眼中的中國。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還能夠讓學生加深印象,鍛煉自己的自信心,從而喜歡上專業知識的學習。
(七)做好課外的交流和教學資源的共享
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教師能夠在課外與學生進行學習交流。教師能夠通過班級微信群、學校內部網絡等不同的途徑,在課前為學生安排一些預習任務,在課后組織學生探索某些問題,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和教師進行實時的互動。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課外學習所遇到的問題來給予他們一定的指導,更好地幫助他們完成知識的探究。
三、結語
教育可以支撐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作為我國教育領域的代表者和創新者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其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信息化教學管理體系不斷適應著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促進著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設和發展。應用型本科院校通過不斷加強教學信息化建設,可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提升教學效率,能夠有效實現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的基本功能。
參考文獻:
[1]張俊溪,米國際.應用型本科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研究[J].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19,37(2):93-96.
[2]陳娟,李歡.“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構成研究[J].卷宗,2019,9(32):298.
[3]唐秀忠,蘭曉俐,蘇有邦.“雙一流”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信息化教學管理體系的研究[J].信息系統工程,2020(3):167-168.
[4]李嘉祺.基于“互聯網+應用”的應用型本科網絡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20(1):99-100.
[5]劉丹梅,劉穎.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信息化建設的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9(11):283-284.
[6]趙健.信息化背景下應用型民辦本科院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8(11):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