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覃鈺杰,白 海,鄧 娟
(1.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廣西南寧,530001;2.廣西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廣西桂林,54100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指出,高等教育要優化結構、辦出特色,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1]2018年 2月 21日至 22日,全區教育大會在南寧召開。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鹿心社,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陳武出席會議并講話。[2]會上,自治區主席陳武指出:“廣西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但發展還很不平衡不充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與國家戰略部署的新要求、與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必須通過改革創新去破解。大力發展特色職業教育,推進‘雙一流’建設,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2]這就要求,應用型本科學生不僅要熟練掌握專業理論知識,還能在崗位上熟練進行實踐操作,同時具備一定的創造或創新能力,推動企業生產設備或生產技術的改造和更新。[3]
作為工程教育專業準則,《華盛頓協議》從學生、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持續改進、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支持條件七個方面對工程專業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本文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從以上七個方面對其人才培養進行研究與實踐。
首先,高職—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模式和教學手段處在“專科培養—本科培養”的過渡期。[4]由于經驗缺失,學校大多沿用高職或采用本科的教學方案和人才培養方案, 缺少職業素養和能力的培養,使很多畢業生就業后難以很好地勝任崗位,就業后出現需要在企業進行再培訓的現象。
其次,課程開發進程緩慢或停滯不前。原因在于:大多數教師教學任務較繁重,大部分時間花在日常教學,沒有時間和精力參與課程改革與建設,更沒有時間和機會了解企業的真實需求。
最后,學校作為主體與企業缺乏溝通。學校不能及時了解持續變化的行業崗位對勞動者能力的詳細需求,校企雙方在勞動者能力及其標準的溝通上存在障礙。
首先,高校教師觀念還未轉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大部分高校教師將更多的時間放在了課堂講授上,沒有走入實訓室、企業車間實踐,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在課堂學習時難以通過實踐來理解和消化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
其次,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缺少專業技能、崗位需求的指導。在高職—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教師大多為高校畢業生,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深深根植于教師的思想中。盡管在課程設計時,教師也力求體現崗位的實際需求,但由于自身缺少實踐知識,他們也很難把企業崗位和專業技能的需求聯系起來。
最后,教師難以將工匠精神融入課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傳授課程知識,還要進行“課程思政”,時刻注意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而現階段,大部分教師很難在向學生傳授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融入實踐操作需要的創造意識、創新意識和樂于鉆研的工匠精神。
工程專業教育認證標準規定了本科專業在學生、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持續改進、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支持條件七個方面的具體要求。[5]高職—應用型本科院校要以此為依據,持續改進教學的方式、方法,從而培養高素質的學生。
目前,高職—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機制還處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大多數學校以工程教育認證為標準來推動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課程的建設和教學改革,從而規范和促進有關教學的建設。
高職—應用型本科院校要將“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應用到每門課程的規劃中,融入專業課的教學,與專業發展教育相結合,完善學生的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心理輔導等方面的措施,并讓其服務于專業知識的學習。例如在通識必修課中,學校開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使學生在大學初期便形成職業規劃的意識,同時定期開展“職業規劃大賽”,以比賽的形式促進學生職業素質的提升。不僅如此,學校可以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思想道德教育活動,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還可以在通識選修課中設置藝術鑒賞、國學經典與文化傳承等課程,并以學校或系部為單位,定期開展藝術、文化、詩詞等相關主題的活動,在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同時,陶冶情操,豐富內涵。
此外,各種措施與方案的制訂和實施都離不開對學生的評價。在整個教學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多元、可行的評價,并將競賽、創新創業訓練、專業認證考試、論文發表與交流、科研活動、課外實踐活動、完成素質拓展教育任務等創新素質細化為學分,納入評價標準。
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明確提出專業應有公開的、符合學校定位的、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培養目標。學校要結合廣西的人才需求、自身的辦學定位和專業性質,完善改進應用型本科機械類人才培養方案,以“努力培養具有包容心、判斷力、責任感,服務區域與行業的技術應用者”為目標和使命,著力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健康體魄、較高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視野開闊、基礎扎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的現場工程師和一線管理者,把學校建設成為高素質技術應用人才的培養基地。
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應用型本科專業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創新意識,具有機械設計、機械制造、機械系統自動化等機械工程領域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熟悉機械行業技術規范及標準,具有機械設計與加工技術應用研究和開發的初步能力,能在機械工程及相關領域第一線從事設計制造、技術開發、設備維護、生產運行管理和營銷等方面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因此,在不斷完善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學校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培養理論知識扎實、創新創造能力強,并具備較強動手能力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基于工程專業認證標準,以應用型本科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為例,高職—應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構建圖1所示的人才培養目標結構。

圖1 專業培養目標
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基于工程認證標準,該專業的畢業要求與課程體系關聯矩陣明確了工程知識、問題分析、設計(開發)解決方案、研究、使用現代工具、工程與社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職業規范、個人和團隊、溝通、項目管理以及終身學習12項要求。該畢業要求旨在培養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識讀機械零件圖、裝配圖的能力;機械產品設計、制造及設備控制、生產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職業道德、團隊協作、溝通交流以及終身學習等能力的人才。
畢業要求達成情況一般依靠問卷調查和必修課對支撐畢業要求指標點達成情況兩種途徑進行統計。以某校2015級機制專業為例,教師針對12項畢業要求設計調查問卷,劃分為不合格、合格、良好和優秀四個等級。在考核階段,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填寫調查問卷,教師對所有調查反饋問卷進行匯總,并依據必修課程支撐指標點的強弱、課程學分學時(權重),以學生的期考和過程評價(作業、實驗報告、設計等)計算學生的畢業評價結果,以此作為課程對該條畢業要求指標點的達成度評價。具體評價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專業畢業要求評價內容
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培養目標的制訂和達成。[6]學校和教師要基于工程專業認證標準,以持續改進為目的,進行課程教學過程質量監控與跟蹤,定期開展課程質量評價,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反饋,分析培養目標的達成情況。之后,教師要將分析結果反饋到現有的專業設置和教學中,進行完善,達到良性循環、持續改進的目的。
1.課程教學過程質量監控與跟蹤
課程教學過程質量監控與跟蹤需要學校教學管理部和教學質量監控中心在制訂課程教學計劃、教學過程和課程教學考核的過程中,進行定期的質量跟蹤和評價。教學計劃的制訂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為目標,對不足之處進行改進;教學過程需要教師明確“教知識”和“培育人”的實質,充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不斷進行反思,不斷改進適應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方法;課程考核是最終環節,通過檢測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需求,向教師反饋教學情況,并以此為依據進行課程教學內容調整。[7]因此,學校要完善課程考核評價持續改進體系,使考核評價多元化。考核不能局限于期末考試成績,還應注重過程性考核評價,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基于工程專業認證標準,采用多種方式、多種內容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技能達成情況等進行評價。以機械制圖與CAD課程為例,本課程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線上作業、在線測試以及平臺討論等環節成績的設置,旨在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線下考核的設置旨在考核學生的空間思維和制圖方法與規律。教師批改學生作業練習后要將作業返回給學生,學生再認真更正,期末交回檢查。若學生都能準時上交且認真更正,教師需要予以一定的獎勵,激勵學生平時認真練習,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此外,教師可以設置實際技能操作繪圖訓練,用以考核學生對立體的綜合表達能力、繪圖的標準性和美觀性,讓學生通過不斷地改進繪圖,培養自身的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課程考核過程的材料需整理記錄在冊,持續改進課程教學設計、教學方式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2.畢業生跟蹤調查反饋
畢業生的跟蹤反饋指定期對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該環節由調查小組制訂涉及專業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設置等的評價方案,邀請用人單位、企業專家等共同參與協作,對應屆、往屆畢業生的目標達成情況進行評價,并提出意見和建議,從而制訂調查問卷分析報告,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以及教學質量進行持續改進。
學校可以邀請行業或企業專家參與課程體系的建設,設置與本專業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相適應的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以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為例,高職—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核心課程應包括:機械制圖與CAD、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機械制造工藝學、機床夾具設計、機電傳動與控制、數控技術與數控機床等。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為金工實習、機械測繪實訓、機械設計實訓、液壓與氣動技術應用實訓、機械制造工藝與夾具設計實訓、電氣控制系統工程實習、數控技術實訓、機械制造裝備設計課程設計。這些課程要構成互相銜接關聯的課程體系。學校要明確每個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與其他課程的關系,并制訂指導課程的教學大綱,以此處理好該課程與先修課、平行課和后續課的銜接關系。在此基礎上,學校可以根據該課程具體支撐的畢業要求指標,確定課程目標,編制教學計劃,合理進行教學設計。
要使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教師團隊結構合理,就要求教師隊伍中應有企業高技能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將企業實際需求與學生所需能力的培養引入課堂。同時,專任教師需具有足夠的教學能力,并能積極提高專業水平、積攢工程經驗,并在科研方面能夠進行或參與工程實踐問題研究。同時,學校要引導團隊中不會教學的兼職教師和工程實踐能力不足的專任教師進行互補互學,并開展“老帶新”模式,讓專業帶頭人指導青年教師,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
以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為例,學校與上海潤品有限公司合作構建了先進的智能制造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滿足了2000多名在校師生的實踐教學和科研需要。學校擬培養產品設計、產品加工、 自動控制、 虛擬仿真等 4 個教學團隊,各團隊成員具備開展理實一體教學的能力。學校系部還建有完善的校內實訓基地,包括自治區級先進制造及智能制造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智能制造工廠)、數控加工中心、五軸加工中心、金工實訓中心、工業機器人實訓室、精密測量實訓室、3D 打印實訓室、CAD/CAM實訓室等 20 多個功能實訓室。實習和實訓基地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參與工程實踐的平臺,各類課程建設也有了課程網絡教學平臺,供學生自主學習使用。
本文基于工程專業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從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舉措、專業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持續改進、課程體系、教師團隊、專業建設支持條件等方面出發,探索了高職—應用型本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實現人才培養與就業崗位實際需求的對接、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