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崇藝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經濟學的希臘文釋義是家庭、家族、財產權或法律組成,逐字來看是指家族管理或是政府的管理,這也與家庭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的歷史分類相一致。以下通過對全書內容的整體把握,對勞動價值論的理解體會,采用文獻研究法和定性分析法,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出發并結合我國相關政策來淺談勞動價值理論的實踐意義。
勞動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首先這里要明確“對象化”和“異化”的概念上的不同。“對象化”是指人的思想、目的,通過主客體之間的互動過程和結果,從這一理解來看,“外化”和“對象化”是同義的,而且是一個超歷史的概念,是與人類發展史共存的。工人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換取報酬(生活資料)。資本家將購買到的勞動力用于生產且無償占有剩余價值,而這些價值不但可以補償資本家的消耗,還可以使資本得以增加。工人取得生活資料后則將其用于自身勞動的再生產,勞動再生產完成后工人則用其再次交換資本家的生活資料。資本的存在依賴于雇傭勞動,而雇傭勞動的存在也依賴于資本的存在。工人在勞動中創造的一切產品實際上都是資本。
資本增值依賴于雇傭勞動,而資本為了得到更多雇傭勞動就會增加工資,工人出賣勞動的價格也隨之提高。資本的增加是工人生存的條件。在《雇傭勞動與資本》的“勞動與工資”章節中,勞動力作為商品,其價格也受到價值規律的影響。資本家支付工人的工資,本質上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價格,而與勞動創造的商品價值沒有關系。在 “資本”章節中,“社會關系”概念首次被馬克思所提出,同時,馬克思也批判了“資本的利益與工人的利益是一致的”的觀點:盡管資本累積和擴大確實會在絕對程度上提高工人生活的質量,但在相對程度上,工人階層與資本家之間的差異會愈來愈大,因此資本與工人之間的利益根本上是沖突的[1]。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的過程,與商品經濟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2]。由于生產資本增加,生產資本對勞動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因此資本家購買勞動力的工資也會增加,工人生活條件也會得到改善。即便如此,同一般的社會生活條件相比,卻仍有所下降。人的需求是由社會引起的,因此應以現時的一般社會生活情況來衡量工人階層的生活情況[3]。
資本增殖所導致的分工及分工細化使得一個工人可以完成過去多個工人的工作,同時也使得工人之間的競爭加劇了,分工及分工細化也使得勞動日益簡單化,使得這種勞動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降低,而這又使得可從事這種勞動的工人數量增加,工人之間的競爭加劇,工人之間的競爭加劇又使得工人的工資也相對降低了。過剩工人被機器擠出使用機器設備進行生產的部門,從而加劇了工人失業的情況。盡管新產業部門可以找到工人,但由于勞動在各個行業中的簡單性愈來愈強,失業者的新工資水平通常不會比老工人高。同時,由于先進生產工具的使用,生產生產工具的工人也會減少。由于勞動簡單化,勞動對工人身體的素質要求有所下降,生產資本的增殖速度越快,使用新機械和細化工藝的范圍越大,工人之間競爭就越激烈,貧困工人也就越多[4]。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一書中,馬克思批評了某些經濟學家所持的資本利益與工人利益相一致的觀點,他指出兩者之間存在著完全對立的利益。馬克思分析認為,雇傭勞動實際上是在生產著對它自身起支配作用的他人財富,是在不斷增強同它自身相對立的資本權力,是一種不停息的運動,工人階級隊伍和生產能力的擴大實際上不斷在更為快捷、有利的條件下為資產階級生產財富。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根本性的意義上,是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替代了以資本為中心的發展思想[5]。
在資本主義社會,為了資本的增殖,資本家會動用一切手段向信貸機關借貸以增加生產。而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產無序性則往往會導致生產相對過剩,生產成本與利潤無法回收,導致資本無力進行下一輪生產引發經濟危機[6]。經濟危機的頻率取決于資本增值的速度且成正相關。而化解這一問題的方法就必須以部分工人失業為代價,即割舍一部分的生產。資本增值的速度不僅決定了經濟危機的頻率,也加劇了勞動者之間的競爭,而這正是資本家最愿意看到的——資本快速增殖而用于滿足工人生活需要的物質資料卻相對下降。馬克思在本書中探討的危機則是以無產階級的視角來看待這樣的惡性循環的。至于外部,在不斷競爭的過程中優勝的資產階級產業不斷擴大,擴大規模后采取更低的利潤更多的銷售數量為手段獲取更大的競爭力,最終走向壟斷并在危機中落入深淵[7]。
本書的前瞻性在于馬克思以工人的視角進行論述,在無產階級的苦難中敏銳地發現問題所在,以人文關懷書寫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以辛辣的諷刺剖析無道的剝削階級的貪婪性,并想通過自己的思想為全人類規劃一張美好生活的藍圖。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與發展,被視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基礎的勞動價值論也出現了邊緣性趨勢,但這始終無法淡化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的主力軍作用:(1)勞動價值論是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力量來源之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南針;(2)勞動價值論融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提高了腦力勞動者以及統籌管理部門的地位,改革開放之后尤為明顯;(3)勞動價值論具有科學性,能夠不斷吸取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上的歷史經驗教訓并適應時代的發展;(4)勞動價值論提升了我國經濟領域的理論自信,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理論支持。
基于我國提出的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理論等諸多新思想、新理論。筆者所理解的在這個大環境下的經濟學即為緊扣勞動價值論并不斷發展、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邦濟世、經國濟民之道。其具體表現為:(1)勞動價值論基礎化,增強市場活力,保障等價交換,促進財富涌流。以假冒偽劣商品為主要打擊目標,在公平公正公開交換的基礎上以改革方式充分調動市場積極性。仿冒商品、生產劣質產品的現象不僅違背了基于勞動價值論的等價交易市場公平原則,而且觸及并有損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使生產力的有序發展一定程度滯后,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道而馳。要筑牢并不斷加固市場在等價交易中的決定作用,以此使商品交易市場得到凈化;(2)勞動價值論內核外顯化,提高群眾物質、精神雙層面的生活水平,不斷分析和優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給予有貢獻的勞動者認可、鼓勵和生活保障,使得在整個收入中,勞動收入的比重相對增加,使相對貧困與富裕之間的差距減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3)勞動價值論規律運用時代化,鼓勵科研成果創新,在古代“天人合一”文化的基礎上探尋并踐行符合新時代的人與自然關系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深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國民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使經濟發展態勢呈現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局面,使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常態”得以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