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劉暢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浙江紹興 31200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人才培育目標的實現、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它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不斷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同時,發揮高校各門課程的育人功能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舉措和手段。而實現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有效轉化需要了解其時代背景和理解“課程思政”的科學內涵。
潘青、張健認為“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化面臨了特殊的時代背景[2]。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時代下,各個高校之間可以資源共享,最大效率地利用數據資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應該利用互聯網優勢整合優化教學資源,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吸取有利于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育人因素。
其次,在多元價值觀念沖擊下,學生看待問題的觀點還不夠全面,容易受到不良價值觀的影響,因此要避免學生被西方思想“同質化、一體化”。也要避免功利主義價值觀念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產生不良影響。
最后,傳統的思政課教育教學已經無法很好地適應和滿足當下時代發展,也不能滿足學生對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需求。同時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載體等都存在一定缺陷,需要進行課程教學改革。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有本質的區別:“思政課程”即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比如《毛概》這類課程,注重直接向學生灌輸思想政治觀念;而“課程思政”,顧名思義,即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課程教學的各環節、各方面,以課程為載體,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其育人功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更強調專業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協同效應[3]。有學者認為課程思政基于對思想政治教育規律與本質的揭示與把握,從育人本質要求出發,進一步強化了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思想,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升華[4]。因此,“課程思政”建設是以人為本的體現,是真正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重心的舉措。
《西班牙國家概況》為西班牙語專業任選課程,該課程主要針對西班牙語高年級學生授課,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文化知識課,通過大量的閱讀與試聽訓練,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本課程教學內容多,知識面寬,包括西班牙地理、政治、經濟、歷史、藝術、飲食、社會生活和習俗、文教事業及國際國內關系等方面的知識。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在學生具備一定西班牙語語言基礎之后,有針對性地進行了知識的拓展以及文化的熏陶,在了解我國國情的基礎上突出培養學生觀察西班牙社會,分析各種現象成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將來就業需求。
若要達到以上這些教學目標,傳統的知識灌輸式教學是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教師必須深挖德育因素,將思想教育內容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同時要避免專業課堂變成思政課堂,要實現教學和育人的協同效應,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因此,筆者將《西班牙國家概況》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了優化,設定為通過多樣化、多層次的立體課程體系,擴充學生文化知識,熟悉民俗特點,培養學生適應西班牙社會并且有更強的交際能力,進一步熟知西班牙人的思考方式。提高學生在跨文化語言運用過程中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從而改善學生的跨文化語言運用能力。
在新時代背景下,《西班牙國家概況》課程的教學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已基本符合大多數高校的教學要求,但是要實現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協同效應還有一定的困難,該課程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在課程體系上,《西班牙國家概況》課程缺乏對價值觀培養目標的重視,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教學方法上都沒有將育人與專業課相結合,使得學生對西班牙的經濟、文化缺乏敏感度,跨文化理解能力較弱。
其次,在教學內容上,很多高校使用的是《西班牙——拉美文化概況》系列教材。該教材全文是中文,不符合高年級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要求;且教材內容陳舊,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全書講述所有西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對西班牙的政治、經濟、歷史、藝術、飲食等多方面的知識不夠詳細,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最后,在教學模式上,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難以適應當代大學生的需求。當代大學生具有思維活躍、追求平等和個性、網絡知識豐富等鮮明特點。因此,教學手段和方法也應該適應時代的發展,多互動、多討論,采用線上線下等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實現《西班牙國家概況》課程思政改革,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完善課程體系,提高對德育目標的重視。通過一個學期的觀察和研究,總結學生價值觀塑造方面欠缺的地方,將專業課知識和育人因素相結合,提出與教學目標相符合的德育目標:引導學生辯證看待中西方政治體系的異同,并以此讓學生堅定政治信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具備思辨能力、愛國情懷和較高的政治素養,兼具中國情懷與全球化視野。
其次,甄選教學內容,梳理課程中蘊含的德育元素。設計課程教案,要在專業教學中融入德育元素。要實現課堂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統一,首先要把課堂教學重心下移,全面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5]。本課程將通過10 個主題內容的設計來促進德育元素的融入。例如專題1 的教學內容為西班牙國家概要。以西班牙領土、人口、國旗、國歌等概要的介紹為教學切入點,引導學生將其與中國對比,能用西班牙語介紹我國的國家標志和基本國情,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愛國情懷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專題3 的教學內容為語言文化與傳播。以塞萬提斯學院和孔子學院的開設為切入點,加強學生跨文化平等交流意識,積極尋求市場合作,挖掘中國文化感召力,樹立文化品牌意識,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每個專題都將專業知識與德育元素結合起來,不生搬硬套,有理有據。
最后,改革教學模式,多使用體驗式、互動式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以結果為導向。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實施線上線下教學,通過問卷調查了解教學反饋和教學效果,建立教學案例庫,對實踐教學進行全面總結,做好相關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工作,指出課程建設的優勢與不足,為日后該課程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基礎。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化需要高校不斷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同時,發揮各門課程的育人功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須正確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在高校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師教學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做出改革。本文僅僅以《西班牙國家概況》課程為例,探索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化路徑,尚有很多地方可以改進。此外,本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改進僅僅是一個框架和基礎,任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融入個性化的內容和方式,使《西班牙國家概況》真正成為幫助學生獲得西班牙語知識和培養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