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stasia Vorontsova(娜斯佳)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俄羅斯遠東地區開展漢語教學的前提有三:一是歷史起源;二是中俄貿易;三是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政治進程。
“在17 世紀俄羅斯哥薩克人開始進入遠東并探索阿穆爾州。然而,一段時間后,俄羅斯人與中國人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史上稱之為阿爾巴辛戰役。遠東地區毗鄰滿洲(它有時被稱為“外滿”),盡管對該地區缺乏有效的控制并且幾個世紀以來該邊疆地區一直貧瘠荒蕪,但中國掌權的滿清王朝皇帝在得知有人侵占這片土地時開始了反擊”[1]。這是位于遠東地區的俄羅斯人第一次接觸中國人。于是,17 世紀以來,俄羅斯遠東地區就成為中俄爭議邊境地區(俄文:спорные пограничные территории)。
在葉卡捷琳娜二世(公元1762-1796 年,Екатерина II)統治期間,遠東地區的外交政策變得更加靈活,而且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愈加頻繁。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學習漢語。外交官、商人及軍隊需按照其官方職業的要求掌握這種東方語言。當時,根據1786 年頒布的《新的教育機構章程》(俄文:новый устав учебных заведений)中的規定,全俄羅斯(包括蒙古及中國邊界地區)建立了不少社學機構(俄文:народное училище,15-19 世紀)。社學的課程包括“當地語言”(俄文:?местные языки?)。這就是俄羅斯遠東地區漢語教學的起源。
實際上,葉卡捷琳娜二世(公元1762-1796 年,Екатерина II)在位期間的一系列改革促進了俄羅斯(包括俄羅斯遠東地區)漢語教學的形成。
18 世紀80 年代,在哈巴羅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巴拉巴什和新基輔相繼開設了私人漢語課程,有大約八十人完成了該課程。人們不得不認識到,這點課程對于遠東日益增長的漢語需求來說是微不足道的。海參崴管轄內的俄國學校于1896 年開始教授漢語,為掃清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區的語言障礙做出了一定貢獻,在這里,中國兒童有機會學習俄語,而俄羅斯兒童則學習中文[1]。
18 世紀90 年代,俄羅斯帝國越來越關注其在遠東地區的鞏固和發展,由此修建了大西伯利亞鐵路,這加強了亞洲國家和俄羅斯中部地區的聯系。而這也為整個西伯利亞大鐵路沿線帶來了極大的好處,新的城鎮和城市得以建立,煤礦開發、金礦開采、發展貿易、人口大幅增長[1]。
在1860 年簽署《北京條約》(俄文:Пекинский договор)時,大約有2-3 千名中國人居住在烏蘇里地區。以后,盡管俄羅斯方面加強了控制,但遠東地區的中國人口繼續快速增長。到1885 年,僅在烏蘇里地區的南部,大約就有9.5 萬中國人居住。
日俄戰爭(1904-1905 年)引起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局勢發生變化(如:由于阿穆爾州最接近戰區),所以在那里會進行很多的軍事行動。因此,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軍事形勢一方證明了會說漢語和日語的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阻礙了漢語教學發展的進程。
俄羅斯東方學協會(俄文:Общество востоковедов России)主任А·波茲德涅耶夫(Позднеев А.М.)提出:“毫無疑問,目前對俄羅斯來講沒有國家比中國更重要,所以需要研究中國的情況”。該協會的活動目標是促進俄羅斯對東方的探索。
實際上,19 世紀下半葉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漢語教學具有“高低起伏”性,因此理解漢語對遠東地區重要性的人提出四個開設漢語課程的計劃:一是在隸屬于外交部教育分支的學校開設漢語課程(1823 年);二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六級男子中學開設漢語課程(1895年);三是開展《東方語言教育部組織項目》(1882 年);四是在布拉戈維申斯克神學院開設漢語課程(1886年)。
可惜的是,由于各種原因(最重要的是缺乏資金、專家和社會需求),上述俄羅斯遠東地區四大開設漢語課程的計劃沒能實現,因此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漢語教學發展速度很慢。
19 世紀下半葉至20 世紀上半葉的俄羅斯的發展形勢促進了現代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漢語教學。П·斯托雷平(Столыпин П.А.)的移民政策促進了遠東地區人口的快速增長。1908 年至1917 年期間,來自俄羅斯中部省的翻身農民遷移到遠東地區。僅在1911-1915年期間就有194.3 萬人為了生存遷移到遠東地區。
19 世紀20 年代,遠東地區人口包括三個群體:第一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第二是從俄羅斯中部地區遷移過來的人口(87%);第三是鄰國的移民,包括中國人及韓國人(10%)。
19 世紀末,俄羅斯遠東地區執行的政治化進程對漢語教學發展帶來危機。當時,俄羅斯政府對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重視度也逐漸增強,產生該情況有兩種因素:一是外在因素;二是內在因素。
外在因素有三:一是亞太地區國際形勢的變化,就是大國(俄文:ведущие державы)(包括:英國、德國、法國)間地緣政治利益的沖突(如:1894-1895年的抗日戰爭;日本對滿洲的入侵;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等);二是日本侵吞一些中國領土并使它們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三是中國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文化發展相對薄弱。因此,俄羅斯政府計劃“我們應或多或少地積極影響中國的生活”[2]等激烈地影響中國的斗爭,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問題提到了俄羅斯對外政策的首要位置。
內在因素有二:一是俄羅斯遠東地區大力發展經濟;二是在俄中銀行的支持下成立“中東鐵路協會”(俄文:?Общество КВЖД?)。這些因素都需要加強與中國、韓國及日本,在經濟、軍事、商業、工業及金融上的關系。
第二階段的最重要事情是東方學院的建立。1899年,尼古拉二世(1868-1918 年, Николай II)批準了《關于東方學院的條例》(俄文:?Положение о Восточном институте?)。這就是俄羅斯遠東地區高等教育的起源。學院的院系包括中日系、中韓系與中蒙系。
1917 年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俄文:Великая Октябрь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引起俄羅斯遠東地區教育體系的變化。于是,東方學院的院系變成四個:一是中文系;二是蒙古文系;三是日文系;四是地區系(俄文:краевой факультет)。
1931 年7 月13 日,根據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7-1991 年,俄文:РСФСР)人民委員會委員的提議在海參崴建立遠東國立大學,它包括位于海參崴的東方學系(更名為東方學院)。
1932-1939 年,俄羅斯政府執行遠東地區軍國主義化。因此,1932-1933 學年,東方學院的目標是進行對日語和漢語軍事翻譯人員的培訓,需掌握的知識包括國家語言及軍隊的相關知識。1939 年2 月26 日,在《關于遠東國立大學東方學院解散程序的決議草案》中提出:在東方學院想要繼續學習的學生應該轉到軍事系的一年級及二年級就讀,并且完成三年級和四年級課程的學生必須進入到翻譯的實際工作中去。
1956 年,根據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1894-1971 年,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Хрущев)的命令,遠東國立大學的東方學系重新開放。
1962 年哈巴羅夫斯克政府爭奪在哈巴開設東方學教學中心的權利,政府認為哈巴的地理位置更利于開設漢語教學中心,而且該城市向中國人及日本人開放。
1999 年2 月的數據顯示,該研究所有726 名學生,其中有224 名中文學生。20 世紀初期除了建立東方學院,還建立了研究俄羅斯境外歷史的科學中心。
該階段屬于現代史部分。俄羅斯遠東地區與中國的位置關系有利于兩國教學發展的互補,換言之,俄羅斯遠東教育機構加強漢語教學,而中國教育機構開設及發展俄語課程。
值得一提的是,以下一些事件:一是2009 年至2018 年的《俄羅斯聯邦遠東和東西伯利亞地區與中國東北地區之間的合作計劃》的頒布;二是2009 年是中國推廣俄語的一年;三是2010 年是俄羅斯漢語年;四是2011 年,遠東聯邦大學(俄文:ДФУ)成立,其由遠東國立大學、遠東技術大學和太平洋經濟大學合并而成,是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及遠東地區最現代化的大學;五是2012 年是俄羅斯的中國旅游年(根據俄羅斯方面的統計數據,2012 年訪問俄羅斯的中國游客數量比上一年增加了47%);六是2013 年是中國的俄羅斯旅游年。
上述事件的發生引發了俄羅斯對遠東地區的重視,如:設立俄羅斯遠東地區與中國的交換項目,給學生到中國接受培訓的機會,吸引中國學生到該地區留學等。
俄羅斯漢語教學的歷史悠久與發展過程特殊,各個歷史階段都具有很大的重要性,但是俄羅斯歷史學家及東方學家認為第二階段對俄羅斯漢語教學是最重要的,因為東方學的形成,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實踐”漢語教學都是在第二階段形成的。由此可見,17 世紀是俄羅斯漢語教學的起源,而18 世紀是俄羅斯漢語教學快速發展的時期。
俄羅斯外在的因素(領土擴大、戰爭、外部的關系等因素)對漢語教學發展有直接的影響,而且國家政權的變化對教育及科學方面也有一定的影響,不過無論是沙俄、俄國、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或蘇聯政府都極其重視東方教學(包括漢語教學),并采取措施促進中國文化傳播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