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敏
(煙臺市工人文化宮,山東煙臺 264001)
在2020 全民建成小康社會的號召下,部分地方政府實施類似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推進城鎮的規模擴展及鄉村的整合管理等工作,實現鄉村振興。面對城鄉一體化、鄉村現代化、信息化建設等狀況,增加了鄉村群眾文化的建設、管理工作難度,如何保障群眾文化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所帶來的持續精神動力輸出,成為相關參與方的工作重點。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群眾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然后指出當前鄉村振興過程中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提出幾點對應提升群眾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運用策略。
網絡信息化時代,鄉村由于信息閉塞、創新水平低下等,使得鄉村產業呈現緩慢發展趨勢,鄉村的人才吸引、保留力度不足,導致鄉村發展勞動力匱乏,形成農村留守人口以“38、61、60”為主的局面,又進一步阻礙鄉村的振興發展。依據鄉村所處的地域、環境等特點,發展特色的鄉村產業,加強人才吸引、保留力度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加強鄉村群眾文化的建設、管理工作,通過在鄉村設置集體文化交流中心、技能培訓中心等機構,激發年輕一代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刺激鄉村集體產業發展環節中的產業化、現代化、信息化發展,使得鄉村中各個年齡段的人皆能人盡其才,實現鄉村產業的多元信息化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鄉村的生態環境建設,二是鄉村文明風俗的建設。改革開放至今,國家政策逐漸從以經濟建設為主向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傾斜。鄉村由于其經濟發展緩慢,整體環境相對于城市而言維護的較好,但在鄉村振興工作推進過程中,需要發展鄉村產業,通過加強鄉村群眾文化管理,實現鄉村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的均衡發展,提升鄉村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此外當前鄉村還存在亂扔垃圾、污水隨意排放、臟話含量大、環境保護意識差等現象,通過加強鄉村群眾文化的宣傳、治理等,改變傳統鄉村居民以拉家常、賭博等娛樂方式,加強鄉村居民的情操陶冶、文化素養提升,渲染村莊的文化氛圍,建設鄉村文明風俗,輔助建設鄉村生態文明[1]。
當前我國的鄉村治理已經取得了可觀的成效,但面對鄉村居民的素質整體不高,仍然存在著鄉村居民的房屋宅基地建設混亂、耕地隨意占領、法律意識薄弱等多種阻礙鄉村治理的狀況。推動群眾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建設工作,提升鄉村居民的科學技能水平和精神文化素養,深入宣傳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提倡民主選舉、管理等,改善鄉村居民的自私意識等,潛移默化地渲染鄉村人民的友好相處、互相尊重等氛圍,避免人們在遇到問題時的莽撞行為,利用法律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實現鄉村的有效管理。
鄉村振興的具體表現是鄉村人民生活的富裕,而鄉村人民的富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生活的富裕,二是精神層面的富裕。在信息化時代,加強群眾文化的建設和管理工作,通過建設鄉村集體文化中心,向群眾傳輸有關科學技術、法律等層面的知識,加強傳統文化的凝聚力,積極地傳承發揚地域的特色文化藝術,提高鄉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利用鄉村居民精神層面的富裕帶動物質生活層面的富裕,加強對鄉村群眾文化管理工作的利用,如將所宣傳的知識技能、法律意識等運用到鄉村經濟發展中,拓寬農村的經濟來源渠道,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現鄉村人民生活的共同富裕。
群眾文化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而且群眾文化建設、管理工作無法對鄉村振興或某項具體改革政策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使得鄉村居民對于群眾文化開展工作的重視程度有限。鄉村群眾文化工作開展所面向的對象素質水平普遍不高,如何做到文化活動形式多樣、接地氣等特點,吸引鄉村老少婦孺的參加,進而替代鄉村居民拉家常、打麻將等休閑娛樂方式。部分老年人、婦女等過分依賴自己的經驗辦事,而拒絕接受和輸入群眾文化中的差異部分,對科學持有質疑態度等思想和行為,影響整體鄉村居民對于群眾文化開展工作的重視程度,增加了群眾文化管理、建設工作的難度[2]。
當前鄉村群眾文化的基礎建設較少,且已有建設也大部分流于形式。鄉村的經濟發展步幅較緩,投入群眾文化建設的資金有所限制,財政資金無法持續供應群眾文化基站的工作開銷,而鄉村居民不愿意自掏腰包充裕文化基站的相關資料,使得文化基站流于形式。群眾的文化素養水平不高,對于群眾文化管理部門所開設的活動、課程等參與程度不高,形成基礎建設后期閑置,或是純粹應付上級領導的檢查。群眾文化除對本地域原有傳統文化的梳理、總結、傳承,也在引進優秀的外來文化,這可能影響到部分人的利益,降低居民在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中的參與度。
當前鄉村群眾文化的建設、管理人員構成還有待優化。鄉村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產業發展不夠全面等對年輕人才的保留力度不足,使得群眾文化建設團隊缺乏年輕創新力量。此外鄉村群眾文化建設、管理工作涉及多個層面,工作內容復雜且沒有固定的可參考模式,以及其薪資水平有限等,使得部分工作人員在其位不謀其職,群眾文化管理工作成效低下,未達到預期目標。
提升鄉村居民整體對于群眾文化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利用形象化的表述方式加強鄉村居民對于群眾文化在鄉村振興中必要性的了解,如將網絡技術在鄉村產業發展中的運用進行前后對比,幫助鄉村居民了解群眾文化的具體表現。推動鄉村婦孺對于群眾文化的宣傳,如鼓勵村民們在拉家常時融入群眾文化內容。合理設置鄉村群眾文化活動的展開形式,改善人們的娛樂休閑習慣,如在鄉村設置群眾文化主題的比賽,鼓勵鄉村居民參與比賽。從思想上加強鄉村居民對于群眾文化的重視,潛移默化地提升群眾文化在鄉村振興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3]。
完善群眾文化建設、管理隊伍。完整、合理的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團隊既需要充分了解本地區特色傳統文化的人,還需要能夠準確把握信息化時代創新、科學、技術、法律等多個層面的人。鼓勵年輕人才自主創業,推動地區產業的發展,增加人才保留和吸引力度,從大基數上增加鄉村文化建設團隊的年輕力量占比;加大向財政的申請力度,提高群眾文化工作人員的薪資福利。合理設置鄉村群眾文化管理的結構層次,做到層層分工明確,以村落小組為最小單位,選舉村民代表輪流擔任相應的負責人職務,負責相應的群眾文化宣傳、管理等事宜,實施獎罰機制。此外,聘請城市中的專業人才對本地區群眾文化管理團隊進行培訓,提升管理隊伍人員的文化水平、法律法規、創新技能水平等,進而保障群眾管理工作的高效、合理開展。
避免鄉村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基礎設施等流于形式的現象。首先合理選擇群眾文化的基站,文化基站作為群眾文化的發散核心,既要保障和上層組織的緊密聯系,又要能切實接受村民對于管理過程的反饋。其次加強群眾文化建設、管理工作與當地產業發展的結合,在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崗位的同時促進村民對于群眾文化的深入理解和運用,又為群眾文化的后續管理工作提供資金來源,如通過帶領農民進行網銷農產品,推動農民對于網絡銷售的了解。此外在鄉村中設置群眾文化相關的比賽形式,設置相應的獎勵機制,激勵村民積極參與群眾文化管理活動。最后加強村莊文化中心、文化基地的使用程度,如在開始環節適當將文化中心在下午開放,為孩子提供學習、為老人提供下棋等場所,活躍文化中心的氛圍,逐步拓展文化中心為村民提供與切身利益相關的服務業務,加強村民們對于村鎮文化中心的依賴,使得群眾文化中心基站發揮到極盡的作用。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建設、宣傳、管理等工作適當的開展能夠有效服務于鄉村振興。但同時需要提升鄉村居民對于群眾文化的重視程度、完善群眾文化建設、管理隊伍以及規避鄉村群眾文化基礎建設流于形式等幾個層面推進鄉村群眾文化的管理工作,從鄉村居民的文化意識建設、提升角度推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