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曉倩
(蘭州大學法學院,甘肅蘭州 730000)
狹義說將電子數據等同于計算機信息數據,認為電子數據是以物理方式存儲于計算機系統內部及其存儲器中的指令與資料[1]。廣義說認為電子數據是以電子形式存在、借助電子數據和電子設備形成的一切證據[2]。本文認為電子產品更新換代迅速,用廣義說來定義電子數據更具有前瞻性。
我國法律對電子數據概念并無統一規定。2015 年最高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116 條以不完全列舉的方式對電子數據進行了規定;2019年最高院關于修改《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決定,又在此基礎上將電子數據細化至五種類型。
電子數據證據的概念一般包括三個方面:其一為電子數據本身包含或表達的內容;其二為電子數據的載體;其三為其法律屬性,即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內容[3]。
(1)高科技性。電子數據的產生、存儲、傳輸、接受必須依靠計算機等科技來完成。同時,電子數據的實體是電磁波和二進位數據編碼,計算機將以“0”和“1”的代碼組合通過一定的傳輸和翻譯之后使人們獲取信息。
(2)脆弱性。電子數據存儲于計算機或互聯網等電子介質中,因此電子系統與網絡環境的變化與波動極易導致電子數據的丟失或轉移。
(3)共享性。一旦通過互聯網技術發布電子數據,人們便可在電子設備中訪問與查看,而不受時空限制,且電子數據可實現快速的精確復制與傳播[4]。
我國涉電子數據的相關立法可追溯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該法對數據電文的概念及保存、審查因素等方面做了規定。2002 年關于《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64 條將電子數據納入書證的范疇。2002 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22 條又將電子數據看作視聽資料。2012 年《民事訴訟法》正式確立了電子數據獨立證據的法律地位。2015 年最高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116 條對電子數據的表現形式做了進一步規定,明確了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為電子數據。2019 年最高院關于修改《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決定又將電子數據的范圍細化至五種類型,對電子數據的提交形式、保全、真實性判斷等方面做了詳細規定。
電子數據證據的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與突破,但也存在許多不足。電子數據自身特殊性要求法律對其予以特別重視,在保證各證據法律地位同等條件下,對電子數據證據加以專門的系統化規定。但如今的立法并未充分體現這點,而是在電子數據證據能力及證明力的認定方面基本適用傳統證據規則[5]。這導致法官對電子數據證據的采納與認證持高度警惕態度,其應用價值便大打折扣。所以,電子數據證據的法律體系建設仍需不斷完善。
雖然當事人會將電子數據作為證據進行舉證、質證,但法官對電子數據的采納率卻很低。其根本原因在于當事人對電子數據的法律認識不足。首先,當事人沒有及時保存電子數據原件的意識。電子數據具有脆弱性,如不及時保存原始數據,在取證過程中將很難保證其為原件,我國法律奉行最佳證據規則,這就導致單一的復制件并不能有效證明案件事實。其次,公民取證程序不合法。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由于對法律不了解會在電子數據取證過程中違反法律規定,導致電子數據被排除適用。
3.2.1 電子數據證據資格認證規則缺失
具備證據資格最關鍵的因素是其合法性,主要包括取證主體、程序、形式等合法。但法律缺乏對電子數據取證的專門規定,當事人很難通過法律指導自己的行為。其次,最高院關于民訴法的解釋中對證據的合法性原則規定,此類概括性的規定將不能適應電子數據對合法性的要求。電子數據的真實性也是證據資格認證的重要因素,雖然最高院對此作了專門規定,但仍需配套措施加以補充。
3.2.2 電子數據證明力規則缺失
電子數據證明力的大小主要通過其關聯性進行判斷。電子數據與待證事實之間有聯系則證明其有證明力。當前,法官主要依靠傳統證據證明力認證的方法對電子數據證明力大小進行判斷,但電子數據具有獨特性,同時,法官也不具有計算機應用的經驗儲備,因此,同案不同判現象普遍發生。
3.2.3 電子數據認證的配套措施不健全
目前,我國很多法院并沒有展示原始電子數據的設備,尤其是偏遠落后地區,更是無法滿足電子數據證據認證的設備需求。同時,法院缺少對電子數據認證的專家,專門認定電子數據的機構也非常缺乏。這都是電子數據證據采信率低的原因。
某些法律規定與電子數據證據的運用相矛盾,致使法官在適用法律法規時容易產生沖突。如我國民訴法規定:在證據可能滅失或在將來難以取得時,才可申請證據保全。但電子數據自身及存在環境的特殊性導致其對保全的時效性要求極高,如以現有保全條件作為其保全的前提,將極易錯失電子數據保全的最佳時機。針對電子數據證據運用時個人隱私等權利應如何保護,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也無規定。
唯奉法者強,唯明法者進。通過普法,公民在計算機或互聯網應用時會養成謹言慎行的習慣,合理規范自身行為。其次,普法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公民主動、及時存證、取證的意識。有關部門可運用網絡平臺,加大對相關法律的宣傳,也可設立專門的普法志愿服務隊,加深公民對電子數據的認識。
4.2.1 通過制度建設來規范電子數據的審查標準
可根據電子數據特質按技術中立、說明和個案審查原則審查電子數據,并對電子數據真實性、合法性及關聯性的審查標準進行細化。通過審查細則的出臺與運用總結經驗,并將其上升為法律,更好地指導公民與司法人員的行為。
4.2.2 通過技術搭建平臺來保障電子數據的真實性
對電子數據真實性的保障,可通過電子證據及司法區塊鏈平臺完成。電子證據平臺可實現電子數據來源接口的無縫對接,同時,各接口可將電子數據證據以摘要形式提交平臺進行存儲。司法區塊鏈平臺可運用區塊鏈技術防偽造、防篡改優勢,確保電子數據從生成到最后提交的整個環節都真實可信。
4.2.3 健全電子數據證據認證的配套措施
司法部門需加快對電子數據認證的設備配置,重視對兼備法律與互聯網知識的人才培養,加強司法人員認證電子數據證據的培訓。國家也可鼓勵電子數據專門鑒定機構的建設與參與,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并通過相應制度加以規范。
當相關法律規定與電子數據證據運用矛盾時,需及時予以修正;當出現法律空白時,需及時更新法律法規。如法律可適當放寬電子數據申請保全的條件限制,保證電子數據保全的及時性與有效性。其次,在對電子數據取證時,如何保障個人隱私權及侵犯隱私權的電子數據是否可被法官采納都需予以明確。最后,當遇到特殊情況,最高院需及時出臺相應司法解釋予以補位,把電子數據證據運用的整個環節構建得更完善。
電子數據這一新型證據類型的出現是中國法律在與時俱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體現。我們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接受這一證據類型,并勇于探索與創新。目前,我國立法與司法實踐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存在法律規定過于分散、認證規則與標準缺失、采信率不高等問題。因此,必須加強普法宣傳、加快電子數據認證標準的統一、及時更新法律并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以便電子數據充分發揮其證明價值,保障網絡環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