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妍
(天津孚惠律師事務所,天津 300142)
隨著金融機構的快速發展,不良資產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金融機構的發展。現階段,我國金融機構擁有的不良資產超出國際平均值許多,如何處置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成為了當前金融機構的熱門研究課題,與此同時,也是金融體制改革過程當中的重中之重。
債權轉讓具體指的是金融機構對借款人和擔保人享有的應收貸款本息債權以及相應的擔保權益,將其以一定的價格轉讓給其他投資者。
1.1.1 公開轉讓風險
現階段常見的不良資產處置方式是通過協議轉讓、招標轉讓、拍賣轉讓以及競價轉讓,這四種轉讓方式都沒有制定合適的參照引導。比如公開競價轉讓的方式,沒有明確規定和說明轉讓的具體條件、相關信息的披露程度和范圍、邀約的路徑、邀約信息發布的方式等。
1.1.2 內部估值風險
通過轉讓的方式處置不良資產的過程當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不良資產的價格估計。[1]因為部分不良資產還未完全清算訴訟,難以對不良資產準確進行估值,另外由于市場信息不對稱,沒有徹底了解清楚債務人的實際償還能力,所以在轉讓不良資產進行估值的過程當中受到人為因素影響比較大。通常不良資產的轉讓價格是雙方經過協商共同確定的,而協商的轉讓價格也十分容易被市場所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利益方面容易產生糾紛引起法律問題。
1.1.3 轉讓對象風險
現在一些金融機構處置不良資產的方式是通過批量轉讓進行的,轉讓的對象是四大資產管理企業和省級資產管理公司,因為現在許多地區貸款的不良率在持續提高,可以在這些區域內設置專門的資產管理企業,有利于高效、合理地處理當地的不良資產,如果市級資產管理公司沒有得到省級政府的專門授權,那么市級資產管理公司就不可以是批量轉讓的對象。除此之外,在金融不良資產零星轉讓的過程當中,沒有明確成為轉讓對象的要求,然而處置不良資產作為一項技術含量較高的投資活動,應該詳細了解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應對能力。因為部分普通投資者沒有充分理解和認識不良資產,對金融機構披露的信息理解不全面或者理解錯誤,容易造成轉讓處置糾紛,更嚴重的是影響金融機構的口碑和名譽。
債務重組具體是指債權人在發生財務風險的時候,在沒有能力償還的情況下,金融機構可以根據與債權人簽訂的合同內容進行協商或者根據法律的判決結果,通過債轉股、債權轉讓和債務抵股等方式完成債務重組。
1.2.1 資產性風險
債權人利用企業資產進行抵債的過程當中,如果用來抵債的資產質量過關,金融機構在處置抵債資產的過程當中也會受到相應法律的約束和限制,這種方式讓金融機構承擔了不必要的法律風險,可能導致金融機構產生經濟損失。
1.2.2 轉讓性風險
金融機構通過轉讓的方式在處理不良資產的過程當中,接收方的資質在法律上沒有明確規定出來,相關法律依舊是空白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金融不良資產的高效處置[2]。
1.2.3 人才風險
在金融機構內部缺少能夠將抵債資產和債權轉股變現的專業人才,導致金融機構在運營的過程當中存在法律風險。
在不良資產重組的過程當中,金融機構與債務人、擔保人和有利益關系的第三方共同協商,結合不良資產的情況和債務人,擔保人的資產情況,合理修改原來的債務償還方案有利于實現資產正常流通,盡可能地回收債權或者提升債權的安全性。在銀監會頒布的《關于做好銀行業金融機構債權人委員會相關工作的通知》的內容中,明確規定了對于不良貸款金額比較大并且償還困難比較大的企業,三家金融機構可以成立債務委員會,債務委員會成員一起分析和研究重組、減貸、穩貸以及增貸等處理辦法,順利進行債務重組,資產保全優化等工作。由此可見,債務委員會在不良資產重組的過程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利用債務委員會的制度能夠有效團結金融機構債權人,更好的處置不良資產,進而有效降低資產的不良率。
一般來說,銀行如果產生不良貸款,一般不會選擇申請債務人企業破產,因為假如通過傳統的訴訟清算、提取壞賬準備金沖抵等方式仍然不能夠解決,還有最后一種方式就是全部打包好出售給資產公司。然而,不論是訴訟清算,還是資產轉讓,最終的目的都是回收不良資產。所以,假如不良資產存在抵押物但是處于等待查封的狀態,法院不肯積極配合,就很難處理不良資產。還有一種情況是不良資產沒有抵押物、沒有查封資產、有查封資產但是出租,等待查封狀態的,金融機構都需要主動申請破產,啟動破產程序。第一種是有抵押物的,申請破產的話不會失去優先權,第二種,沒有抵押物的如果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債權人將會失去優先權,法院將債權人的資產全部清算處理后,先償還優先受償對象以后,剩下的普通債權根據比例進行合理分配,通過這種方式金融機構可以回收一部分按比例分配的債權。
許多金融機構都是通過大資產管理模式進行管理的,可以通過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來托管金融機構的理財資金。金融機構還可以結合信用良好程度來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劃分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實現不良資產的有效回收。因此,必須保證不良資產重組方案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把不良資產處置經驗豐富,債權變現專業的人員分配給金融機構,從而有效避免在處置不良資產過程當中的各種法律風險,高效回收不良資產。
對部分債務人企業有逃債避債、低價出賣資產以及資產轉移的行為,破產法進行了明確規定和約束。例如破產法第31 條、32 條可撤銷權條款,第33 條無效條款等。破產負責人能夠追回這部分財產的根本原因是受到了法律的保護以及其專業水平高,如果債務人企業出現破產的情況,破產負責人將根據法律全面接收和管理企業,從而可以詳細地了解到企業的經營狀況、財務報表等關鍵信息。與此同時,追回資產是破產負責人的權利,還是他的責任,債權人金融機構可以通過破產負責人使用法律渠道追回這些資產。
為了更好地轉讓不良資產,需要相關法律的輔助和支持,通過法律法規的重要作用有利于順利進行不良資產的處置工作。其一,深入分析和了解現階段金融信貸市場的發展情況,改進和完善信貸法律法規,保證金融機構能夠自主放貸,加強信貸管理工作。其二,清楚明了金融資產企業的經營范圍,有利于保障債權轉股的不良資產處理方式,保障金融資產管理企業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其三,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充分利用證券多元化的特點和優勢,有利于更加高效、合理的處置金融機構不良資產[3]。其四,全面進行實時監督管理模式,能夠有效防止金融機構在運營的過程當中受到當地政府的干預,有利于給不良資產處置打造一個良好、和諧的法律氛圍,更好地進行不良資產處置工作以及防范工作,有利于有效降低資產不良率。在處置不良資產的過程當中,金融機構需要增強自身的法律意識,積極發揮相關監督管理機構的職能。除此之外,在金融機構內部建立科學、合理的資產管理機制,有利于提升管理人員的信貸意識和經驗,從而有利于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法律知識來保證不良資產處置方案的合理性、科學性以及可靠性。
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嚴格審查抵債資產,保障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除此之外,還應該加強抵債資產的考核,改進和完善不良資產處置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獎勵方案,多渠道處置不良資產,有效降低資產的不良率。
在進行債權轉讓的過程當中,第一,必須得到省級銀監會的首肯。第二,科學、合理的對不良資產進行估值,防止資產流失。第三,在簽訂合同協議的過程當中,應該多方簽訂、約定和限制不良資產的抵押權利和擔保權利。第四,實事求是對不良資產轉讓過程當中的各個步驟進行詳細記錄,包括轉讓時間、轉讓原因、以及轉讓方案的可行性。
綜上所述,最近幾年以來,隨著越來越多的金融資產管理機構的成立,讓不良資產處置成了商業化的模式,并且具有一定的規模。然而在處置不良資產的過程當中,相關的法律法規仍然不夠健全和完善。因此,為了更加高效、合理地處置不良資產,政府部門應該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對處置不良資產過程當中的各個對象進行明確和約束,提供法律上的處置依據。與此同時,配備專業處理人才給金融機構,有利于處置流程規范化、合理化。從而高效處置不良資產,有效降低不良率,進而為金融機構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