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永娜
(河北省邯鄲市群眾藝術館,河北邯鄲 0560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2018 年制訂頒布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以下簡稱《規劃》),指出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鄉村振興的思想基礎和精神保障是文化建設,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建設文明鄉風,是鄉村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
文化傳承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使命,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記憶。鄉村是具有自然、經濟、社會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活、生產、文化、生態等多重功能,960 萬平方公里的遼闊疆土、種類繁多的地形地貌、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融合,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中凝結勞動人民智慧而形成的道德規范、鄉規民約、人文精神構建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正是如此,“鄉村振興不能千村一面,要采取因地制宜的發展策略,依據鄉村的資源優勢、區域優勢和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其他比較優勢,確定自己的主導產業”[1],才能做好鄉村振興中的鑄魂工程,才能留住文化的“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鄉村振興中特色是生命,文化是靈魂,只有不斷挖掘鄉村悠久的歷史文化、地域文化,才能講好鄉村故事,形成“人無我有”文化鮮明標識,增強文化自信,凝聚鄉村精氣神。
不同的地域環境、歷史際遇伴隨出現的是不同的文化特征。在邯鄲,有以“一部水滸傳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而著稱的大名縣,也有以生態環境保護較好、民風淳樸而聞名的武安長壽村,更有在1015 平方公里內出現了山區、丘陵、平原三塊平分秋色,地理、地貌各異,且歷史悠久、遺址較多的磁縣等,這些無不彰顯了邯鄲的歷史文化魅力;西依太行山脈,風光秀麗,保留著武安市、涉縣、磁縣、峰峰礦區等地60余個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古村落,東接華北平原,農業發達,建有著名的館陶縣糧畫小鎮、大名縣麗君小鎮、廣平縣健康食品小鎮,全市27 項國家級、116 項省級、377 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這些無不是鄉村振興中可以利用的寶貴非遺資源,只有全面規劃、分類設計、深入調研,充分挖掘鄉村文化中的優秀內核,植入到每一個鄉鎮、每一個鄉村的文化建設之中,才能講好邯鄲的非遺故事,喚起人們對鄉村優秀文化傳統的認同,這樣的鄉村文化不僅有滋有味,更是滿滿的正能量。
《規劃》指出,鄉村振興要豐富鄉村的文化生活,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要求,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融合發展,增加優秀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為廣大鄉村提供高質量的精神營養。新時代的鄉村也呼喚創作屬于他們自己的文化精品,能演繹他們日常生活的活動品牌,期待成為作品的主人公。
非遺工作者只有激發鄉村文化內生力,才能盤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邯鄲以分布在全市各個鄉鎮的27 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為依托,著力打造鄉村文藝精品和文化品牌:峰峰磁州窯,千年窯火,生生不息,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制品典雅古樸,形象生動活潑,情趣盎然。邯鄲市群藝館大膽運用大名縣國家級非遺項目草編的編制技藝融合磁州窯的藝術元素創編了磁州窯舞蹈,常年活躍于文化舞臺之上,原創歌曲《窯火千年》將磁州窯文化編創為大型情景詩歌樂舞,通過詩歌、音樂、舞蹈等形式展現磁州窯千年窯火不斷、薪火相傳的傳奇故事,榮獲河北省第十二屆“燕趙群星獎”;永年吹歌,悠揚千百年,吹出了人間的喜怒哀樂,永年通過舉辦中國吹歌節,吹響大江南北,成為國字號文化品牌活動。由此可見,鄉村文化的特色化、差異化才是實施文化振興最根本的力量,非遺就是要充分利用這種特色化、差異化為鄉村創作文藝精品、打造文藝品牌,爭取實現一地一品牌,讓這種特色文化符號成為當地的文化代言。
鄉村振興,是讓億萬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生活富裕才是根本。鄉村文化建設既可以凝聚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磅礴力量,又蘊含著強大的生產力。
發展鄉村旅游,要用文化內涵提升旅游品質。2018 年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的整合,標志著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在全國拉開了序幕。非遺工作者常年深入基層開展普查、調研、演出,最了解鄉村人土風情,最能全面掌握鄉村的文化特色,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可以將豐富多彩的鄉土文化貫穿其中,形成特色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近年來,邯鄲積極挖掘鄉村文化的旅游資源,形成了一批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旅游勝地,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邯鄲文化帶,中國神話傳說女媧娘娘煉石補天、摶土造人之地涉縣媧皇宮,流傳著趙匡胤千里送京娘動人故事的京娘湖,“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河北涉縣129 師、涉縣“中國太行紅河谷”,建于元明清時期并保存完好的廣府古城,武安伯延鎮等5 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磁縣花駝村等7 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正是這些蘊含著深刻文化內涵的鄉村旅游資源,每年吸引了國內外8000 萬游客的到來,直接帶動了當地酒店、住宿、餐飲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后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現代化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仍然在農村。在全市2 個全國貧困縣、4 個全省貧困縣的脫貧過程中,非遺工作者積極探索采用生產性保護的措施開展非遺脫貧工作。2018 年年初,邯鄲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原邯鄲市文廣新局)與市工信局、市財政局聯合印發了《邯鄲市傳統工藝振興的實施意見》,推動邯鄲傳統工藝項目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全市掀起非遺助力精準脫貧,傳統工藝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的新浪潮。“農民足不出鄉即可充分就業的產業振興,才是真正的產業興旺”[2],國家級貧困縣大名縣長年種植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等多種農作物,大名依托以小麥秸稈為原材料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大名草編,探索出“傳承人-公司-基地-農戶-貧困婦女”家庭分散型非遺扶貧運營模式,國家級傳承人王群英負責向貧困戶提供編織品項目及草編原材料,對產品按質計酬,計件回收,利用全縣8個農村草編傳承基地幫扶100 余名貧困婦女脫貧,帶動1000 余名農村婦女利用草編增收。
截至2019 年,邯鄲市擁有市級以上傳統技藝非遺項目111 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 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基地7 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 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25 個。這些傳統技藝項目、生產性示范基地大都在鄉村,可以引進社會資本,搭建平臺,幫助非遺項目發展壯大,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
文創產業的發展在創造出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可以讓鄉村沉睡千年的文化寶藏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鄉村絢麗多彩的文化資源是文創產品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靈感源泉。
但是當前的鄉村,文創產業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此時非遺工作者應該有前瞻意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創造條件讓鄉村文化符號以不同的形式融入經濟發展之中。以永年廣府古城為例,永年古城被完整保留下來,城內店鋪林立,古香古色,旅游業在邯鄲也是小有名氣。但文化元素不足,永年是擁有2600 多年歷史的古城,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游客走到廣府古城更多的想看到永年文化,若把永年木板年畫、太極拳、吹歌、木雕、壁畫等文化元素以文創設計、文創產品的形式融入到古城內的店鋪、餐飲、民宿之中,應該達到“讓看得見的文化留住外來的客人,讓留下來的客人傳承這些文化”的效果。
“中國手工藝有著豐富的傳統資源,甚至也不缺乏創意人才,缺的是對工匠精神的堅守”[3],文創產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藝術家的關心支持,也許在我們的眼中只是一個傳統的麥秸團扇,而在藝術家手里就可以轉化為居家裝飾品,一個黑皮冬瓜可以化身為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編鐘,通過藝術家的眼睛發展被我們忽視的遺產價值、文化之美。文創業發展之初,文化館要起到一個橋梁的作用,提供場地、引進資金、招攬人才,為文創的發展出謀劃策,用文創激活美麗鄉村的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