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敬俠
(棗莊市工人文化宮,山東棗莊 277100)
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使得其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迫切,人們希望受到更加多元化的文化熏陶。攝影藝術憑借著它簡單化、生活化的特點逐漸走向大眾視野,為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新的體驗形式。攝影不僅可以記錄公眾的日常生活,更加可以定格生活中的美好,以另一種方式記錄生活中出現的瞬間。攝影藝術在公眾日常生活中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算相隔萬里,一張照片也可以喚起人們心中的美好。攝影不僅可以縮短空間距離,更加可以打破時間的界限,跨越語言的障礙。以照片會友,以記憶書寫美好。攝影藝術逐漸在人民大眾中廣泛地普及。如何在瞬息萬變的時代發揮好攝影藝術的各方面作用是地方藝術單位以及攝影工作者應當為之奮斗的目標[1]。
社會的進步發展推動了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并不斷豐富了藝術表達形式。隨著技術和信息的進步,使攝影藝術不斷成為更加親密性、大眾性的藝術形式。攝影藝術平民化是群眾文化表現形式不斷豐富的一種體現。人民群眾從之前單純的欣賞攝影藝術作品到如今可以投身于攝影作品的創作中,這也體現出國家藝術發展邁進了一大步。攝影藝術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日常藝術生活,攝影藝術因其操作較為簡單,成本也較低,人民群眾不需要過高的藝術修養就可以參與其中,減輕了不必要的成本和精力的投入。群眾的文化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技術的進步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藝術生活必將也會隨著文化工作的進步有更多的展現形式,這在某種程度上同樣體現出我們國家在文化建設中的成果以及進步[2]。
攝影藝術不僅可以豐富人民群眾的藝術參與形式,更加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人民群眾的審美層次。攝影藝術具有非常強的直觀性和真實性,在不同時代背景下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而身處時代下的人民群眾,對于不同的攝影藝術作品會有自己的見解。但對于攝影作品而言,藝術并沒有嚴格評判好與壞的標準,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攝影藝術的出現無疑提升了群眾的整體審美層次,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觀賞藝術作品,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層次,擴展自己的思維空間,在不斷觀賞和拍攝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審美。人民群眾也在這種進步中從之前單純的欣賞攝影作品變成積極參與到攝影創作中來,在提升審美層次的同時也會使自身的攝影技術得到提高。攝影藝術和群眾文化無疑是相輔相成的,二者必將在新時代下共同發展,創造出更好地大眾文化。
攝影藝術作為群眾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在發展過程中也在促進群眾文化的不斷創新發展。時代在進步,攝影技術水平同樣也在進步,攝影藝術的出現不僅豐富了人民群眾的藝術形式,更加推動了群眾文化的創新,在新時代背景下,對于攝影藝術的要求體現出對于群眾文化創新發展的要求。新時代賦予了群眾文化新的內涵,順應時代發展,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作品才是經得起推敲的,攝影藝術的創新發展無疑推動群眾文化的創新發展,為其帶來了新的思考和體會。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好地為國家的文化建設貢獻出一份力量。
無論是何種藝術形式,其創作過程都來源于人民,尤其是攝影藝術,其創作的主體是人民群眾。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這代表著藝術創作就是扎根人民,通過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美好,進行創作潤色。而對于攝影藝術而言,其表達形式源于生活中的靈感,通過攝影設備將生活定格,以相片傳遞心中的美好。攝影藝術在創新和發展過程中將經驗和實際相結合,共同將生活中的美好定格。攝影藝術需要扎根人民,依靠群眾的力量不斷升級攝影技術,賦予攝影藝術新的內涵[3]。
攝影藝術的創新扎根人民群眾,攝影所記錄的靈感和對象來源于日常生活,無論是何種類型、何種主題的攝影作品,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專屬于它的縮影。攝影藝術的創新離不開人民群眾,離不開生活,如果想要做好創新工作,需要不斷挖掘新的主題,用攝影的方式書寫故事。群眾的生活多種多樣,藝術單位和攝影工作者對攝影藝術能否起到引領作用十分重要,其需要認真觀察社會,觀察日常生活中細微的變化,從平淡又有煙火氣的日常生活中發現靈感,找到生活的獨特之處。攝影藝術是人民群眾表達思想的一種形式,同時,它的存在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攝影藝術創作中。攝影藝術不僅提高藝術的地位,更推動了群眾文化的建設工作。
文化的傳承不屬于特定的某一個時代,是每一個時代共同演化的結果。攝影藝術同樣如此,不同的攝影作品是不同時代的印記,它無法特定于哪一個時代的人民可以獨立完成傳承和創新,藝術的傳承乃至文化的傳承凝結著一代又一代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時代賦予了人民更多的智慧,每個時代的人都將這些智慧融入到創作中來,賦予藝術作品新的時代內涵。
攝影素材和藝術創作的靈感源于生活,人民群眾是生活的主體,因此,在創作中應當扎根于人民群眾。攝影藝術的取材切忌不可以脫離生活,如果想要發展好人民群眾攝影藝術工作,就要和生活產生共鳴,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會和更多人民群眾產生共鳴,吸引更多人投身于攝影藝術創作中來。攝影素材對于攝影工作而言是靈魂般的存在,如果素材挑選得當,那么對于攝影創作工作而言將會是事半功倍。攝影藝術因其包容性和廣泛性日益被大眾接受,這促使在進行攝影創作時,更多發掘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人投身到攝影藝術創新中來,為創新提供新思路,為藝術帶來富有內涵和生活的氣息。攝影在創作中應當和生活息息相關,在選取攝影素材時也要扎根于生活,真正發展被人民大眾所普遍接受的攝影藝術,只有這樣,才真正意義上做到攝影工作在群眾文化中的創新[4]。
優秀的攝影作品一定是具有美感的,在保持其原生態藝術表達形式的基礎上,有時候難免會因為一些瑕疵缺乏一定的美感,此時就需要發揮攝影工作后期修正的強大作用,對于不影響整體作品觀感的瑕疵進行修整,將不合適的尺寸進行調整,將色彩不夠飽和的照片進行微調。但一切的改變都需要遵循一個原則,就是在不改變照片原有內涵的基礎上之上。適當對攝影作品進行修整,對于攝影作品則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過分修飾整個攝影作品,則會使其失去原有的內涵。這對于藝術部門以及攝影相關從業人員而言則需要更高的標準,需要在表達真實性的基礎上修煉精湛的修整技術,使作品毫無瑕疵的展現在大眾面前。攝影藝術的創新不僅是拍攝工作的創新,更加是相關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創新。只有不斷跟隨時代的步伐,融合時代發展的目標進行創新,這樣使攝影作品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創新,更加是符合時代的需求。
攝影作品名展現的是整個作品的內涵,當公眾接觸一個攝影作品時,首先關注的是名稱的含義,通過名稱來觀賞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整個作品想要表達的思想。具有靈魂和內涵的作品名稱是一個作品的靈魂,它促使觀賞者抓取到作品精髓。具有一定內涵的作品名稱和文字介紹可以為攝影作品增色,在攝影工作的創新中,不僅要對攝影工作創新,更加不能夠忽略細節,只有各方面都符合創新的標準,才真正做到了攝影藝術工作的創新[5]。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攝影藝術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比較普遍的一種交流方式,人們借此來表達彼此的感情、交流經驗。攝影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在群眾文化中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群眾文化的創新發展勢必要求文化多樣性的存在,而攝影藝術則是這些色彩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藝術工作者應當在發展攝影藝術工作中謹記人民大眾的切實需求,以人民的需要出發,才能更好地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文化活動。想要不斷提升群眾對于攝影工作的認知并積極需要攝影工作者和相關工作部門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動國家的攝影藝術工作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