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嵐
(湖北工業大學,湖北武漢 430068)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內外教育形勢不斷發生變化,信息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而大學本科院校結合人文通識為社會培養素質更高、能力更綜合的人才也成為大學教育的重點。長期以來,我國部分本科院校學生對于人文通識的學校興趣不大,課堂學習效率不高,人文通識的一些內容也不能很好應用于專業提升和就業選擇。學校和人文教師都在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充分挖掘人文通識的精神內涵,并嘗試以人文通識為載體為學生傳遞更有用的價值理念。當今世界進入信息化時代,伴隨著5G 技術的更廣泛應用,多元文化不斷沖擊,對于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和德育塑造具有重要影響。而人文通識是推動文化素質教育、建立正確德育價值觀的重要工具,基于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塑造和教育亦是目前大學人文通識的重點工作方向。
“課程思政”是我國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中的必修內容,對大學生人格塑造、身心健康發展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均具有關鍵作用。其內容設置的目的在于輔助大學教育中對于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以幫助學生從學習到生活、從學校到社會、從思想到行為均獲得良好的指引,形成健全的人格。
盡管不同類型的人文通識所涵蓋的價值維度側重不同,但每一門人文通識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價值”。人文類課程德育價值實施是大學院校課程建設的重要組織部分,對人文類課程德育資源的挖掘,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整體質量,還能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學生在學習人文知識的同時收獲德育收益,并且在這種師生互動過程中,從情感、思維、人格等多維度發揮效應,學生在德育提升的過程中充分展現主觀能動性,體會到人文通識所蘊含的豐富內容,從精神層面獲得滿足感,進而激發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樂意學、樂意接受課程中傳遞的德育價值。不同內容和形式的教學都是以教育為目的,大學生在學習人文通識的過程中,通過教學內容和形式的靈活設置激發學生展示內在思想觀念和行為特質,教師可以根據他們的表現開展針對性教育[1]。總之,人文通識對于大學生的影響,不僅包括外在的培養,還包括對精神世界的塑造和綜合素養的培養。
人文通識的德育價值,并不是給課程貼了一個時尚標簽,而是在課程傳授過程中厚植思政素養和德育價值。一門優秀的人文通識,不僅要有知識的厚度,也要有人文的溫度,還要有價值的厚度。人文通識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織部分,是國家發展素質教育的手段,也是大學院校落實國家教育任務的一套課程體系。當今大學教育已經不是只單純關注學生科學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作為一類教學目標明確的課程,對培養學生道德和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人文通識不同于一些理工課程,其最理想的境界是教師在用心用情中實施教學,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熏陶與磨煉,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適應和習慣,最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動課程目標的完成[2]。
近年來,各大高校都注重提升大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德育教育和人文通識無法更好融合的主要癥結在于重視程度不夠以及缺乏健全合理的評價機制。就目前我國大學本科院校對人文通識的教學目標來說,多數人文通識只是停留在對于人文知識的傳授和人文素養的培養上,往往忽視對于其中德育價值的重視。同時,由于學校缺乏合理的評價機制與體系,也使得德育價值沒能很好體現,人文通識的德育功能沒有充分挖掘。對于大學人文通識德育價值的實施推廣,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開展[3]:首先,學校和相關負責人需要重視人文通識的德育價值,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將新時代對于人才德育考評納入高素質畢業生培養的體系中,進一步細化人文通識的教育內容和教學目標,提高對教師德育價值培養的工作標準,從體制和考核層面做宏觀把控,進而發揮出人文教育的德育價值;其次,建立健全評價機制,把學生的德育教育成果與教師績效掛鉤,進而形成重視德育價值培養的整體風氣,實現學生全方位發展。
人文通識教師的思政素養在實施中占主導地位,因此提升人文通識教師的思政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大學院校中要做到對于教師思政素養的提升,首先,學校注重加強教師的培訓和進修,同時要針對不同方向、不同課程做好各有側重的培訓。教師作為人文通識的直接導師,帶給學生的人文知識、德育理念是最為主觀,也是最有影響力的。由于不同課程帶給學生思維和理念的不同,對于思政培訓時的針對性也不同[4]。其次,可以開展課程評優活動,用豐富的獎勵內容來激勵教師豐富課堂形式,提高授課過程中對于德育價值的傳遞水平;再次,對于教師的授課應該設置課后評價環節,一方面作為一種授課效果的驗收形式促使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另一方面了解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掌握動態進而迅速調整教學手段,更好地為下一階段教學做準備。人文教師的思政素養貫穿在人文課堂的始終,這對人文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自身思想政治素養以及文化知識儲備都有一定要求,通過提高行業標準實現人文教師整體水平的提升[5]。
公共人文課程是大學生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育人、德育以及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公共人文課程涵蓋內容廣,不論是以思想教育為主還是以文化傳播為主,都要從育人的角度出發,將德育教育融合在教學過程中。事實上,教師在人文課堂中展示的每一種教學方法、傳授的每一項理念都體現了德育價值,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結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知識,把德育價值與人文通識充分融合。一方面要實現每一位學生都參與、都能有收獲的效果,在參與的過程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品質和思政素養;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建設優良的班級、年級作風,以人文通識為載體,從知識傳授、育人育德的角度,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文化素養的同時,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用豐富的教育內容和方式實現德育價值培養的目標[6]。
實現德育價值培養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多渠道融合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實現效果最大化。因此在大學院校做好人文通識教學與德育教育融合也是做好德育價值培養的重要實施策略。傳統教學模式中,人文教學的渠道有人文通識講授、人文實踐等方面,可以結合現代化的教育渠道來豐富教學方法。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傳統教學模式升級,既可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帶給更多學生更豐富的人文資源,又可以提升教學速度和效率,實現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教學[7]。
總之,在“課程思政”的視野下,大學院校需要注重對于人文通識中德育的發掘,結合有效教學手段實現其德育價值體現。德育價值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培養積極樂觀蓬勃向上的意識,養成敢于拼搏銳意進取的精神習慣,還能提高大學生個人能力和素養,成為人格健全、本領過硬的現代化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