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淼淼
(廣東省東莞市黃江鎮第二小學,廣東東莞 523758)
基于新課改教育背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存在一些問題急需解決,如學生學習熱情不高漲、學習基礎不扎實、教學模式有待優化等。針對這一情況,小學英語教師應及時轉換教育觀念,優化教學方法及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此提升課程教學質量。而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優質方法,在課堂中引用此工具創新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有效配音學生的學科素養與創新思維,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幫助。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認為對于一切情況,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作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因素,思維導圖自身對小學生而言是一種新鮮事物,在課堂教學中引用思維導圖,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思維導圖借助繪畫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分析,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1]。從實踐效果來看,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引用思維導圖,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學生會變得樂于開口發言,無形中提升了課程教學質量。同時,小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渴求形式多樣的學習資源,思維導圖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需求。
思維導圖并不是簡單的知識梳理,而需要教師在劃分教材重難點后,引導學生有層次的繪畫知識框架,凸顯重難點知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把握英語知識間的聯系。思維導圖的繪制過程,簡單的說是選擇一個中心點,不斷擴散知識,不僅層次清晰,而且有助于深化學習印象。小學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育應以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為目標,有意識強化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學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梳理知識的內在關系,并按照主次對其進行排序,從整體上提升學習效果[2]。作為一種高效化的認知策略,教師需要提高對其的重視,在課堂教學中善于使用這一工具,引導學生構建英語知識體系,促進學生英語思維的發展。
英語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借助多樣化教學情境的支持,只有在趣味性的語言情境中,學生才能有想要表達的欲望。思維導圖圍繞中心分散知識,為學生展示知識間的內在關聯,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圖與文字為素材構建英語語言情境,引導學生提取關鍵信息,開動腦筋梳理知識間的關系,能有效解決英語課堂氣氛低沉的問題。思維導圖的課堂應用,為師生提供了更多交流對話的機會[3]。在實際交流過程中,多種學習思維交織在一起,有效強化了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與語言交流能力。
新課改落實已經有一段時間,課堂教育發生諸多變化,越來越多教師掙脫了應試教育的束縛。課堂教學不僅是講解教材中的基礎知識,而需要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使其借助課堂學習掌握更多的學習技能與方法。但是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情況來看,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課堂教學依舊存在問題。部分教師喜歡按部就班的講解教材知識,教材沒有涉獵的內容一概略過,致使課堂教學缺乏活力與創新性,極大限制了學生發散性思維;還有一部分教師則是以考點為教學重點,雖然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卻極大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使學生逐漸養成“唯成績論”的學習習慣,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發展[4]。
小學英語課堂中,部分教師沿用傳統教學模式,帶領學生逐句分析英語知識,要求學生做好筆記,并利用課下時間去消化課堂所學的知識。利用課余時間糾正學生的書寫習慣,強制要求學生記憶英語知識,完全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在此種教學環境下,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創造性被無情剝奪。
部分學校選擇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定教師教學能力的唯一標準,致使教師由于恐慌學生的考試成績而不斷加大監管力度,在課堂教學中一度追求速度,忽略了學生學習情感的培育。在多種制約因素的影響下,教師與學生間很容易爆發矛盾[5]。此問題若是不能盡快解決,學生將逐漸喪失英語學習興趣,并只是為了成績而去學習,不能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思維導圖的引入作為教學方法,能有效轉換教師與學生的觀念,使學生樂于參與課堂學習,在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上,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為構建高效課堂奠定扎實基礎。
在實踐教學中發現,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引入思維導圖,能夠有效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及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教師應提高對此的重視。在復習導入環節利用思維導圖,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回顧所學知識。
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pep 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4 Do you like pears 這一課時,教師為學生展示事先繪制好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自由討論。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學生有效回顧了新知識,并自主構建對話情境。在學生進行交流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圍繞關鍵詞,自主繪制思維導圖,拓展學習視野的基礎上,借助舊知識引出本課的新單詞,既回顧了舊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比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思維導圖的引入為師生進行交流互動提供了更多機會,同時對話內容也比較寬泛,為接下來的新課講解奠定了扎實的基礎[6]。
小學階段學生需要理解并掌握的英語知識大多以單元模塊的形式被劃分到各年級段的英語教材中。雖然教材在編排上將同題材的知識放在一起,但對于學生而言此類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依舊不明顯。借助思維導圖的引入,便于學生立足于整體總結知識,構建自上向下的英語知識體系。在需要提取某一知識時,學生便會主動回顧英語知識體系,從中篩選知識,在鞏固學習印象的基礎上,增加了英語學習的針對性。
小學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教育應關注學生間的學習交流,有意識強化學生的協作能力。借助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意識到構建知識體系的重要性,無形中強化學生的知識探究能力。基于此要求,教師在實際開展英語教學活動時,需要將培養學生社交能力看作是重點工作,利用思維導圖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學生表達學習想法提供更多素材[7]。此外,考慮到學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師需要做好協作指導工作。思維導圖的應用為學生闡述自己的思想提供了清晰可見的學習思路,如教師在教學四年級英語上冊my schoolbag 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以下素材,如:Schoolbag, maths, English, Chinese, storybook, candy, notebook, toy, key. What’s in your schoolbag? What colour is it?等,引導學生歸納規律,自主繪制思維導圖。在繪制思維導圖過程中,學生間交換學習想法,并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想法,在你一句我一句的發言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全面強化。
著名教育學家沈建安提出:“思維導圖需要讀者自主去探索,挖掘知識間的內在關聯,既能提升閱讀能力,又能增強學習效果。”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應用思維導圖,將其視為閱讀與寫作的工具,準確標出閱讀要點,要求學生圍繞中心詞去閱讀文章,有效增加了閱讀速度。在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后,教師需帶領學生一共繪制思維導圖,并鼓勵學生自選主題寫作文章。在學生寫作文時會遇到許多問題,教師此時要把握時機進行教學指導。如:以Trees Planting Day 為主題,利用思維導圖為學生限定關鍵詞,要求作文中必須要設計到這些詞匯,如:every day、special、March、plan 等。下面是某位學生的作文節選:Every year, on March 12th, our school will have the special activity. We need to plant trees in the campus. We are so excited to see trees growing every day. The tree I planted last year now is very tall. I am so proud to see its growth. I have made a contribution to bringing the world green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在學生寫作后教師組織學生相互評價作品,促使其在深化學習印象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更好內化此知識。
綜上所述,通過上文分析可知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應用思維導圖具備可行性。因此,教師需要提高對此的重視,在課堂教學中將思維導圖看作是一種促進學生消化英語知識的學習工具,利用此工具構建英語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促進其英語思維的發展,從而全面實現預設的教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