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迪
(魯迅美術學院,吉林長春 130000)
隨著教育部將公共藝術專業作為一門專業在高校設立,就意味著在21 世紀培養創新型公共藝術人才成為高等藝術院校近年來的教學目標。在教育部的改革文件中明確規定公共藝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為研究型和創新型且具備高尚素質的人才。而由于公共藝術專業在我國的起步時間太晚,高校還未形成規范的、合理的培養方案,致使公共藝術專業發展較為落后,教學觀念沒有緊密時代發展、教材較為陳舊。這些問題都影響公共藝術教育專業的發展進程,從而難以從實質上促進其發展[2]。
公共藝術興起于20 世紀20、30 年代,其內容和形式均來源于美國,后來在我國臺灣地區開始盛行,大陸自20 世紀90 年代后才開始展開對此項藝術形式的了解工作。改革開放后,我國逐步邁入市場經濟體質,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促使城市的建設不斷進步,因此針對公共空間的改造成為時代的趨勢,大量的公共設施為應對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藝術欣賞能力的提高開始出現雕塑、壁畫等藝術形式用以點綴公共空間,提升城市美觀度以及積淀城市文化。從事于繪畫和雕塑的藝術家自覺加入到對公共空間的藝術創作中,并承擔著公共藝術家的責任。但這些“公共藝術家”屬于業余愛好者,真正推動城市化進程與公共藝術的融合發展的還需要高等藝術院校及其學生的努力,從2008 年北京奧運會到2010 年上海世博會都切實證明了公共藝術的發展需要高等藝術院校的努力[3]。
公共藝術真正的內涵就是要求相關人員通過藝術的形式表達自身的情感,喚醒人們對審美的需要,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并自覺將自身奉獻到公共事業中。公共藝術注重居民的幸福指數和社會的人文主義精神,因此在政府大力倡導“美麗鄉村”時,及時將傳統審美以及相應傳統資源與當代的藝術表現形式相結合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藝術。因此雖然我國公共藝術起步較晚,但隨著改革開放后的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攀升,促使人們對公共藝術的追求日益提升,再加上高等院校向社會輸送一波又一波具有創新型的公共藝術專業人才從而為我國的公共藝術的發展提供動力,進而為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和城鄉建設和社會變革打下良好的基礎。
大學的專業大多是適應社會的需求,從而培養更多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促使社會各行各業都發生一定的變化,因此為了適應社會的變化大學的專業也開始更迭變化。公共藝術是我國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產物,既包括文化理念、文化內涵、大眾審美等軟性內容也包括建筑學、相關技術等硬內容。公共藝術專業十分重視其綜合性,所涉及的面極其廣泛,其內容、對象、形式手段都無法確定這也就導致難以用社會行業上的常見工業化分工確定其行業屬性,因此,其行業屬性出現難以明晰的問題,進而導致在對公共藝術專業學生進行培養時,難以確認相關課程的設定,導致其學科建設也不夠完善,失去專業教育的意義[4]。
專業教育是為了向社會輸送一定應用型和專業性的人才,為了適應社會的專業需求,需要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提升其能力素養、專業知識以及知識結構,并建立起圍繞專業能力而形成的教學方式。公共藝術需要根據社會的需要及時調整,提升品質進而增加藝術對社會的影響力。按照傳統的知識點劃分難以概括公共藝術的專業性,也因此在公共藝術專業的教育上難以形成合理的教學課程體系。公共藝術不是傳統上所謂的專業,這使得專業教學難以適應公共藝術的專業特性[5]。
我國的公共藝術興起于20 世紀90 年代,在藝術的實踐過程中收獲了不少的碩果,體現出公共藝術在我國社會發展的積極性和活力。但在理論知識的沉淀和總結上是滯后的,在學科建設方面,由于自身的難度和對其不夠重視難以形成專業的學科建設且對自身的專業定位較為模糊無法形成立體的體系,在專業教育和人才培育方面還有眾多可以提升的部分。
針對公共藝術專業的行業屬性不明晰、對相關知識點了解不夠透徹、體積學科建設不充分不全面等問題,需要我們在意識上和實踐上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提升公共藝術專業教育水平。
在對所需人才的類別和能力的甄選和培養上需要緊密結合社會當前的發展需求,并注意觀察未來發展趨勢。從當前的實踐情況來看,社會對公共藝術專業提出的要求是策劃管理和具體實施能力的提升。就策劃管理方面來看,可以說策劃管理是保證公共藝術質量和符合社會期待的根本,沒有合理的策劃設計,就難以為后續的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難以保證實施的后果。因此,在對藝術創作的人才培養時,需要注重對人才創新型的培養,可以在相關藝術類專業中進行培養,解決公共藝術因涉及面太廣而無法專一精學的問題。就具體實施工作落實人才方面來說,由于公共藝術的內容和形式變化無常,因此實施過程也可能是變化無常的,為此必須注重培養相關人才的適應能力和應對能力,與傳統意義上的工程實施人員不同,公共藝術的實施人員需要整合相關資源并注重人文素養和藝術素養的提升。綜上從公共藝術專業人才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能力作為前提進行課程的規劃和教學方法的形成可以幫助我國公共藝術事業持續培養專業素質過硬的人才[6]。
將公共藝術的發展放在城市發展、社會現代化建設的背景之下,以解決公共空間的藝術設計上的問題為前提,在方式上采用藝術形式從而進行理論體系的研究。對公共藝術的學科建設,需要從學科團隊、科學研究、專業教學、科研基地、學科領頭人五個方面進行建設,并以實踐帶動理論,不斷總結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升學術團隊的服務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實現人才培養的建設目標。在進行學科建設時,一定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將公共藝術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與評估體系相結合,從而提升學科建設的積極性,保證教學質量的提升[7]。
在對公共藝術教育模式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可以借鑒西方的工作室制度,即實現導師和學生的雙向選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相應的導師,導師也可以依照自己的研究重點選擇學生,從而提升研究的積極性,保證科研的質量。工作室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理論的水平和實踐的行動力,從而為相關人員綜合素質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時代有新的藝術表達形式,人們不斷得以提升的物質水平促使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急迫,也為公共藝術專業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公共藝術重視人文主義建設,因此能夠緊密結合人們的心理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為社會和人們的追求提供相應的創新型方法和途徑。當前公共藝術學科建設以及對相關人才的培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但隨著我國公共藝術專業的不斷發展,不斷對以往的歷史經驗進行總結就能夠采取正確的方式將這些問題逐一解決,從而為我國的城市發展和社會生活產生更多正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