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登
1976年冬天,我在醫院手術室做護士,三天兩頭要值夜班。有一天半夜,我聽見敲門聲:“快起來!急診病人馬上要來了!要做手術!”我趕到手術室,引燃火爐加熱手術室——大冬天里,病人要光溜溜地躺在手術臺上。
大家很快趕到了,值班醫生吩咐準備剖腹探查、腸粘連松解術,同時告知我們病人的基本情況:男,53歲,幾年前在建筑工地得了急性闌尾炎,手術太晚導致闌尾穿孔、化膿性腹膜炎,術后就出現了嚴重的腸粘連、反復腸梗阻。這次,病人病情危急:腹脹、腸鳴音消失、意識模糊、高熱、寒戰、血壓下降、脈搏急促、少尿、休克……手術就是要打開腹腔,找到梗阻的部位,分開粘連的腸段,盡量把腸段排得順溜,解除死角,爭取馬上緩解腸梗阻。最后,值班醫生說:“救護車早就從仁壽縣出發了,總共100千米山路,估計隨時都會到達。我們盡量動作快些,病人到了就直接進手術室。”
大家開始準備手術器械、藥品、布類等,大概20分鐘,一切準備就緒。一時間,手術室里安靜極了,大家凝神等待,但愿病人能經得起山路的折騰,平安到達醫院。
突然,樓下傳來救護車的動靜,大家飛奔下去,只見一個老司機正打開救護車的后門,病人睡得迷迷糊糊的,身上的汗已打濕了舊棉襖。揭開棉被一看,我們大吃一驚:他的肚子非但不鼓脹,甚至有些下凹。檢查后發現,他整個肚子摸起來軟軟的,腸鳴音活躍而流暢,腸梗阻已緩解;血壓正常,脈搏平穩稍快,體溫也降下來了。
大家喜出望外,又面面相覷。隨車來的醫生急忙解釋:“不知怎么搞的,病人上路后就漸漸有尿了,而且越來越多;有一陣子不用聽診器,都聽得見嘰里咕嚕的腸鳴;后來,肚子也越來越軟、越來越松。看嘛,這下子全好了,免得挨一刀了。成都就是好地方,病人一來就好了。”
果然神奇,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們把病人抬到二樓的外科病房,決定先觀察幾天再說。
值班醫生定下神來, 給我們詳細分析了一番。從仁壽到成都這一段山路崎嶇不平,又要趕時間,估計病人在車里顛簸得不輕,經歷了上下、左右、前后三個方向的震動、搖晃,相當于對腰背及全身做了足夠的按摩。這些按摩很可能充分改善了腰背的血液循環和神經功能,改善了整個腹腔的生理狀況,甚至可能碰巧調整好了某些梗阻腸段的角度、位置,于是腸梗阻緩解了。
這種“顛簸療法”實質上是一種大尺度的、特殊的按摩。剖腹探查、腸粘連松解術都是萬不得已時才做的,因為術后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腸粘連、腸梗阻,導致惡性循環:越做越粘連、越粘連越做。另外,這個病人體質差、病情重,很難過得了手術、感染、休克等難關。最后,值班醫生感嘆:“運氣好啊,居然自行緩解了。”
大家頻頻點頭贊同,認為他的分析很有道理。我們親眼見證了神奇的“顛簸療法”,世上恐怕很少有病人享受過這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