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
(山東省泰安第十三中學,山東泰安 271000)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诔踔械乩淼慕虒W過程中,教師提高教學成績和學生學習水平的重要手段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屬于各大學習因素中的非智力因素,基本上完全取決于學生后天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因此,激發學習興趣這種教學方法應用的十分廣泛。特別是在高考文理學科分開之后,地理教師使用各種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即使初中的學生已經學習過幾年的地理知識,對于地理這門學科有了初步的認識,也掌握了部分地理基礎知識,但相當一部分學生依然對地理學習的重要性不夠了解,不明確為何要學習地理,以及傳統的應試思想對于學生的影響。因此,教師教授學生地理知識的第一步就是向學生普及地理學習的重要性,以此來激發學生對學習地理的初步興趣。
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地理資料上的地圖圖冊和地貌圖片,向學生介紹各個地方的人文景觀,以及各地的文化景觀和遺址,引導學生對各色的地理知識和現象產生興趣。以豐富多彩的圖像來為后續稍有難度的地理知識學習作鋪墊,這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的保持。
其次,教師要向學生進行地理常識的提問。當教師提出了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時,學生就會深刻地認識到學習地理的重要性。
例如,“為什么冬天和夏天晝夜長短不同?”“為什么同一地區的平原和高山的氣溫卻不同?”“為什么下雪時氣溫會比化雪時高?”這些問題都與學生的生活和所見所聞息息相關,教師提出這些問題可以充分地將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地理基礎知識相結合,帶動學生的思想運動和興趣發展。通過這些提問,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產生疑問,從而間接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后,生活環境即是地理環境,人類生活的環境即是地理學習的環境,教師要力求將這一思想融入到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自然現象都包含著深刻的地理知識,教師在課堂上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地理現象,結合日常生活來進行地理學習。例如,一些學生將學習地理知識作為建設自身家園環境的責任。這種意識是在學生不斷加深對地理學習的理解和地理能力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并根據多學科學習目的的教學逐漸形成。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強大的內部驅動力,這為學生形成了穩定而積極的學習態度。
學習行為是一項腦力勞動,學生的學習行為有賴于學生自身的毅力和耐力,這來源于學生對于地理學習的學習目的。學生學習的目的和動機的形成是基于學生對于學習的需求。但是,在過去,傳統的教學方式給予學生的學習動機是考試,這樣的學習目的和動機是單方面對于學生的要求,這樣的學習動機很有可能極大地挫傷學生的學習目的和興趣,讓學生對于地理的學習產生厭煩等情緒。目的性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產生學習的需求,例如學生對于氣候變化十分感興趣,教師要針對學生這樣的特點進行因人而異的教學,讓學生產生適合自身的學習需求,并結合對地理認識的不斷加深來改變學習需求,以達到激發自身學習興趣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時差”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是否有喜歡的國家或距離較遠的城市,并幫助和指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到學生喜歡的城市。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踴躍舉手到黑板上來計算自己喜歡的城市當下的時間,讓其他學生在座位上進行計算,教師在學生計算時觀察學生的計算情況,詢問學生是否有疑問并幫助學生解決。當大部分學生完成計算后,教師上講臺來講解學生的計算過程,向學生說明計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和出現的問題,并對學生的計算做出針對性的具體評估。
為響應新課標對教學的研究,教師應積極地關心和愛護學生,積極保持師生之間的平等關系,建立一個教師與學生平等溝通的體系。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同等對待他們,而不要將其歸類為“好學生”或“壞學生”。特別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應給每個學生與教師進行課堂互動的機會。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不公平等現象越來越少,大部分的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以人為本的教育模式上,幾乎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教師應把學生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尊重和愛護每個學生,使他們健康、全面地發展。教師必須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并仔細總結和反映每個學生之間的差異,例如個性、年齡、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教學過程中必須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而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是完成教學過程的前提,教師必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及舒適宜人的、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室氛圍。只有在這種環境下,師生互動將是十分有效的,師生互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教師在與學生交流時必須保持認真和友善的態度,在課堂上要更多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并積極與學生打交道,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和理解。與此同時,教師對于學習質量不同的學生進行平等的教學與溝通,尤其不能對于學習質量不同的學生厚此薄彼。地理教師的教學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因材施教,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班級學習的過程中去。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面對內容相對抽象,沒有插圖和配圖的知識內容,教師要力求將生動的語言、富有表現力的教學技巧與板書進行緊密結合,以吸引課堂上所有學生的注意力,通過針對性的教學來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并根據學生的記憶特點來幫助學生整合知識,進行知識聯想,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更好的培養。
課外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轉換為專業技能。地理這門學科的課外活動面向廣闊的世界,囊括了學生日常生活之內和生活環境之外的大部分知識。課堂學習的時間、深度和廣度有限,無法滿足學生對知識學習的需求。地理課外活動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一個新奇的地理世界,不再僅僅局限于課本的學習,而是能真切地感受到地理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以及地理最真實的魅力。
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學校附近的特殊地貌或者地理現象進行實地觀察。在觀察過程中,學生可以觀察到各種地理現象,收集和積累許多地理學習材料。當學生習得了一定難度的地理知識,學生可以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因此,學生在課外活動中能夠拓寬知識范圍,并能夠很大程度上拓展地理甚至其他學科的知識廣度,從而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擺脫單純的知識傳授者的身份,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和合作者。在幫助和指導學生進行課外活動時,教師應積極營造一種地理學習的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地進行地理學習。除此之外,教師要增加與學生的課下交流,這更有利于教師及時地指導和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地理學習,有助于建立一種穩定和友好的新型師生關系。
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體驗對地理知識的探索過程,并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這也是應用和糾正知識的過程。在學習地理有成就都可以極大地鼓勵和激勵學生進行下一步的學習,任何失敗都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震撼和啟發。在不斷面對矛盾和問題時,在解決矛盾和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地鍛煉、提高自己,享受學習的喜悅和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學習了“地圖”一章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學校進行測量并使用方向、比例尺和圖例等知識點來繪制學校示意圖和分布圖。這樣,不僅可以整合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且可以在實踐中得到應用。與此同時,繪制學校的示意圖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簡而言之,為了有效的執行地理教育任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要根據“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來進行針對性的地理教學。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能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熱愛。地理知識揭示了地球上的許多不解謎團,能夠使學生產生探索自然問題的靈感,并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的學習興趣。同時地理知識也是學生生活的指南,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生活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