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哲標 鄭偉鵬
摘要:該文分析了2020年廈門抗擊疫情期間,智慧城市在社會、經濟、市政、公共衛生等各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探索“互聯網+”政務發展的新模式,提出后疫情時代可能的對策。
關鍵詞:智慧城市;新冠疫情;智能化政務
多年來,廈門在建設智慧城市、發展“互聯網+政務服務”方面一直先行先試,走在全國前列,積累了深厚的底蘊。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出現給全國社會經濟生活帶來巨大沖擊。面對抗擊疫情、振興經濟的重大使命,智慧城市全面發力,在各個領域大放異彩,將疫情影響減少到最低,同時有力刺激了后疫情時代的經濟活動,取得顯著成效。
一、智慧城市在廈門抗擊新冠疫情中的作用
(一)疫情溯源,精準掌控
面對疫情,廈門市廣泛運用“大數據+網格化”手段,實現對重點人群全面而精準的處置,在極短時間內開發出疫情監測溯源大數據平臺,系統集成交通卡口、社區及酒店、藥店、學校、企業等信息,精準鎖定重點關注人群。在不到一周的時間里,廈門市開發了“新冠肺炎監測溯源系統”,把社區摸排、入廈系統、卡口采集、酒店上報、線索申報、疫情監測等進行了全面歸集,掌握在廈人員健康狀況和流動情況,實施分類處置,對疫情的控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自2月7日零時起,廈門正式實施入廈人員網上登記系統,到2月19日,“i廈門”在線登記人數已達117萬人,從中篩查出重點防控人員2719人(其中,重點疫情區771人,具有重點疫情區旅居史或相關接觸史130人,發熱人員48人)。
(二)科學調度,民生保障
廈門市于1月31日率先推出全國首個口罩預約系統,通過網上預約登記、后臺公證搖號、網下錯峰領取,依托102家商店持續投放政府補貼的平價商品,有效保障口罩預約購買的有序、公平、安全,為全國全省疫情防控大局作出重要貢獻。其后,針對復工復產復學后激增的口罩需求,緊急開發“團體單位線上口罩購買系統”和“學校口罩及消毒液等防疫物資預約購買系統”,發揮大數據科技戰疫“硬核”力量,助力廈門市在全國重點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能力評估中位列榜首。
(三)線上政務,方便群眾
疫情期間,福建省審改辦、省數字辦聯合印發通知,提出六條具體措施,推動疫情防控期政務服務“馬上就辦網上辦”鼓勵企業群眾利用福建95%以上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50%以上事項可“一趟不用跑”及閩政通APP等工作基礎,進行網上申請辦理。審批辦理人員上班時段,接到平臺辦理短信通知,應當天及時處理,及時向申請人反饋辦理情況。同時,凡可通過互聯互通受理的事項不再要求服務對象到現場提交;凡可通過電子證照共享獲取的材料,不得要求申請人重復提交;凡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一律取消;完善辦事表格在線自動填寫功能,減少企業群眾辦事中重復填寫基本信息。廈門市嚴格落實網上辦事要求,并結合我市實際,創新各項業務。如廈門海滄海事處探索“互聯網+安檢”新模式,秉承疫情防控和水上安全監管兩不誤的原則,積極探索“互聯網+安檢”新模式,運用信息化手段實施船舶安全監督。2月14日,在廈門海事局船舶監督處的指導下,海滄海事處首次通過網絡視頻通訊、船舶CCTV系統等技術,順利完成對一艘輪船的船舶安全檢查工作,實現遠程操作和安檢執法全流程覆蓋。同安區市場監管局結合疫情后工作實際,反復推敲摸索,找準群眾辦事中的“痛點”“難點”和“堵點”,推出疫情期間的“便民服務大禮包”——“互聯網政務服務”,增設了6條電話咨詢熱線,隨時為群眾答疑解惑;全力推行企業開辦全程網辦,開設2個電子郵箱對變更備案登記事項網絡預審核;引入EMS郵寄機制,更好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網上受理、網上審批、快遞送達,“零見面”辦成事。通過種種方式,實現了政務系統的高效率、零接觸、全覆蓋。
(四)生動文娛,砥礪心志
在抗擊新冠疫情的同時,利用多種線上平臺開展文化活動,為群眾提供精神食糧,共克時艱。如廈門市圖書館官方微信舉辦“抗疫”經典共讀有獎競答活動,2月7日推出經典讀物《瓦爾登湖》,倡導沉浸閱讀,當日閱讀量達2600余人次。此外,還推出了戰疫知識競答,向讀者宣傳正確的防疫知識,僅從7日上線到9日,活動訪問量就達到6444次,有2167位讀者完成答題?;顒舆€吸引了浙江、北京、上海等地的讀者參加。又如2月25日晚,廈門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聯合推出“擁抱春天——廈門戰‘疫文藝作品云展播”節目,在多平臺同步播出,展示富有閩南文化特色的歌曲、戲曲、詩朗誦、舞蹈等防疫抗疫主題優秀文藝新作,以藝術致敬防疫抗疫一線人員。節目引起了全國網友的關注,反響熱烈,相關平臺累計播放觀看超過380萬人次,跟帖、點贊數千條。
(五)心靈綠洲,關愛呵護
疫情給全世界帶來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等各方面重大沖擊,有許多報道證實,疫情給各國的心理健康保健系統帶來巨大壓力,因心理問題導致亞健康甚至輕生的群體日漸龐大。集美區素來重視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工作,經過多年探索形成帶有集美特色的“心靈綠洲”志愿服務品牌,早在疫情初期就組織了一批來自集美區高校、心理輔導站、專業醫學機構的心理專家和心理咨詢師參與線上咨詢工作。1月28日,“集美防疫抗疫在線心理”QQ群和“心理熱線0592-6102345”正式開通,由專業心理工作者輔導群眾正確看待疫情,疏導恐慌情緒,普及防控病毒知識。針對受疫情影響人群的不同情況,集美區心靈綠洲志愿服務隊還專門建立了確診和疑似病例、社區干部、企業員工、大學生、殘疾人、未成年人、鎮街等12個更有針對性的分群,精準服務居民。杏北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還自制一條名為《新型冠狀病毒“心理處方”來了》的音頻,在微信圈廣泛傳播,從認知、行為、情緒等方面教大家如何緩解焦慮,取得較大反響,引導居民正確對待疫情信息產生的心理壓力,轉移注意力,身心得以放松。
(六)打破壁壘,一碼通行
2月25日,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了《關于依法科學精準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出以健康碼作為出行、復工資格,鼓勵實行動態健康認證。而廈門在此之前的2月12日便已經啟用特殊時期的動態健康認證,以“綠碼行、橙碼管、紅碼禁”來判斷個人健康風險等級,作為廈門企業復工、個人出行的電子憑證。6月8日,進一步在全市統一使用“八閩健康碼”,按照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關于加強和規范疫情防控碼管理便利人員出行使用的通知》中“每個省僅保留一個統籌建設的‘健康碼”的要求,將“八閩健康碼”為我省唯一推廣使用的健康碼,持“八閩健康碼”綠碼人員在我市“一碼通行”,可正常進出本市域內醫院、酒店等公共場所。“健康碼”在實現廈門智慧抗疫、科學抗疫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提示風險的同時,為社會經濟活動掃清了不必要的障礙,有力保障了后疫情時代的經濟重建和正常社會秩序的恢復工作。
(七)網絡營銷,刺激消費
后疫情時代,為促進生產、消費恢復,廈門市各大商場積極挖掘線上購物渠道,同時也為商戶提供了線上流量,助其緩解經營壓力。如湖里萬達廣場市場部主動牽頭帶領商戶進行每日直播,并且給商戶做直播以及社區群營銷的培訓。萬達小程序上的安心優選爆品集中了近期優惠,每一期都會更新新的爆品好貨。灣悅城也組織商戶發力線上,開展品牌微信群秒殺促銷、微信抖音直播賣貨、線上粉絲圈運營等。世茂EMALL聯合品牌租戶開通線上云管家購物群渠道,由店長精心挑選產品在群里為顧客進行每日推介,方便顧客咨詢、購買,還開展線上抖音直播助力品牌推廣及產品銷售。海峽世茂大廈云上廈門觀光廳還精心策劃了云上看景直播系列活動。寶龍一城在春節后的第一周推出線上“云購物”理念,通過粉絲圈、小程序等平臺進行線上購物;公布數百家商戶二維碼,開放店長聯系通道,開通秒殺通道,每日4-5場限時秒殺,顧客可在群里直接下單,免費配送到家。這些現象說明,互聯網時代的復工復產已經突破了傳統范圍,線上消費成為后疫情時代的主流,為恢復經濟繁榮作出突出貢獻。
二、對今后智慧城市工作的啟示
(一)補強應急產業短板
圍繞我市應急產業發展需求,組織實施應急產業重大科技計劃項目,著力突破一批支撐應急產業發展的前沿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難題,盡快縮小與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差距。具體來看,防控疫情和衛生突發事件的裝備制造業和抗臺風及滅火等裝備制造業都是廈門產業經濟發展的短板,廈門應當進一步加快發展應急產業經濟,實施一批重大專項,高質量提升廈門島外醫療衛生設施和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項目建設專項,盡快推進一批應急醫療救助設施、隔離設施、公共衛生體系、農村公共服務補短板等領域重點項目,盡快建設一批抗臺風、滅火和抗震裝備等重點應急項目。該戰略若成功得以實施,不僅可以彌補廈門市在應急產業方面的短板,更可以產生集聚效應、規模效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預計在后疫情時代,全球應急安全產業需求將會大幅攀升,廈門打造“中國安全谷”不僅具有政治意義、安全意義,同時也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
(二)發揮網格大數據信息化效用
結合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5G、區塊鏈等信息技術,運用信息共享平臺,有效整合黨委、政府、社會、社區、企業、非政府組織等社會力量,匯總各類數據資源,打造社區管理服務、社區風險預警監測以及城市管理、基層治理、應急管理的智能化、精細化、數據化平臺,進而實現服務及風險預防預警問題解決定制化、個性化、精準化,以滿足城鄉居民需求。從當前基層社會治理實踐的迫切需求出發,網格化服務管理機制中技術管控類功能發揮的較好,治理服務類功能較為薄弱。因此,網格化服務管理在市域社會治理總體思路與具體治理實踐中應當升級為網絡化治理,而這一升級路徑在于保留功能并實現賦能網格化管理及其整合提升,從而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新時代網格化服務管理創新工作機制,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健全公共安全與社會風險防范體制機制。
(三)不斷提升數字化治理水平
數字化治理通常指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和應用,創新社會治理方法手段,優化社會治理模式,推進社會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高效化,助力社會治理現代化。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數字化治理手段被廣泛應用于數字政府、智慧城市、公共事務管理等社會治理領域中,加速社會治理的數字化轉型進程?!皵底终苯ㄔO加速落地。疫情期間,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在為政府搜集和發布疫情信息、調配緊缺物資以及高效精準配送等方面提供了創新手段。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成為政務服務的有力輔助,推動了社會治理能力和社會治理體系的現代化變革。戰疫經歷進一步強化了公共治理的“數字化思維”,充分探索了諸多有效的數字化治理的經驗和模式,將推動數字政府建設進一步提速。
(四)投身5G“新基建”建設
建議從5G網絡、數字基礎設施、智能社會基礎設施、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市場開拓、應用場景等7個方面出臺支持政策,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發展。一是加強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將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結合全市能源網、交通網、信息網建設,加緊編制“新基建”建設發展規劃、行動方案和年度推進計劃,并將規劃編制落實在具體項目上。二是放開數字新基建市場準入。擴大民營企業參與“新基建”投資建設渠道,通過設立“新基建”建設引導基金、擔?;鸬确绞轿袌鲑Y本參與到“新基建”項目建設中來,最大限度發揮投資帶動作用。三是鼓勵創新示范應用。拓展5G、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在政務服務、社會治理、市政建設、工業生產、醫療衛生、教育等方面的智能應用。
參考文獻
[1]付陽.后疫情時代智慧城市建設的反思與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20(08):48.
[2]王建中.后疫情時代:智慧城市的民生考量[J]互聯網經濟,2020(06):9.
[3]許秀靜.疫情拷問:智慧城市能否更“智慧”?[J]齊魯周刊,2020(06):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