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戊戌變法時期陜西涌現了一批主張改革維新的人士并形成群體。他們是近代陜西社會風氣開化的代表,在維新思想方面體現了比較集中、具有鮮明的階級特征、傳承和展現關學古風的特點,對近代陜西社會的開放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戊戌變法;陜西維新人士;思想特點;關學古風
作者簡介
曹潔(1988-)女,陜西洛川人,碩士研究生畢業,任職于武警工程大學,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各界的思想已經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但是始終沒有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由于陜西地處西北,思想轉變更是緩慢。隨著維新變法的推動,陜西維新人士的思想也開始漸生變化,這是近代以來陜西社會在思想界發生的第一次質變。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陜西維新人士的思想呈現著一些突出特點。
一、陜西維新人士的思想比較集中
陜西籍維新變法時期提出過系統思想主張的主要集中在進步思想學者、陜西籍在京官員、陜西籍革命派人士三類人士身上。
1、陜西進步思想學者——劉古愚
劉古愚明確提出“遷都備戰、建立水師、立憲政治、尚賢用人、關注時務”的主張。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他的思想頗具代表性。在政治方面主張遷都備戰,立憲政治,尚賢用人;在教育思想方面主張重視學習西方,提倡經世致用;在經濟思想方面提倡黃宗羲的“工商為本”,反對封建社會以來的“重農抑商”。從多個角度對時局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而其中最為核心的還是他的政治思想,代表著當時陜西進步學者在政治改革等方面的主流思想。
2、陜西籍在京官員——宋伯魯和李岳瑞
身為旅京官員,在皇帝身邊,他們的思想自然集中體現著對皇權的庇護,主要體現在對政府制度改革方面。比如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改良政體,改進人才選拔方式等等,其實質上還是以維護皇權為前提,同時維護了自身現有的地位。他們所學習的西方國家事實上不是歐洲國家,而是我們的鄰國——日本。日本通過1868年明治維新成功實現了從封建專制主義國家向資本主義國家的轉變,更是在這場改革中轉變為資本主義強國,這讓當時身處皇帝身邊的宋伯魯、李岳瑞等人深受觸動,他們急切的希望通過變法改良使國家走向富強。
3、陜西籍革命派人士——于右任
與學者、官僚體制內的人完全不同,陜西籍革命派人士于右任等已然看出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狀況,中國社會任人踐踏的現狀并不是改革變法所能改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對內有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對外有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矛盾,變法根本無力讓中國社會走向良性的發展道路。所以革命者毅然舉起了革命大旗,誓與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斗爭到底,只有徹底的革命才能實現國家獨立,人民平等,才能建立孫中山先生所提出的“三民主義”之中國。
在當時的陜西社會,參與維新變法的人士中這三類人是最具代表性的,他們的思想不僅具有時代特色,而且形成了一定體系,他們是這一時代陜西維新變法人士的精英階層,代表了當時陜西維新變法人士的思想。
二、陜西維新人士思想具有鮮明的階級特征
1、新紳士階層
維新變法之后中國的社會階層漸生變化,舊的紳士階層在社會變革的震蕩下開始產生分化,出現了新紳士階層。本身來源于舊紳士階層的新紳士,在傳統社會中屬于精英階層,相比較而言他們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其中大多數人的人生目標就是考取科舉,金榜題名。但清末新政開始后,廢除了科舉制,斷送了他們通過科舉走上官路的前程,也使他們失去了隨之而來的社會地位,因而他們中的很多人開始不知所措,找不到人生目標和方向,也開始意志消沉,不問世事,但也有人在這場動蕩中選擇重新審視社會,審視當時的國家現狀,他們開始想辦法改變時局,在實踐中想方設法改變現狀。
比如,劉古愚認為“以理性、考證、詞章、皆不克以救危亡,思以經世之學倡天下”,在這樣的理念下,他興辦了新式學堂——時務齋,該學堂的學生主要由原味經書院熱心于關注時務的學生夠成,在劉古愚“中國之時勢岌岌矣!孰為之?中國自為之也”的諄諄教誨之下,學生們熱心于關注、研究國內外大事,以經世致用去拯救民族國家,在這樣的治學風氣之下,讓這所“時務齋”成為了當時陜西培養政治人才的巍巍學堂。除了教育之外,劉古愚還積極籌辦近代工業,他主張“欲購機器織紡,為陜保此利源”,這是時代所驅,更是對馬關條約中,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的審慎思考。
2、新官僚階層
新官僚階層雖然與舊官僚階層相似,以維護清政府統治,進而維護自己的社會地位為目的,但是他們和舊官僚階層的最大區別就體現在他們并不認可祖宗之法不可變,并且希望通過改革吏治,嚴懲腐敗,變法維新,以鞏固清政府的統治,使國家重現生機。比如,在維新變法期間,陜籍官員李岳瑞、宋伯魯等人為光緒帝與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人士牽線搭橋,組織學會、創辦報紙,宣傳新思想,成為變法維新的重要助推器。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創立“關西學會”,李岳瑞、宋伯魯聯絡在京的陜西籍人士宣傳維新變法思想,討論時局,希望能夠使西北地區“尚通而去塞”,開化西北風氣。
但是維新變化的失敗讓新官僚階層深感失望,梁啟超就曾痛心感嘆維新變法中的種種弊病,“自厲行新政之日起,乃不啻為虎縛之翼矣。自頃以來,教育之費取之民也,警察之費取之民也,練兵之費取之民也,地方自治之費取之民也。民之所輸者十,而因之所得者二三......”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官僚階層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政府吏治腐敗,改革之路異常艱難,但是他們曾經為改革付出過的心血無法磨滅,他們與舊官僚在當時有著完全不同的考量。
2、新知識分子
新知識分子包含兩方面含義,一方面他們比新紳士階層更加年輕,所處時代比當時的傳統學者更晚;另一方面,他們比想要維護統治地位的新官僚階層改變國家現狀的信念更加堅定,不對改革報以太大希望。從有獨立的認知開始,他們所接受的教育基本是新式學堂教育模式,在新式學堂中學到了天文、算術,當時先進的科技、文化等等,關注的是國內外的時事政治。與此同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有過海外留學的經歷,對于新鮮事物有著開放和包容的心態。清末新政時期他們正值青壯年,當官僚階層的腐敗,機構的冗雜不堪,內部矛盾無法調和時,他們誓與清政府劃清界限,希望通過徹底的革命以挽救國家危亡。
于右任就是這一時期陜西新知識分子的代表。中國近代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是如此曲折,維新變法的陣痛一直延續到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前后,于右任在商州中學堂擔任總教習,傳播新知識,新思想;籌辦《神州日報》報道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積極宣傳革命思想,鼓勵更多的有志青年參與到這場改變國家前途命運的運動中。
三、陜西維新人士思想展現關學古風
北宋時期理學尤為突出,各派思想家吸收了佛家、道家的理論核心,又進行了創新性詮釋,形成了新的思想成果,張載就是其中之一。不論張載本人還是與其同一學派的其他學者,大都地處關中地區,從地域劃分上將這一學派的學術成果稱為關學。尤其是張載的那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責任擔當,影響著陜西維新人士的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體現關學“經世致用”的思想
晚清中國逐漸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步步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國家危機重重。關學創立者張載指出“語學而及政,論政而及禮樂兵刑之學”,鼓勵知識分子崇尚實學,關注國內外時政、學習醫學、禮儀、軍事等等。在“經世致用”的治學理念下提升自己,切勿紙上談兵。劉古愚曾經研究了西方的三權分立學說,對國家政治體制反思之后深入到文化方面,指出“儒學非孔學”,對其中迂腐無用、專制虛偽的部分進行了批判。 維新變法時期中國社會可能最大的敵人并非帝國主義,而是無法突破自己。劉古愚從西方政治學說的研究中反省自己,以改變社會現實為目標,展現著“經世致用”的關學古風。
2、體現關學古風“躬行禮教”的思想
“躬行禮教”是關學思想的重要特點之一,它不是簡單的提倡傳統道德禮儀,而是以嚴格的治學風氣為陜西社會培養人才。清代關學代表學者之一李颙曾經指出,“治學論著如果不關注道德修養和品格提升,其思想觀點就沒有必要流通”,“學風”關系到國家治亂安危,號召士人“深心世道、志切拯救”,“力扶義命,力振廉恥” 。只有警醒世人,刺痛人心的道德認識才能救治國家和社會,秉承著這樣的關學古風,陜西維新人士積極參與國家改制,并與政府當局合作創辦學堂。比如,陜西民主革命先驅于右任,維新變法的失敗讓他看清現實,有了“吾人當自造前程,依賴朝廷時難矣”的警醒,如需救治國家和社會,定當自造前程,以徹底的革命推翻黑暗的封建統治。再比如,由陜西維新人士與陜西當局合辦的陜西中學堂,它對學生的招錄秉持孔子“有教無類”的理念,對錄入后的學生嚴格管理,對學生嚴格要求,一旦學生違反校規或品行不端,隨時可能被開除。
陜西維新人士思想從不同的社會階層展現出了對時局的深入思考。雖然思想集中在學者、官員、民主革命先驅等群體身上,但是它體現著陜西地方特色,閃耀著“經世致用”的關學光芒,在這樣的思想引領下,陜西社會成為西北內陸最具開放和包容的地方。
參考文獻
[1]張豈之.中國思想史 (下冊)[M]西北大學出版社,1993
[2]任大援 ,武湛江合著.劉古愚評傳[M]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
[3](清)李颙.二曲集[M]中華書局,1996
[4]曾立人.戊戌變法時期陜西學者劉光蕡的維新主張[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03)
[5]孔祥吉.宋伯魯與戊戌變法[J]人文雜志,19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