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玥鑫
摘要:《中國富豪在英國》是2016年在英國播出的一部專題紀錄片,主要講述了那些選擇移民到英國的中國富豪們以及為這些富豪服務的人的故事。本文通過對紀錄片《中國富豪移民在英國》中被塑造為“他者”的中國形象的分析,揭示了本片被其紀錄片體裁掩蓋的意識形態與權力關系,并用“培養”理論分析本片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最后對中國如何在后殖民時代如何面對誤解,展現大國風范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中國富豪在英國;中國形象;他者;“培養”理論
一? 他者視角下的國家形象
國家形象是特定國家的歷史和現狀、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外部影響在國際社會和內部公眾心目中產生的印象、認知和評價。[1]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國家形象可以分為“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特定國家的國家形象在不同的文本中有著不同的解讀。國家形象“隨時出現在大量文獻的字里行間,在每個歷史時期均因循環往復的感受而變得充實和獨特。”[2]中國作為一個歷史上幾經沉浮的大國,在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國家眼中的他者形象幾經演變。
自《馬可·波羅游記》出版伊始,中國就一直是西方基于自身發展需要而建構出來的想象中的他者。中國在十三世紀晚期時“富有道德與智慧”的形象,到十八世紀后期卻隨著西方中心主義的觀念的興起而淪為落后、迷信甚至趨于妖魔化的異邦。新中國建國以后,中西方之間的交流的大門被迅速關上,再加上受意識形態的影響,在西方人的想象中,中國這個紅色的國度充滿了專制、奴役與饑餓。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綜合國力迅速提升,國際社會上的話語權也隨之增加,然而西方依舊持續建構著中國的負面形象。
回顧中國的“他者形象”的演變歷程,可以清晰地看出,“‘變化的是中國形象的特征,不變的是構筑中國形象的、存在于西方現代性內在邏輯中的、具有歷史連續性活力的話語構成原則。,不可避免地,中國形象作為西方現代文化的‘他者鏡像,可以是理想化的、表現欲望與向往、表現自我否定與自我超越的‘烏托邦,也可能是丑惡的、表現恐懼與排斥、滿足自我確認與自我鞏固的需求的意識形態。總之,表面上全球化的中國形象網絡,已被西方的‘中國形象程序所操縱。”[3]如今,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權力格局向中國傾斜,西方中心主義的思想基礎也被進一步削弱,然而其殘存的陰影依然籠罩著西方。而“在‘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中就隱含著一種東西方之間的權力話語,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無論身處何地,采取什么媒介形式,其身份決定了其作為講述者,首先是一位外國人的立場。 ”? [4]于是,《中國富豪移民在英國》中暗藏著的西方刻板成見不足為奇。
二? 《中國富豪移民在英國》建構的中國形象
《中國富豪移民在英國》是2016年在英國Channel4頻道播出的一部專題紀錄片,影片中介紹了名副其實的中國富豪余晚晚,同時將目光投向了一些來英國拍攝婚紗的年輕人,一位為中國超級富豪服務的私人買手陳雄和一位來自英國裁縫街歷史最為悠久的老店、想要進入中國市場的銷售經理安東尼。透過影片中的這些人物的故事以及本片解說詞對其命運的解讀可以對西方世界眼中對中國形象管中窺豹。
財富場上炙手可熱的新貴
本片一方面對中國取得的巨大財富驚嘆連連,另一方面,對中國發展速度的態度十分耐人尋味。本片中的解說詞反復提到,中國是一個“新崛起的超級大國”,片頭這樣定義中國:“崛起中的超級大國、過去三十年孕育了無數財富、全球擁有最多的億萬富豪的國家”這一連串令人瞠目結舌的稱號反映了制作人員的對中國的態度。
中國為英國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但影片中處處可見對財富之巨大與去的時間之短暫的強調,反映出了制作者的矛盾心態:誠然,這個新崛起的大國為英國帶來了許多的財富與機會,但近乎妖異的發展速度也頗令人忌憚。這樣的邏輯與西方世界中肆虐已久“中國威脅論”十分肖似。
英倫風情的發燒友
在本片中的中國人都十分熱愛英倫風情。中國木門巨賈之女余晚晚愿意離開家人孤身定居在倫敦,參加倫敦的季節項目并接受淑女禮儀訓練,并將是否能得到英國上流社會的舞會禮儀小姐的桂冠當做獲得父親認可的重要機會;每年有許多不遠萬里來到英國拍攝婚紗照片的已婚中國夫婦;慕名前來的中國游客為中國巨星周杰倫舉行婚禮的小鎮提供了可觀的收入......上述一切都表明:隨著手中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中國人樂于為熱愛的英倫風情慷慨解囊。
階級的追求者
本片的主題是展示那些來英國消費的中國人,這就不可避免地追問一個問題:為什么他們選擇英國?本片給出的答案是:英國擁有中國所沒有的階級和自由。
余晚晚選擇積極學習參與英國上流社會的舞會和淑女訓練和活動,在本片制作人員看來是因為她需要通過學習這樣的階級禮儀來彰顯自己的階級身份——解說詞這樣說到,“看起來你不用出生在這個體系之內就能成為其中一員。”
對于這樣的“階級”和階級背后的深層原因,紀錄片還進行了惡意地解讀。 紀錄片的工作人員在采訪專為和中國富豪們服務的私人買手陳雄時有了如下對話:“我以為中國是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和消費奢侈品不矛盾啊。”“共產主義不應該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嗎”“社會永遠不會是平等的。”將每個社會都面臨的平等問題與中國政治聯系起來,這樣的發問本身就是提問者背后的意識形態在作怪。
總之,在紀錄片《中國富豪移民在英國》中,中國既是財富場上炙手可熱的新貴,也是英倫風情的發燒友,還是財富和階級的追求者。正常的投資和旅行(兩國之間文化上的差異)被人為地建構成陌生的異域奇觀,而對文化差異現象的追問更多地停留在對自身偏見的迎合與取悅。當然,紀錄片本身聚焦“中國富豪“,其視角也決定了本片對中國形象的描摹注定是不全面乃至狹隘的。
三? 紀錄片與“培養”理論
1926年,格里爾遜在《紐約太陽報》評論電影《摩阿納》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紀錄片(Documentary)這個詞并對其提出了兩個要求“創造性地運用事實”和“銀幕是一個講壇”,而這個講壇的作用是做一個“改造社會的錘子”。[i]從藝術的角度看,紀錄片是一種敘事藝術,一種動用多種影視手段達到真實的敘事藝術。電視紀錄片是一種藝術地展現真實場景紀實性的節目形態,它通過調動電視手段,多角度地縱深挖掘生活素材,通過紀實的“真”來表現生活中的美和丑,藉以給觀眾提供一個評價生活的基點,一種真實的人生體驗,一種強烈的情感共鳴。
可見,紀錄片因其真實性,在被提出伊始便被寄予了改造社會的厚望。根據大眾傳播的“培養理論”,傳播內容具有與特定大家價值和意識形態傾向,這些傾向通常不是以說教而是以“報道事實”、“提供娛樂”的形式傳達給受眾的,它們形成人們的現實觀、社會觀于潛移默化之中。而這種“培養效果”,主要表現在形成當代社會觀和現實觀的“主流”上,而電視媒介在“主流形成”(mainstreaming)過程中尤其發揮著強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會屬性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培養”人們關于社會的共同印象。[5]就此而言,《中國富豪移民在倫敦》所塑造出的中國形象是狹隘的,作為一部紀錄片,其紀實的風格掩蓋了創作者囿于意識形態的事實。《中國富豪移民在倫敦》中塑造的中國形象是不全面乃至狹隘的,根據“培養理論”,本片對于加深本已存在的對中國的刻板印象,為兩國之間的交往制造障礙。
四? 中國面對誤解如何自處
《中國富豪移民在英國》以他者的視角,將中國塑造成來自異域的陌生奇觀,這也反映出在后殖民語境中中國面臨的自我塑造的挑戰。“雖然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及不同文本塑造的中國形象大相徑庭,但這些形象一直相互參照、彼此引證,已形成具有內在一致性與延續性的文化定勢,其真實性固然不能簡單否定,但個中有意或無意的變形、扭曲更不能忽視。”國家形象在歷史的長河中本就一變再變,對于誤讀,中國應避免“西方主義”(Occidentalism)的傾向。面對誤解,中國應當展現應有的大國風范,著力于客觀真實國家形象的自我建構,對外傳播時時注意遵循傳播技巧,遵循全球倫理,建構更貼合自身的國家形象。采取仇視、敵視的態度,將誤解的產出者再次異化為他者。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
[2]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
[3][英]格里爾遜.紀錄片的首要原則[A].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上冊)[C].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第256-273頁.
[4]王慶福,張紅玲.紀錄片國際傳播中“他者敘事”的跨學科思考[J]現代傳播 2019 (09 )( 總第 278 期)
[5][美]哈羅德·伊薩克斯.于殿利等譯,美國的中國形象[M]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6、78頁
[6]周寧.跨文化形象學[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6)
[i][英]格里爾遜.紀錄片的首要原則[A].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上冊)[C].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第256-2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