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瑜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進一步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夯實黨的基層的戰斗力基礎。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如何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農村基層黨組織身居農業農村工作的最前沿,是密切聯系群眾、團結帶領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基層組織。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發揮了人才最大支撐作用。樹立人才興農的理念,培養新型農民,沒有新型農民沒有新農村。堅持改善結構與提高素質并重,抓住充實、培養、用好人才三個環節,抓好農村基層干部、實用技術人才、農民工三支隊伍,堅持正確導向、強化治本措施、完善激勵保障,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建設一支高素質農村人才隊伍,為構建和諧農村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轉變基層組織職能,發揮了綜合服務作用。在和諧社會,服務是構建基層組織與各族群眾聯系的紐帶。領導就是服務,寓管理于服務中,在服務中體現管理,把服務貫穿構建和諧農村的全過程。創新管理理念和方式,拓寬服務領域;構建鄉鎮行政功能與村民自治功能互補的服務體系;明確職責定位,服務群眾需要;建立政府負責、社會中介組織協同、村民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
建強基層組織建設,推動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圍繞“五個基本”建設,嚴格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從硬件建設、軟件管理和制度執行等方面實現上一個臺階。建強基本隊伍,持續實施基層骨干培養工程、“領頭雁”培育工程和“歸雁計劃”,加強對大學生村干部隊伍建設,全力推進返鄉大學生回引、后備力量培養、頭雁隊伍培育,健全從優秀返鄉大學中儲備后備力量,從優秀后備力量中選育村干部梯次培養機制,切實解決當前農村干部隊伍后繼乏人難題。大力實施能力素質提升工程,強化基層干部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通過集中培訓、駐點培訓、視頻培訓、外出考察等方式實現干部常態化培訓全覆蓋。
二、基層黨組織建設存在的挑戰
部分村級集體經濟薄弱。一些村只靠財政每年下撥的工作經費來維持基本工作運轉,更談不上有財力用于農村的基礎設施維護、改造和建設,農業的基礎設施得不到及時的整治,農業生產的條件得不到應有的改善,村級組織的這種經濟狀況,不僅使農村干部工作舉步維艱,也使農民群眾對村兩委的滿意程度大大降低,信任程度也日趨下降。
黨員隊伍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明顯。目前,農村中已致富黨員和有職務的黨員作用發揮較好。相反,老年黨員、貧困黨員、外出打工黨員和沒有職務的黨員的作用難以體現出來。還有一部分黨員,受市場經濟大潮影響,在發展農業生產中,怕冒風險,擔責任,只顧自身利益,不愿當“帶路羊”和“領頭雁”。有的農民黨員在思想上甚至比普通群眾還保守,還落后,根本發揮不了先鋒模范作用。
村干部作風還不夠扎實。當前,部分村干部組織群眾、引導群眾的能力素質明顯滯后于農村發展需要。缺乏超前思維意識。在政策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和孤主性,對工作缺乏前瞻性和整體性,就事論事多,處于被動狀態。缺乏做群眾工作本領。一些年輕干部缺乏做群眾思想工作的能力,平時感情投入少,與群眾接觸少,不熟悉,對熱點、難點問題不能吃透政策,不能說服群眾;解決群眾困難作風虛浮,害怕吃苦受累,采取視而不見或一拖再拖的辦法。缺乏研究解決農村突出問題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習不夠,政策掌握不透。
三、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對策建議
強化農村干部隊伍建設,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一是強化鄉村干部教育培訓。首先,引導農村黨員帶頭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帶頭勤勞致富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帶頭促進農村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在農村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其次,要解決黨員老化問題。按照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慎重發展的方針,積極做好農村黨員發展工作,特別是在優秀的、有政治和經濟頭腦的青年農民中發展黨員。對那些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文化知識水平較高、致富能力強、有奉獻精神的農村黨員,要作為重點加以培養,并使之與培養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后備人才的工作結合起來。要把村里致富能手培育成為合格黨員,把黨員培育成致富能手,把黨員中的致富能手培育成村干部。再次,探索創建新組織形式,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可以打破過去傳統以社劃分黨組織形式,由過去居住區域劃分黨小組變按產業類型設置黨小組,對黨員群體重新歸類,按產業分類。推行村干部報酬績效考核制度,按季度對村干部進行考核,兌現績效報酬,解決了以往“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問題,激發了村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
強化日常管理,努力提升農村黨員隊伍整體素質。建立健全農村小微權力監督制度,制定權力責任清單,探索形成農民群眾、村務監督委員會和上級部門等多方監督體系,規范鄉村小微權力運行。建立農村黨務、政務、村務、財務“陽光公開”監管平臺,強化農村財務會計核算監督和審計監督,推進村民民主理財、民主監督。采取收看遠程視頻轉播、舉辦培訓班、上黨課等形式組織農村黨員集中學習,規范“黨員活動日”,確保黨組織生活正常開展。完善基層治理方式。理順縣鄉政府與村級組織關系,支持村級組織依法履行職責。強化村級組織服務功能,規范村級組織代辦或承接的政府工作事項,探索建立村級工作事項清單制度,解決村級組織承擔的行政事務多、各種檢查評比事項多問題,切實減輕村級組織負擔,促進鄉村管理規范化。推動資源、管理、服務下沉,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投入機制,健全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自主性。推進“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層延伸,提高群眾辦事便捷程度。
增強村級黨組織凝聚力、向心力,為新農村建設夯實群眾基礎。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體制。按照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的要求,探索加強鄉村治理制度建設,實現多方參與的有效途徑。落實縣鄉黨委領導責任,明確黨委和政府部門職責,健全農民群眾和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治理的工作機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新時期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增強農村黨的執政能力的有效途徑,是促進農村改革、發展、穩定,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決定性因素,使農村基層黨組織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為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科學合理分村,搞好陣地建設,強化基層黨組織組織、宣傳、服務、凝聚群眾的功能。對地處偏遠、離行政村較遠的村民小組要新建面積不少于200平方米的辦公活動場所。充分發揮鄉村陣地作用,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體育活動。延伸宣傳觸角,將“大喇叭”覆蓋至村民小組,有條件的鄉(鎮、場、街道)、村(社區)繼續深化“戶戶都有小廣播”工作。加強農村宣傳員隊伍建設,落實每村一名專兼職宣傳員,保證每村每年1萬元的文化體育活動經費。按照“村村有文藝人、月月有活動”要求,在各村組建文藝隊、舞蹈隊、體育隊等,開展經常性的文化體育活動,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將各族群眾凝聚到黨組織周圍。
在建強基層組織建設上還要進一步加快農村組織創新,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村民間組織發展,形成農村各類組織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