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如雪
摘 要:在以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為特征的全媒體發展給傳媒領域帶來深刻變革的同時,也給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帶來了現實困境和發展機遇。本文分析了全媒體時代大學的特點以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的挑戰,并且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如何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轉變教學理念,堅持教學方法的創新和適應性變革,做社會正能量的宣揚者,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引導者,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全媒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創新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根據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0億,較2020年3月增長3625萬,互聯網普及率達67.0%,其中,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2%,由此帶來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日益融合互通,信息傳播手段層出不窮,傳播方式不斷豐富,中國進入了全媒體時代。全媒體時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和快速,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也帶來了更為深刻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重要講話中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在全媒體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法來適應全媒體時代的大學生,完成立德樹人的任務。
一、 全面認識全媒體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
全媒體時代。全媒體的概念在學界并沒有被正式的提出,目前有各種不同的表述,比如 “全媒體”指媒介信息傳播采用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網頁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段(多媒體),利用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報紙、雜志、網站等不同媒介形態(業務融合),通過融合的廣電網絡、電信網絡以及互聯網絡進行傳播(三網融合),最終實現用戶以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實現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終端獲得任何想要的信息(5W)。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中指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由于信息的無處不在,知識生產、傳播和存儲的方式發生了深遠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全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的特點。一方面,“00后”已經開始走進大學生,作為網絡的原住民,他們適應了網絡模式下的學習和生活,他們的情感、心理、愛好等深受網絡的影響。全媒體時代,媒體的交叉融合發展使信息的生產和傳播變得更加豐富多樣,隨著信息傳遞時空限制的消弭,海量信息的涌現,學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能更加迅速便捷地獲取信息。
另一方面,豐富的網絡世界,帶給大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復雜的花花世界; 網絡知識的來源并不都是權威的,所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甚至乾坤顛倒,學生需要對其正確性進行判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代大學生,出生在中國社會劇烈變遷、經濟高速發展的特殊時代,他們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由于缺乏一定的社會閱歷和經驗,自制能力不強,雖然他們掌握了最先進的信息傳播途徑和手段,但是缺乏對信息的真偽的辨別能力,不良思潮便會借機腐蝕沖擊大學生的主導意識形態。
二、全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的挑戰
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信息和知識優勢消失。
在過去,信息技術普及之前,學生獲取知識主要依靠教師,通過課堂進行學習。在全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是新媒體的主要使用群體,這對知識傳授中的師生關系產生很大影響。一方面,學生可以在網絡上找到自己學科的任何知識,可以脫離教師進行獨立自由的學習。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獲取新知識的速度、深度和廣度可能遠遠超前于教師,相比較傳統時代,教師對信息和知識占有優勢開始消失,教師的權威性也在逐步減弱。
全媒體時代不良信息的傳播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帶來障礙。全媒體時代,大學生通過智能手機隨時隨地獲取大量的信息,各種媒體上一直出現在傳統媒體時代不可能出現的負面輿論和不良思潮,對大學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帶來巨大的影響,有些大學生缺乏理想信念,有些大學生把虛擬世界當成現實世界,而技術手段并不能根除這些負能量的傳播,這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和正能量的傳播帶來很大障礙。
在全媒體時代下,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缺乏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學生受到新媒體的影響,許多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中會對新媒體出現過渡依賴的情況,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逐漸降低,在新媒體的運用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無法實現學生自我思考能力的有效提高,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的難度。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各種新媒體技術運用能力有限。很多學校進行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將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等教學模式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各大高校開展了網絡教學,對于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說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授課、討論、批改作業、考試、反饋信息都是新技能,將新技術熟練地運用于教學對于教師來說有一定難度。
三、全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的路徑
全媒體時代對大學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帶來嚴峻的挑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教學方法的創新和適應性變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把握大勢,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不斷增強其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大學生思政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與時俱進,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我們的教育對象大學生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的教育理念要跟上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轉變。一方面我們要重新認識學生,學生的信息接收渠道變了,閱讀習慣也變了,往線上走,往手機端走,這就是“勢”,是發展的趨勢,只有深入剖析教育對象的特征,只有真正了解現在的大學生,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關注他們關心的熱點問題,才能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探索方式方法、話語表達等,進而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講透講活;另一方面要審視自己,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武裝自己,成為符合全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求的高校教師。
不斷學習,善于運用豐富的傳播媒介。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要是課堂講授形式,運用傳統媒介比如教材,書本,參考書,PPT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樹立全媒體思維,積極主動參與到這一過程中,不僅要學會在海量的信息中尋找有益于教學的內容,而且要求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僅限于面對面的課堂教學,更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善于運用多種新媒體手段,讓全媒體技術服務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將傳統教學方法與信息技術巧妙結合,比如利用慕課、易班、學習通、微博、微信等,與學生保持隨時的互動,解疑釋惑,推動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長期效應。
加強創新,采取多元互動的教學模式。全媒體時代學生獲取的知識更加便捷,但是知識多是呈現碎片化的特點,缺乏系統性,在這種情況下讓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尤為重要。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更多地激勵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通過多元互動的教學模式,比如翻轉課堂讓學生作為主體參與課堂,學習是基于教師指導下的發現,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念,掌握有用的實踐技能,提高學生的素養,讓學生有獲得感,培養合格的時代新人。
綜上所述,全媒體時代的來臨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教師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不斷探索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和理念,加強對學生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的引導,傳播正能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N].人民日報,2019-01-26(1).
[2]習近平.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 求是,2020(17)
[3]曹猛 曹家瑞 劉新愛.全媒體時代背景下中醫院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前瞻性思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0(08):166-168.
[4]高云微.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究[J].新媒體與社會,2019 (10):122-135.
[5] 徐玲 ." 互聯網 +" 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方略 [J]. 河南教育 ( 高教 ),2017(12):100-101.
[6]何曉磊.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分析[J].出版廣角,2015(16):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