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教學效果與語言輸入的有效性密不可分。本文基于語言輸入理論,探討了影響語言輸入有效性的四個因素:語言輸入的足夠量和可理解性、語言輸入的新異性、學習者的興趣及需求和學習者的語言焦慮,并提出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實現語言輸入有效性的策略:語言輸入的量與質并重、粗調輸入與精調輸入并行、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并舉,以提高學習者語言綜合應用能力,達成大學英語教學目標。
關鍵詞:信息化;語言輸入;有效性;大學英語
王海艷(1971-)女,遼寧北鎮人,遼寧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大學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遼寧省教學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信息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語言輸入有效性研究與實踐》(編號:JG18DB264)研究成果。
大學英語教學一直為人詬病,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學習者經過漫長的語言學習,語言輸出能力,即說、寫、譯能力,并沒有顯著提高,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不能適應學習者個性化發展及職業發展需求。事實上,語言輸出能力的提高取決于語言輸入的量與質,輸入是因,輸出是果。本文擬以二語習得理論為研究基礎,探討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現有效的語言輸入,進而達成大學英語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
一、語言輸入理論簡述
二語習得研究由來已久,理論成果豐碩。涉及語言輸入與二語習得關系的研究者不乏其人,如Wagner-Gough和Hatch、Long、Krashen、Chomsky等理論語言學家和應用語言學家。他們普遍認為語言輸入是影響二語習得效果至關重要的因素。此時輸入的語言應有如下特點:足夠量與可理解性。“獲得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是所有成功的外語學習者的特征。量愈大,學習效果愈好;反之,缺乏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則會導致學習效果不佳,甚至談不上外語學習”。(Long, 1983. 轉引自徐海銘, 1998: 7)他提出調整語碼,增加語言輸入的可理解性,提高語言吸收的效率。
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提出了輸入假說,認為語言習得是信息互換的過程,足夠量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是學習者獲得信息的基礎,于語言習得不可或缺。也就是說,語言輸入時要充分考慮學習者的認知水平,提供與之相匹配的足量的語言輸入,以此促進語言習得效果的提升。
可以看出,語言習得的過程包括可理解的語言輸入、語言吸收和語言輸出,語言輸入是第一位的,輸入的有效性決定了吸收和輸出的質和量。無可理解的語言輸入,語言輸出將是無源之水。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語言輸入現狀
語言學家Krashen的輸入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影響很大,大學英語教學也概莫能外。但囿于偏于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大學英語教學中不恰當、不足量的語言輸入導致輸出的結果不盡如人意,制約了學習者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
盡管信息化技術已應用到大學英語教學中,但仍然無法彌補教學模式傳統、課時少、班型大、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帶來的弊端。受傳統語言學家思想影響至深者雖以語言輸入為重,但在授課過程中,語言輸入仍以讀和聽為主:讀課文,聽老師使用多媒體課件講解語法和詞匯,鮮少考慮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可理解性輸入的量也就無法保證了。
有的教師受交際教學法的影響,重輸出,輕輸入。課堂教學多以小組討論、辯論等形式展開,語言輸入不足量,影響了學生語言材料的積累,不利于語言輸出。由此可見,語言輸入的有效性直接影響大學英語教學的效果。
三、語言輸入有效性的影響因素
語言習得受多種因素制約,但語言輸入仍是語言習得的基礎。語言習得水平的高低與語言輸入的有效性密切相關。為確保語言習得效果,語言輸入時應考慮以下影響因素。
語言輸入的足夠量與可理解性。Krashen認為,“可理解性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其輸入假說可用公式‘i+1表示,‘i是學習者當前的語言知識狀態,‘1是當前語言知識狀態與下一階段語言知識狀態的差異,靠語言環境所提供的相關信息以及學習者以往的經驗來獲得,‘i+1是語言發展的下一階段”。(李傳益, 2014: 45)這就要求,教師作為可理解輸入的主導者,在語言輸入前,要充分了解學習者的具體語言水平,輸入的語言材料要稍高于學習者現有的語言能力,才能引起學習者的興趣,對其語言發展產生積極意義。
對于輸入的量,Long認為愈多愈好,Krashen也認為要有足夠的量。但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量的多少應取決于學習者的理解程度,過多或過少都不利于學習者吸收和輸出語言。
語言輸入的新異性。Krashen認為語言習得是信息互換的過程。因此,“從信息論角度看,信宿(外語學習者)對信源(語言輸入)信息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信息自身的新異性”。(徐海銘, 1998:11)這就是說,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時常引入新知識、新詞語,來提高學習者對語言輸入內在化的要求,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及積極性。
學習者的興趣及需求。雖然說足夠量的可理解性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基礎,但語言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忽視,而最能催發這種能動性的就是學習者的興趣及需求。學習者的興趣及個性化發展和職業發展需求,化成學習者語言習得的內驅力。同時,感興趣的語言輸入更能引起學習者的注意,學習者就會有意去篩選語言輸入。注意程度越高,主觀能動性越強,進而對語言進行積極吸收及輸出,促進語言習得。
學習者的語言焦慮。研究發現,在語言輸入過程中,語言焦慮程度的高低不同,對語言輸入有效性的影響不同。Krashen認為,語言習得水平的高低主要取決于人大腦中的情感過濾器濾過內容的多寡。而焦慮則是眾多情感因素中的一個。學習者因為語言儲備不同,接受能力各異,語言焦慮在語言輸入過程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受其影響,部分學習者課堂上主動性全無,自信心缺乏,學習效率低。
但低密度的語言焦慮對語言輸入具有積極意義。它能激發起學習者克服困難的激情及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語言輸入過程中集中注意力,調整心態,克服焦慮心理。因此,情感過濾器濾過的內容就會減少,語言輸入變得更為有效。若焦慮密度過高,則會抑制學習者大腦的習得機制,妨礙語言輸入的有效性。
四、信息化背景下語言輸入有效性策略研究
大學英語教學效果與語言輸入有效性密切相關,信息技術發展為應用如下策略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提供了便利。
語言輸入量與質并重。依托信息技術整合教學資源,保證語言輸入的量與質。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為充分了解學習者的具體語言水平,學生入學后按高考成績和入學考試成績將學生分為ABC三層次實施教學。組織教師按照各層級學生的語言水平,嚴格篩選教學資源。每個層級的教學資源包括較難、適中、較易三個層次,既有與學習者目前水平相當的教學資源,也有稍高于學習者水平的教學資源,符合語言輸入可理解性的要求。同時,資源呈多模態化,視頻、音頻、文檔、圖片等相關教學資料有利于學生理解輸入的語言,并將其很好地吸收。
粗調輸入與精調輸入并行。Krashen強調語言習得時必須有足夠量的可理解性輸入。他的這一理念體現在他的教學思想中:學習者應廣泛接觸目標語,大量的可理解輸入可使學習者習得語言。這種輸入方法就是粗調輸入。粗調輸入的材料是未經調整的語言輸入,略高于學習者的實際語言水平。但大學英語課時少,學生學業負擔重,課上及課外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粗調輸入。因此,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必須調整輸入,以解決實際問題,即適當采用精調輸入進行語言教學。精調輸入使用的是調整后的輸入材料,符合學習者現有的語言能力,能讓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學習,習得新知識,掌握新技能。
大學英語教學必須遵循精調輸入和粗調輸入相結合的原則。教師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根據學生的實際語言能力和時代特點,選擇一些具有權威性和趣味性的原版語言材料供學習者課外學習,即要保證內容的廣泛性和語言的時代性,也要保證含有異域文化元素等,使學習者能夠浸潤到相關語言輸入中,降低語言輸入過程中的信息新異和文化沖突帶來的語言焦慮,更好地提高語言綜合應用能力。
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并舉。“現代外語教學理論認為,語言學習過程是輸入(閱讀、試聽)—吸收(加工、記憶)—輸出(說、寫、譯)的過程”。(尤其達, 2001: 40)由此可以看出,語言輸入是基礎,但語言習得的終極目標是語言輸出,連接兩者的就是語言的內化:由學習者不斷操練輸入語言及其相關知識,將其消化、吸收,成為自己知識結構的一部分,最終將其輸出,實現語言習得的目標。
不能一味地重輸入、輕輸出,因為語言輸入盡管十分必要,但不是語言習得的唯一條件。文秋芳教授就此提出了輸出驅動假設:對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驅動力最大的是輸出。事實上,語言輸入與輸出在語言習得過程中都功不可沒,輕了哪一個環節,都不能很好的達成語言習得的目標。
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語言輸入,為學習者提供量足、質優、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同時應加大語言輸出的力度,在語言內化的過程中不斷相互促進,最終能用語言流利表達思想。
語言輸入理論為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也明晰了語言輸入在語言習得中的重要地位。大學英語的教學效果與語言輸入的有效性息息相關,這就要求教師在語言輸入時,充分考慮語言輸入的量和可理解性、語言輸入的新異性、學習者的興趣及需求、學習者的語言焦慮等影響語言輸入有效性的因素。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語言輸入的量與質并重、粗調輸入與精調輸入并行、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并舉的策略,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實現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徐海銘.語言輸入理論與外語教學[J]. 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8 (04): 7-13.
[2]李傳益.復述式語言輸入對英語聽說能力有效性實證研究[J]. 當代外語研究, 2014 (07): 44-49.
[3]曹佳.輸入假說:問題與思考[J]. 江蘇科技大學學報, 2016 (02): 72-76.
[4]喬琛.語言焦慮對語言輸入的影響及對策[J]. 山西大同大學學報, 2014 (01): 90-92.
[5]尤其達.輸入與輸出并舉,提高英語應用能力[J]. 外語界, 2001 (06): 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