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思政課教學應用中存在時代感強、信息豐富、便于自主學習等優勢,同時也存在成本較高、不利于師生直面交流、可能流于形式等弊端,教師要善于揚長避短。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思政課;自主學習;多媒體
作者簡介:侯玉娟(1979-)女,河北唐山人,碩士,副教授,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公共課部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研究(課題編號:2018GB140);
校級教研項目: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的機制探索(項目編號:2018B02)。
2020年第17期《求是》雜志刊發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文章指出:“很多學校……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建設智慧課堂等,取得了積極成效。這些都值得肯定和鼓勵。”①后疫情時代,新媒體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勢在必行,信息技術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值得研究。
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思政課教學應用中有利有弊,教師要善于揚長避短。
一、信息技術運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優勢
時代感強,增強理論教學的可信度。傳統教學主要靠教師的一張嘴單向灌輸。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反感純粹的理論灌輸。因此,它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學效果。理論聯系實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學方法,深刻的理論來源于豐富的實際,又反過來指導活生生的實際。思想政治教育課的理論魅力來源于它強大的生命力,必須突出其時代性和針對性。教學若脫離時代、脫離學生實際生活際,就會缺少生機。多媒體能方便插入文字、畫面、影像,學生在課堂上就可耳聞目睹當代社會的活生生的生活實際。借助多媒體課件的豐富性、時效性,能很好幫助學生掌握對中國國情的分析,把握中國社會變化的脈搏,了解國外最新情況和發展趨勢,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可信度,彰顯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實用價值。
信息豐富,延伸擴展了教學時空。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老師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主,手段單一、枯燥,教學時空相對狹窄,一些老師采用以講授為主的“黑板+粉筆+嘴巴”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不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熱情,提高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引用多媒體這種集文字、圖片、聲音、動畫于一體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圖、文、聲、像并茂地從多層次、多角度呈現教學內容,創造開放立體性的教學空間,便于學生掌握、理解;同時也為教學增添了活力,從而極大地吸引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此外,它還可以最大程度地豐富教學的信息量,從而克服以往教學內容、資料信息老化的現象,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各種能力。信息技術在現代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作用,實現教與學的良好互動。打破灌輸式教學方法,堅持以人為本,樹立服務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的意識,利用課堂討論、演講、辯論、提問等多種方式,實施開放互動式教學方法,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增強教學的生動性、針對性和感染力,提高了教學實效。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組織討論、闡述理論,并安排思考題,提供學習課件,讓學生課后進行相關閱讀和學習,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多種媒體優化組合,提高了教學系統的整體功能。不同的教學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各有長短,各有其相對的適應性與局限性。如幻燈片善于表現事物靜止放大的圖像,但展示一個動態復雜的生物學過程卻很難實現。錄像則能形象、動態、系統地描述事物的運行過程、空間位移、相互關系及形狀變換等,能將復雜的生物學過程表達的淋漓盡致,但錄像具有圖像小,清晰度差,一過即逝的缺點,對于表現靜止放大圖像難以企及幻燈。如果按媒體組合應用原則,則兩全其美。多種教學媒體的優化組合,動靜相兼,視聽組合,可以揚長避短,互為補充,更好發揮視聽媒體形象的表現力,良好的重現力,拓寬教學信息傳輸信道,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系統的整體效果。
二、信息技術運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弊端
過多采用多媒體手段可能阻礙師生之間的正常交流。與其他課程教學相比,思政課教學更需要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在傳統面對面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的口頭表達能力、語言、手勢、身體語言甚至表情的交互傳遞等特點都能充分發揮作用。如果僅訴諸于信息技術,許多知識點的傳輸只通過多媒體來實現,教與學就不能實現有效的互動。教學信息量的傳遞就會受阻,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并且,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學生的注意力則大多集中于計算機的終端或是投影屏幕,較少關注教師的形體語言。而教師為了展示多媒體的內容,也較易忽視以往優秀教師所經常運用的生動的語言和形體語言,從而削弱了教師在課堂的主導地位。因此,教師的模范行為很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教師的人格力量也很難感染學生。同時多媒體課件承載著過量的信息,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時間也相應縮短,容易從“人灌”變成現代化的“機灌”。最終導致師生間交流與互動的弱化,從而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教師的教學獲得感。如此,思政課教學就難以達到育人的目的。思政課教學肩負著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陶冶情操,培養學生承受困難和挫折的堅強的意志品質的重任,過多地采用信息技術有可能淡化甚至削弱思政課的這些教育功能。
過度使用信息技術有可能降低思政課的個性化特征。思政課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在興趣,愛好,經歷,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可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課堂教學中,一個有經驗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反映的問題隨時調整教學進度,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而當前信息技術雖然已經有一定的發展,但發展仍然不夠完善.主要表現為教學課件水平的高度程式化、系統的封閉性和難以更改性。信息技術課件一旦制作好,在課堂教學中,就難以更改,也導致教師不能因時因地制宜,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從一定意義上講,信息技術一旦展開,就往往難以調整。因此,從某種程度上看,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反而較為缺乏靈活性,限制了教師的自由發揮,這有有利的一面,但也有不利的一面。過分依靠多媒體課件,有可能使思政課教學走向另一種形式主義。
信息技術的成本相對較高。要有效推行多媒體手段,還需要花大力氣加強多媒體教室建設,加強教師培訓,這就必須充分考慮教學的成本因素。在當今計算機硬件發展突飛猛進的形勢下,用于信息技術的硬件環境需要適時地不斷更新,否則就有可能落伍。而制作多媒體課件,也需要較大投入,如制作系統(計算機、掃描儀、數碼相機等)的購置,軟件素材庫的建立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還必須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培訓,使教師能夠掌握一般的多媒體技術的使用。這些,對于當前教育經費并不寬裕的大多數院校而言,都要認真論證,實事求是地、科學地設定本單位信息技術建設方案。
此外,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學過程中,當學習者持續注視屏幕畫面時,頭腦活動會減慢,思維受屏幕內容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過多地運用多媒體手段,由于提供的信息過多,且信息停留的時間過短,超過一般學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就會造成“信息飛逝”現象。加之沒有時間記筆記,也使學生弱化了通過記筆記而得以提高的記憶功能、邏輯功能和文字能力。如果教師精心準備的信息技術僅只得到這樣的結果,無疑是得不償失。再者,上課時過于依靠信息技術,還因為投影設備的使用而使得教師的光線較暗,不僅不利于學生記筆記,還容易造成視覺疲勞。
綜上,教師不僅要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課本身的教學內容,對授課內容精熟在也要認真研討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的科學規律,尋找傳統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合理地融為一體的最佳平衡點。
注釋:
①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47.htm
參考文獻
[1]侯玉娟,鞏競,唐彪.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整合與創新[M].北京:光明出版社,2015
[2]鄧鵬.提高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新配方”[J].人民論壇.2020-05
[3.劉海英,張文洲.紅色文化在道德教育中功能發揮及實現途徑[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