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燕
草原的空闊遼遠,讓時間概念變得稀薄,仿佛空氣凝固。走近,無限趨近,才能觸摸到草原的呼吸,新鮮的躍動。這樣的草原里,一株草在一處站立得過久,就容易失去尋找和發現的能力,以及被發現的幾率。就像走進離我20 公里外的鄂溫克伊敏中心校之前,還未曾聽說過她的百年歷史。
校園俯臥在鄂溫克旗伊敏蘇木(蒙語,鄉鎮)西邊的一塊草地上,大門門柱是一把抽象放大的馬頭琴,拉長的弦弓搭出門楣。這是幼兒園和小學組合在一起的一所學校,明黃、深棕、亮藍交錯的墻壁,草綠的操場,跳躍的色彩勾畫著一個童年的夢幻境地。幼兒園的孩子們剛送來時大多數說漢語,接觸手機電視多了,讓他們丟失了自己的母語。老師們用蒙語教他們讀書、說話、做游戲,幾個孩子從小桌椅前站出來,靦腆又好奇,用稚嫩甜美如天籟的童聲說:“賽白努(你好)!”
教室中搭著一個縮小版的氈包,地上的柳條籃子里,裝著羊毛,一團搓出來的毛繩,捆氈包用的。書架上蒙語手繪本的封面,畫著駿馬、蒼鷹和頭頂兩側留發的蒙古族娃娃。走廊垂掛的簾穗上,綴著上了色的三角形羊肩胛骨,還有一些松樹上掉落的綻如花朵的樹塔。沿階而上,兩側墻壁,有一根根樹枝橫斜,用幾折繩子穿過的大塊羊皮,上面別著剪制成氈帽、靴袍、羊羔樣子的布貼畫。
草原上的生存形態是動蕩的。讓流浪的腳步聚集在一起的,是信仰和希望。草原上的人們祭祀敖包感恩自然的給予,把未來的希望寄予校園里的孩子。他們是草原的雛鷹,要給他們插上飛翔的翅膀,需要知識。一所學校散發出的魔力,能讓一輛輛勒勒車停下來,讓一個又一個氈包環繞著百余里的草地,扎下樁子。
我走進小學活動室,墻壁上用細密的板條交叉出氈包的欄柵格子,十來個穿著蒙古袍的學生圍坐成半圈,在彈奏“陶布秀爾”。
伊敏蘇木,是厄魯特蒙古族人聚集地。“陶布秀爾”是他們特有的樂器,在匈奴時期盛行,比馬頭琴的歷史還早。同為兩根弦,但用于彈撥而不是拉弦,音律低沉富有節奏,表現力不似拉弦樂器那樣柔婉悠長,卻簡單易學。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伴隨每一個家庭的歌聲和舞蹈,也承載著他們的歡樂和憂傷。
第一次聆聽,是在我居住的伊敏河鎮里參加厄魯特人的婚禮上,蒙古小伙子用“陶布秀爾”彈奏《萬馬奔騰》。那節奏里表述著草原特有的生活語言,那些風兒、陽光、河水開始相互追逐著,飛揚回旋,讓人沉醉。而此時小學生們的彈唱,把牧人的艱辛和風雨飄搖,滌蕩出一種樸素的純凈,以少年一腔飽滿的熱望,賦予未來新生般的無限期冀。
彈奏的孩子里,其中有一個紅衣少女。小學六年級,12 歲的她從同伴中走過來,臉上閃著清亮的光——她是騎馬上學的烏雅汗,也因此成了內蒙的小網紅。3歲時就跟爸爸一起騎馬,現在爸爸每天陪她騎馬到學校,放學再把馬牽來接她。自信,強健,樸實,這一個個詞匯,像是從她身上長出來一樣。
站在這片草原上,我的視線向想象中更蒼茫的深處逡巡。過去一百年的歲月,留下的痕跡被風霜一遍又一遍淘洗著。把河邊的花兒吹開了落下,把草染青了又抹黃,把一撥又一撥的孩子認真培養,再撒向不知名的遠方。灌注下蜿蜒的伊敏河水的清靈,放牧著一茬一茬的自由生長。
伊敏河水的養分養育了這樣的校園,孩子們胸腔里就種進了靈性的種子,長出花朵。他們有國家級摔跤冠軍,國家級馬術冠軍,有跨國公司高層領導,有著名歌唱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烏日娜,及她的侄女英格瑪,有各種類型的人才。烏日娜鄭重許諾,假期她要回到蘇木,來教孩子們唱自己民族的歌。
伊敏中心校是如此微小。一棟二層樓幼兒園,五六棟平房小學校舍,一塊操場,已包攬了所有的一切。但它經歷的歲月已達百年,連它現在隸屬的伊敏蘇木,都比它晚了三十年。這個小小校園的地理位置,注定了默默無聞的際遇,可它愿守著自己的一顆初心,像駐守著一株青草的品質,平凡堅韌,年年生長。它發出的光,足以使這片草原的心田明澈。
這所校園遠離繁華地,一直在獨自行走。從民國時代走到日軍侵華,從建國時期,到迎接知識青年下鄉,直至今天,在時代浪潮里翻騰著獨屬于自己的浪花。我的目光,沿著校址館里的櫥窗,輕輕撫摸著20個人的名字,聽一段段時空的激蕩,發出微弱的撞擊聲響。1918 年民國時期,一個蒙古族人申請到官方批文,正式成立了這所草原學校。日本侵華時期,蓋過一棟校舍,雖然堅固,但地勢不好,春季河水開化,流進校院,后來向西遷址。照片上20 位歷任校長,男子一色的眉眼細長,顴骨高聳,另外還有3 位女子。他們中任期最長的25年,最短的1 年。1981 年時這所學校的名字還被叫做“烏蘭學校”。
此刻我從歲月中攫取出這個片段,回望一百年的腳步與目光的疊加,想象會呈現出多少種樣態。多少人的選擇,多少條路從這里開始。有許許多多束光灑下來,一束光照亮了一條路,擦拭最初的懵懂和蒙昧。搖動時光的鏡頭,一百年的光陰在草原平鋪展開,葉脈清晰又漸漸模糊。
校園的光陰從那些寒冷的風雪回返,從流動的河水、歲月的寂靜、車轍的痕跡中回返。每個童年少年的記憶,無羈無絆的稚趣從這里開始延伸。啟蒙的過程,一定有這樣的時刻:從某個清晨開始出發,從某個黃昏獲得澄明的力量。即使他們中大多數的人,最終依舊還是一個普通的牧民,生活在家鄉。雖然說教育改變命運,但最根本的,還是給予了一個人最基本的素養。讓他們大多數人長成了伊敏河畔的一株青草,被茫茫的草原淹沒,又和所有的青草一起,延續了這片土地上生命的綠意。
由于現代家庭的結構特點,和牧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伊敏中心校的孩子數量銳減。2006 年中學撤銷,2008 年全校只剩下一年級6 個學生。結合當地生源情況,學校改制為小學和幼兒園,致力于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環境。現在孩子數量已達到110 多人,3 個幼兒班,5 個小學班。32 位教師,基本上學歷為專科、本科。現在學校條件好了,牧民們誰還愿意離開自己的聚集地,把幼子送到更遠的地方求學呢?學校在追趕現代的步伐,但更為保留傳統文化開辟道路,挖掘發展民族特色。
墻上的一張掛歷,讓我的視線捕捉到一種非同尋常的光芒。在會議廳中的習大大身后,走著一個紅衣盛裝的鄂溫克族女子,就是這天陪在我們身邊的伊敏中心校現任校長梅花,她就在這所學校畢業。2019 年3 月5 日,她以鄂溫克族身份,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中,向習主席敬獻了哈達。習主席對少數民族的關愛和對建設生態文明的關注,讓她明確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伊敏中心校,是草原上開出的太陽花。太陽花是鄂溫克人最喜愛的吉祥物,她們把它繡在獸皮上,盤在飾珠里。它的寓意無所不在,有時是騎馬女孩臉上洋溢的自信,有時是一所學校散發的光芒,是一百年來,幾千人成長軌跡的變化,是傳承民族文化教育,鐫刻著時光的印記和烙印。
時間會讓一個人蒼老,卻讓一個校園永葆年輕,把稚嫩哺育,貯藏,托出生命源頭和種子的豐滿。過去多年,伊敏中心校帶著孩子們奔向外面的世界。現在,她還要帶著孩子們沿循祖輩的足跡,那是他們之所以成為自己的根源,和他們一起守護著歷史,鑄造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