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村
翻看著1987 年第一期的《駿馬》,心怎么也平靜不下。這期《駿馬》刊登了我創作的第一篇報告文學《蔡倫子孫》……
1986 年8 月,我閑暇時間,便想寫點什么。記不清是通過什么渠道得到了這樣一條線索:張立新任履新海拉爾造紙廠廠長時,他的人事檔案已寄往河南省駐馬店……我突感興趣。我自己也是工廠之人,剛剛用邏輯思維解讀了企業管理,現在再用形象思維描繪一下企業人,是自己的責任,也是一件樂事。
海拉爾造紙廠就在城北的小屯,又稱農林屯。張立新,個子不高,身材也不健壯,但一眼看上去非常干練;說話語速很慢,明顯帶著河南口音,但談吐條理非常清晰。他是河南駐馬店汝南人。十八歲參軍,抗美援朝跨過雅魯江。復員后進入天津造紙工業學校學習,畢業后來到呼倫貝爾牙克石造紙廠工作。1966年海拉爾造紙廠動建,他奉調來到伊敏河邊。已是造紙工程師的他,因為“好堅持原則”,依然得不到重用。后來,他被調到了制酒廠。可他始終不忘祖師爺蔡倫,造紙工藝一直在他夢里反復。后來他回老家探母,一次偶然機會接觸到了駐馬店造紙廠的領導。對方了解到張立新的情況,當即拍板。任技術副廠長工資晉一級,孩子、老婆安排工作并且以一套六十平米的住房為條件邀立新調回故鄉。想到家中的老母親,張立新同意了。素諳“兵貴神速”的中原人,立即啟動了調人程序。內蒙古自治區很快批準了張立新的請調報告。在呼倫貝爾,幾乎年年虧損的海拉爾造紙廠,引起了盟委主要領導的高度關注。張立新“南飛”的事情露出水面。一場人才爭奪戰打響了。“留住!不給辦調轉手續!”盟委主要領導下令。可此刻他的人事檔案已經發往中原。“那也不放!咱們是邊疆地區,國家有政策。馬上下令任命!”盟委領導不容質疑地說。其實,此時的張立新心中依然還深深眷戀著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的呼倫貝爾。這里的120萬畝青青蘆葦,日夜搖曳著他恢弘美妙的造紙夢。在人事檔案缺失的極罕見情況下,張立新被任命為了海拉爾造紙的廠長。當年企業就贏利二十六萬二。
我很快寫出了報告文學。感動立新對造紙業的癡迷,又借當時山東作家王潤滋有一篇書寫木匠的獲獎小說叫《魯班子孫》,我將我的報告文學定名為了《蔡倫子孫》,送到《駿馬》編輯部。編輯們非常熱情,非常重視。幾天后,他們找我談稿子,負責報告文學編輯的娜日斯與我細說,肯定了作品的同時,十分中肯地提出了不足。編輯部主任郭純和有著豐富礦工生活的編輯何德權,也參與了談話。他們認真講了報告文學應該有的特質,特別講到報告文學的情節和細節。記得何老師還說到報告文學與人物通訊的異同。
我又回到了造紙廠,整整住了五天。從車間到家庭,從生產工藝到原材料供應,從廠長、副廠長到一線工人、勞模,我都細細采訪,認真傾聽,深入思考。一篇近萬言,分三個章節的《蔡倫子孫》終于定稿了,很快在《駿馬》付梓了。
《蔡倫子孫》獲得了好評。在新中國成立四十周年內蒙古職工文學大賽上又獲得二等獎,并收入《大路歌》文集。
金色的馬鞍,童年的搖籃。頭一回在《駿馬》嘗試報告文學,給了我識,也給了我膽。后來的日子里,我不斷地嘗試,不斷提升著自己,都得到《駿馬》熱情不減的扶持。后來又寫下的《天拜山下,一個不少》榮獲內蒙古建國五十周年文學征文一等獎。
《駿馬》是一片五彩繽紛、清新幽香的大觀園,引領著呼倫貝爾各族熱愛文學的人們追逐著美麗的文學夢,去展現北國人們五光十色的豐富生活。后來,除報告文學,我又嘗試了散文、小說寫作,《駿馬》都敞開胸懷接納我,一如既往提攜我,激勵和感動著我。我更是不敢懈怠,樂此不疲地穿梭于多姿多彩的天邊文苑,即使做了企業領導,也忙中偷閑暢游于文字河,徐徐結出了令我欣喜的果實。除《駿馬》,我還在《人民日報》《草原》《章回小說》先后發表作品,有的竟也上了頭條,獲得了各類獎項。我已出版報告文學散文集《那山·那人·那燈》《心凝一枝》,小說集《月白色》,加入了內蒙古作家協會和中國電力作家協會。被推選為扎蘭屯作家協會副主席、內蒙古電力作家協會副主席。
真心感激《駿馬》,讓我有幸走進人生如一枚硬幣的另一面。文字苦了我,也幫了我。她讓我不住地痛苦,又使我無邊地消遙和快樂。她催我衰老,也催我年輕。
《駿馬》,我的良師益友。我每次去海拉爾,都必去編輯部拜訪。斗轉星移里,雖謀面的面孔在變在換,但我那份回家的感覺始終沒變。
手捧1987 年第一期《駿馬》,心還難平。這期刊物的一個細節都令我久久注目并反復回首:封二和封三上印有編輯們的生活照,罕見的是在照片說明上都注上了他們的年齡:烏熱爾圖1952 出生,馮國仁58歲,郭純52歲,劉遷46歲、何德權48歲,娜日斯40歲,諾敏33歲。他們的神情都是那樣的專注,面容都是那樣的青春奔放,無不展示著“為人做嫁衣”的呼倫貝爾文學編輯們敬業、真誠、厚道的品格。
悠悠往事,四十年矣。面對一期又一期嶄新的《駿馬》和一撥又一撥德藝雙馨的《駿馬》人,我要說的還是兩句話,一是感恩,二是祝福。
祝福《駿馬》越來越好,我要繼續與你策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