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慎之/蘇州科技大學
2016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中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黨的十九大更是確定了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高校通過資助來開展誠信教育、愛國教育,讓學生能更好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達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對實現教育中“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高校資助工作中常常過度重視物質資助而對貧困生精神層面的教育重視不足的問題,因此,高校應站在“立德樹人”的視角下對資助育人工作進行探究,重新審視資助工作中的問題并以此為導向充實和完善資助育人工作。
高校資助認定是資助工作得以順利展開的基礎,也是資助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依據。近些年為了方便貧困學生更為方便的進行資助申請,各個高校簡化了助學金申請的流程,一些家庭困難學生只需要手寫說明就可以進行助學金申請,這就讓一些家庭經濟情況沒達到貧困的同學有了渾水摸魚的機會。高校貧困申請的審查一般由輔導員審查和班級民主測評構成。鑒于學生來著各地,輔導員也很難深入基層了解情況,一般只能通過電話回訪的方式進行審核,而班級民主測評則會出現同學不夠了解或礙于情面導致測評結果真實性與嚴謹性欠缺的情況,有時就會讓一些別有用心的同學蒙混過關。極大影響了資助認定工作的真實性與公正性,也會給家庭真正貧困同學的造成憤怒、不滿等負面情緒。極大阻礙了對受資助同學“立德樹人”的培養。
另一方面,為了公平起見資助名單會在有限范圍內進行公示,雖然相關負責的老師會最大程度上照顧到受助同學的隱私,不會泄露有關信息,但仍然會有一些高校負責資助的老師在進行公示時過于簡單化,導致部分家庭貧困的同學害怕自己的消息被其他同學看到,擔心成為別人眼中的“笑話”“窮人”,從而對申請資助望而卻步。這種情況在剛步入大學,價值觀與人生觀尚在建立之中的新生中尤為明顯,這種情況不僅不利于營造對家庭困難學生健康、和諧的生活環境也有違資助工作,乃至資助育人的初衷。
在“資助”環節,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我國絕大多數高校都已形成了“獎、助、貸、勤、免、補、減”八位一體的資助體系,曾經經常出現的由于家庭貧困無法完成學業的情況在極大減少。但對于受資助學生的“育人”環節,某些高校出現了重視程度不夠的情況,負責資助的老師片面的認為解決了貧困學生的學習生活問題就是資助工作的全部,將資助與育人環節割裂開來,甚至直接減少或者取消資助工作中的“育人”環節。對受助學生的家庭情況了解不夠,心理狀態關心不足,沒有達到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在這種環境下受助學生由于一些資助的無償性,或者是出現感恩意識淡薄,認為自己受資助是“天經地義”,認為自己家庭環境不好,所以就應該獲得社會和國家的資助。甚至滋生了“等、靠、要”的錯誤思想,如果資助分配中資源不向其傾斜還會對相關負責的老師產生埋怨甚至對立情緒,對社會與學校的幫助缺乏感恩意識。還有一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出現過度自卑,由于自己受了資助而產生了“低人一等”,“沒有資格”和其他同學在同一起跑線競爭的錯誤思想,懼怕和同學打成一片,在課余生活和校園文化中游離于集體之外,情況嚴重的還會出現孤僻,不合群等情況,周圍同學在不了解原因的情況下則會對這些同學產生疏遠感,認為其不好相處于是盡量減少與受助同學的交流溝通。這種情況長此以往將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導致受資助同學與其他同學乃至班級與學校出現隔閡,嚴重缺乏大學生校園生活中應有的幸福感和歸屬感。這些問題不但違背了資助育人的初心,更會成為受助同學“立德樹人”路上的極大障礙。
在進行資助育人教育的手段上,部分高校為簡單方便,常常流于表面。采取“灌輸式教育”,大而化之的讓學生了解資助條例,讓學生要有感恩之心,甚至于在結束后對受助同學提出“寫感想”之類的硬性要求。結果往往是教育者“低頭念稿”,受教育者“昏昏欲睡”。這種充斥著“任務性”和“填鴨性”的教育不僅很難讓受教育的同學產生共鳴,反而容易滋長抵觸情緒。如今的大學生多是“95”后乃至“00”后,作為網絡原住民的他們一直在接觸新奇的事務,說教式教育往往不能深入人心。長此以往,很可能讓正在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關鍵階段的同學們被一些“新奇刺激”卻又似是而非的言論所迷惑。更有甚者會導致學生走向錯誤的價值傾向。這無疑是與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的初心背道而馳。
要想在資助育人工作中落實立德樹人,就必需要優化資助工作途徑,優化資助工作途徑不僅時資助育人的保障,更是資助育人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前提,優化資助工作途徑可以有效減少高校一線資助工作者的工作壓力,從而有更為充裕的時間將資助工作的重點從單純的物質資助轉移到資助育人的方向上,將“立德樹人”滲透融入到資助育人的各個方面之中。首先利用大數據平臺進一步完善資助網絡申報機制,建立健全貧困電子檔案,將需要受助學生的家庭情況、個人訴求等以電子化檔案的方式形成跟蹤化管理并實時更新。這樣不僅可以極大程度的減少非貧困學生“渾水摸魚”的可能性,也可以減少需要申請受助的同學對于上交紙質申請書的抵觸情緒。同時電子跟蹤化管理也可以讓資助工作者更為清晰的了解到受助同學的情況,在開展資助育人工作時更加具有針對性。其次,應進一步加強對資助政策宣傳力度,加強相關政策教育并將“立德樹人”融入其中,讓更多受助學生或想要受助學生獲得積極正面的引導,最后,構建實時評價機制,對受助學生的言行舉止進行實時監督,如果發現有過分行為可第一時間進行監督教育,情節嚴重的可以適當進行處罰。
如果要以資助育人工作為抓手貫徹執行“立德樹人”的目標,就必須要轉變落后的單純物質資助為重點的工作思路,將“資助”與“育人”相結合。充分利用資助工作的特點,以物質資助為基礎,精神資助為目標,開展感恩教育、愛國教育、“扶智、扶志”教育。在實際的資助工作中通過交流對話、開展活動等方式,真正了解到受助同學的思想狀態,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心理疏導與關愛關懷,積極正面的引導受助學生,讓學生在各式各樣深入淺出的教育中不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學生真正懂得感恩與愛國,產生歸屬感與集體榮譽感,學會自強。另外學校應充分了解受助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受到地域差異而落后的課程進行有針對的幫助,積極開“勤工助學”,讓受助學生可以通過自身努力獲得報酬,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在當代中國,只要你努力拼搏,堅持追夢,就能收獲一個充滿希望的美好未來”。從而培養其自立自強的性格。真正發揮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在實際開展資助工作時,需要以實現“立德樹人”為導向,創新工作方法,讓資助育人教育不再流于表面,而是真正做到“入耳入心”。當今社會信息視頻化是一種大趨勢,資助育人工作者在對國家政策進行宣傳時可以將資助政策性和道理性的教育內容線上化、視頻化,利用多種網絡平臺制作相關視頻,并以當下熱點話題為切入點,注重視頻的趣味性與教育性并舉,讓學生學習相關知識與條例時不產生“抵觸感”和“應付感”,激發學生學習時的興趣,對學生重點關注的問題進行簡單化、重點化解讀。引導學生主動觀看和學習相關政策,讓學生主動接受并傳播正確價值導向,了解國家政策。在與受資助學生進行教育時資助工作者應以情感交流為紐帶,變單項“灌輸式”教育變為雙向交互式交流,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以情入理,做到“幫學生所需、想學生所想”,讓學生在與資助育人老師“聊天式”的交流中了解到國家、社會、學校對其的幫助,激發學生的感恩情緒和進取精神,才能讓教育內容入耳入心。同時在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時應最大程度發揮榜樣力量,讓已經學有所成的受助同學開展朋輩教育,以同齡人、同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優秀校友或社會人才現身說法,減小教師與學生在交流時出現的“隔閡感”。從勵志成才、反饋社會等方面為受助學生樹立學習榜樣,引導學生以此為目標奮斗,最終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在我國經濟實力不斷發展的今天,“不讓一個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在高校已經基本實現,高校資助的工作重心應該由傳統的物質資助轉為資助育人,而這也是“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高校資助工作應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而展開,優化資助工作途徑,創新資助教育方法,將“資助”與“育人”兩者緊密結合起來,做到資助全過程育人,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培養受助學生的優秀能力與高尚情操。才能真正推動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不斷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