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行健/徐州工程學院
在現實生活中,美與丑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人對于現實世界的審視感受。美與丑雖然帶給人的感受不同,但無論是審美還是審丑其對于人的價值是殊途同歸的,那就是更好地追求美和創造美。審美可以給人最直接、最純粹的美的感受,它的內容既可以通過人的感官去親身體會,也可以通過人的思維進行加工、深化,從而獲得耐人尋味的諸如人性美、情感美、精神美等深層次的美的體驗。
相較于審美,審丑更偏向于是一種社會文化的反映,也更是人類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客觀來看,丑是一種具有否定意義的評價,但審丑本身卻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如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孔乙己》等作品中,通過對于人性極致冷漠的諷刺和對社會丑惡現象的披露,對“丑”的嚴肅審視,進行自我反思,以喚醒世人重拾追求美的理想,這就蘊含了審丑行為的最初價值,即自我批評和對人性的反思。因此于美育而言,審丑的意義在于對于丑的否定,從而獲得比審美更深邃、更富哲思的心理體驗。
科技的進步帶來了如短視頻等網絡新業態的產生,文化傳播逐步由單一走向多元,形式和內容的豐富同樣產生了一些諸如新的問題——審丑文化異化。它是指審丑的標準缺失所導致的對于丑現象進行非理性的追捧、跟風、圍觀,將丑凌駕于美之上,那么審丑最初的價值便會消失。而審丑文化異化所產生的一種社會心態便會消解社會主流價值觀,造成個體精神的迷茫和社會審美導向的偏離。而這種現象會深刻影響正處于價值觀和審美觀形成期的青年人,因此在網絡思政中融入具有吸引力和正確導向性的美育內容則成了引導他們形成高尚審美標準和良好審美能力的重要抓手。
通過網絡思政對學生進行美育是一種隱性教育,屬于一種無意識教育,它通過將學生帶入某種情境,借助藝術、自然、社會等層面的美的環境,以潤物細無聲的陶冶方式使他們獲得美的體驗和思考,進而形成辨別美丑的價值觀念。大學生美育具有推動社會進步、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在網絡文化出現審丑文化異化現象的當下,美育在網絡環境中更應當堅守立德樹人、塑造靈魂的教育要求,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要任務,深入挖掘中國文化精髓,守護美育沃土,引領時代進步,進一步推動實現民族復興。
美育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區別于文化教育是一種感性教育,其教育過程不僅給學生的情操以陶冶而獲得美的享受,更是一種對于精神世界的洗滌。因此采取網絡思政進行美育就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的總目標,在網絡文化紛繁復雜的情況下始終秉持塑造高尚靈魂的目的,幫助廣大學生培育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遠大理想,形成“真善美”的審美標準,以培育知情合一、志趣高遠的健全人格。即使在開放包容、魚龍混雜的網絡文化中,我們的美育教育不僅需要堅守政治站位,提高審美高度,更需要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和情感世界,以“接地氣”的方式震顫心靈,以美的力量塑造靈魂。
美與價值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種文化的現象,其中必然包含著某種價值觀念。在網絡文化中,為了迎合年輕人“張揚個性,反對權威”的心理需求,一些網絡文化一味追求經濟效益,甚至以宣揚粗制濫造、扮丑演奇的方式博取眼球,無意識地傳播負面或有害價值觀,以達到某種商業效益或者政治目的。美育的核心是育人,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品位和高尚的人生理想,這就需要我們在網絡美育中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會大學生正確取舍、甄別網絡信息內容,以核心價值觀為標準改變依賴淺表圖層選擇網絡信息的思維習慣,強化對于道德觀、人生觀的深度思考,以促進形成積極向上的網絡態度。
中國文化歷經千年,無論是古代文化還是近現代文化都包含著深厚濃郁的社會美德、人文精神和家國情懷。在傳統美育形式中,中國文化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當美育拓展到網絡空間維度,我們更需要嘗試將中國文化進行網絡化、通俗化解讀,充分滿足大學生對于網絡認知“短頻快”的需求特點,有利于幫助學生將其中所蘊含的中華傳統美德、愛國主義精神升華為良好的情感體驗,獲得正確審美認知。因此,思政工作者們要秉持歷史唯物主義認知對中國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充分肯定本民族的文化,以增強學生的國家歸屬感,讓中華文化的美育作用得到進一步延伸。
隨著新媒體形式的不斷涌現,傳統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也在不斷下降,復雜的網絡環境、多樣的表現方式正在影響著當代大學生審美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這就要求我們思政工作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與時俱進,準確把握時代脈絡,利用喜聞樂見的網絡形式開展美育教育,不斷創新美育方式、美育內容,提升教育水平,增強育人效果。
大學生們每天會從網絡上接觸海量碎片化的信息,他們往往會根據自身當下情感需求進行選擇,而這種信息獲取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形式的層出不窮給了大學生更多進行自我表達的渠道,加速了各種圈層文化和亞文化的傳播,更加強調個性化需求,因此我們在進行網絡美育的時候一定要讓內容和形式迎合學生的思維方式,并圍繞學生需求的變化進行及時的修訂和調整,切忌一味曲高和寡的空談美學,努力發揮網絡的傳播力和感染力,讓美育入眼、入腦、入心。
社會現象具有極強的復雜性,其中暴露出許多以往沒有出現過的新熱點和新問題,同時也或多或少地蘊含著某種價值觀念和美學現象,為我們網絡美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教育素材。因此,我們可以對具有審美意義的社會現象加以剖析和重組,對“丑現象”進行批判性審視,對積極的社會現象與學生通過網絡進行深入討論,打破高校思政課“知識漫灌”和教師“一言堂”的傳統模式,教師主導、學生參與的方式打破現象的表層傳達,可以獲得更深入、更積極的思考,讓網絡美育成為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現象的一種有效途徑,以達到培養良好品位、樹立高尚理想的教育目標。
在開展網絡美育中,我們除了應當重視教育內容本身的甄別、建設、遴選,還應該加強教育過程的人文關懷,時刻創新教學載體,注重情感關照,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所產生的思想和行為之間產生了一種內在聯系,達到以美育人、以美立人、以美潤人的目標,形成審美自覺。在網絡美育中增強人文主義關懷,不僅表現為對學生情感、價值、審美等心理訴求的滿足,更應該發揚互聯網海納百川的特性,鼓勵大學生開展自我教育,以尊重、自主或情感等關注,讓學生自覺積極地參與到網絡美育的設計之中,為其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和青春活力。
網絡為學生提供了多渠道的信息來源,但其中不免會出現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消極思想,這些不良內容會將學生引入歧途,網絡美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占領輿論陣地,培育大學生良好價值觀的重要使命,因此我們必須在守住正能量傳播的基礎上努力改革創新網絡美育手段,提升自身網絡素質,凈化網絡環境,以富含哲理性和趣味性的網絡美育潮流引領學生成長成才,讓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