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慧/
陜西理工大學文學院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在口語交際中樹立信心,尊重他人,說話文明,儀態大方,善于傾聽,敏捷應對。”[1]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卻缺乏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聽和讀是學生在學習中輸入的過程,說和寫是輸出的過程。在應試教育當中,聽和寫是在不斷施行的,讀也在逐漸增加,但是說卻只占較小的地位。人際交往當中,交往的方式多種多樣,但語言是最重要且最常見的載體,可見語言的重要性,因此提高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積極開展口語交際教學,可以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在語言接受與輸出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而針對性地提出有創意的口語交際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效率,真正滿足學生長遠發展的要求。[2]
當前高中生口語表達能力欠缺的現象是多方面原因導致的,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思想上的輕視,但與教材的設置,教師的教學態度也是息息相關的。
1、認為語言表達是母語,不需要進行教學
很多人認為,口語交際就是一種用母語進行日常生活對話的基礎表達,不需要進行專門教學,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交往的增多,口語交際能力自然而然就能得到提高。但是這種想法是極其片面的,日常生活交流中使用的口語與進入教學的口語交際是完全不同的。教學情境下的口語交際是要求達到全面性、反思性和思辨性這三者的統一,這是需要經過專門的學習和練習的。我們發現現如今在高學歷的學生中還不乏有一部分學生在口語表達方面仍欠缺應有的表達能力,存在著前言不搭后語甚至表達混亂,答非所問等問題,這都是由于對口語表達能力重視程度不夠,缺乏應有的學習和訓練所造成的。回顧我們這些年語文的教育教學,不難發現,人們普遍是重“文”輕“語”,口語交際教學沒有得到重視。
2、出于應試目的,思想上不受重視,甚至有意忽視
在我國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分數一度成為師生所追求的最高目標,教師將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這類可用分值考量的部分,口語交際在語文考試當中只占有相當小的分值,而且題目考查相對簡單,因此得不到重視。考試題目中的口語交際部分,往往是創設情境,學生思考后寫出相應的對話,這種口語交際屬于書面交際,它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交際和語言表達還是不同的。書面交際具有延后性,可以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修改過后再以書面的方式呈現,而口語交際往往是即時發生的,常常在極短的時間進行快速交互。通常會有意忽視口語交際的口頭訓練,而采用書面的方式來進行。
在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的編排當中,口語表達占比很少。每本教材中只有一個課時是與表達交流相關的。必修的五冊課本當中方分別包含五個方面:朗讀、演講、討論、辯論和訪談。在必修三當中與語言表達相關的內容為交際中的語言運用,其中包含有稱謂語、禁忌語和委婉語。選修中只有一本教材為演講與辯論。通過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教材中涉及的口語表達模塊較少且編排的順序也是十分凌亂的。從必修一開始應該首先安排基礎的內容,隨之增加難度,而實際中卻在必修三才開始進行交際中語言運用的學習,沒有經過合理的規劃,層層遞進。由于教材的編排不夠合理,教師就要先將知識進行整合,再合理安排選修內容進行補充,否則會影響教學效率,無法實現口語交際的有效教學。
教師在教授口語交際時存在對象單一性、安排隨意性和課堂枯燥性三方面的問題,無法在教學當中達到應有的教學目的。
1、對象單一性
教師在教學時,目光容易被活躍積極的學生所吸引,從而忽視比較沉默,不善于表達的學生。但這樣的教學模式忽略了最需要口語表達訓練的對象,會產生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學生的訓練局限于個別學生,而缺乏整體性和群體性,這樣的訓練是低效甚至無效的,無法達到口語交際訓練目的,也無法發現學生在表達時真正存在的問題。
2、安排隨意性
教師進行口語交際教學之前,沒有進行系統的規劃和安排,課程安排存在隨意性。進行一段時間的課程講授,突然意識到存在缺乏口語交際的練習課程,就找一個課時進行練習來補救,過段時間教學任務重,學生課業壓力大,有了更多的學習任務,便將口語交際課程擱置在一旁。這樣的口語交際課沒有安排固定的時間,也沒有提前設定主題,一切安排都由教師隨課時的變化和階段學習任務的進行情況來隨機安排,存在非常大的問題。這樣的口語交際課沒有實質性的意義,純粹為了完成應有的教學任務,這樣隨意的安排對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幾乎是沒有效果的。
3、課堂枯燥性
課堂氛圍應該是積極活躍的,教師的教學與指導應該是靈活多樣的,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是一門綜合學科,大語文觀也在強調語文要聯系生活,與生活實際結合,融入更多的因素去廣泛開發課程資源。而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仍存在著就文本分析文本,思維不夠靈活,教學呆板、單一的現象,導致課堂死氣沉沉,沒有活躍的氛圍,學生感到枯燥乏味。
已經步入中學階段的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還停滯不前,有關的教學問題頻出,針對這個問題,我提出了以下幾點解決方法:
我國的口語交際考試只停留在書面表達層面且分值較小,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口語考試。國外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考查,更側重于學生語文綜合應用能力。英國進入20世紀七八十年代后學生的語文考試發生了變化,“英國語文考評方面的進一步發展試圖把學生的讀、寫、說活動排成一個程序,因而學生發展到哪一步都清清楚楚,把聽、說、讀、寫的要求具體化為十級,作為衡量學生達到某種水平的標志。”[3]法國的語文考試中也設置有口語考試,讓學生分析文學性文章進行答辯和作口頭報告后進行答辯。通過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外國已實行口語考試,并且有嚴格的考試制度和評價標準。中國也應該增加口語考試,讓師生先從思想上引起重視,同時要設置具體等級的評價標準,借鑒英國分等級來進行評價,對切實達到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目的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不斷地練習能夠推動理論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入。口語交際在課堂當中練習時間太短,教師應增加訓練時間。特級教師魏書生在他的語文課一開始,便給學生定主題,讓學生開始自由進行口頭作文。他要求“同學們在說的時候都盡可能進入角色,好像自己在播音,自己在講故事,好像自己在發表演講,好像自己在同別人談心。表情、姿勢、語氣都要隨說話內容而變化。”[4]這種方式培養了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能力,以此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口語交際考查的是學生的口腦一致性和過程互動性。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過程互動性方面的提高需要我們定期開展活動,例如,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同時在課堂教學當中,組織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課堂討論,學生在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進行思維之間的碰撞。增加學生口語交際練習的時間,是最基礎也最有效的提高學生表達能力與興趣的途徑。
口語交際看似是考驗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實際上對學生的知識儲備有著高要求。要想真正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離不開課外的積累。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知識的積累,學生在遣詞造句時就無法得心應手。課外的拓展包括方方面面,教師應關注時事,及時在課堂補充新鮮的熱點素材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為學生對課外語文的學習開一扇窗,拓寬學生的語文視野。教師還應及時為學生推薦補充相關的課外閱讀書目,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當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學生在思考與表達時才會產生質的變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信息傳遞的方式將會更加多元化,大大提高了口語交際的速度和效率,為了培養適應新時代的人才,教師應當從心底先重視起來,提高重視程度,在課程的設置和開展上做出改進,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學生創設情境,增加練習的時間,開拓更多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們都能說話,敢說話,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