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興敏/
江蘇省連云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院校要重視和加強文化建設工作,加強文化育人的作用,并把素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中,力氣以多樣化的形式創建和完善校園文化建設內容。近些年來,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工作持續深入,文化建設伴隨素質教育的推廣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眾所周知,校園文化是高職教育理念導向下具有個性化的校園文化存在方式,不但具有文化傳承的功能,還有德育教育的功用,在多種形式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學生通過實踐學會交際、學會管理、掌握技能,形成團隊意識與合作意識,逐漸成為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而學生社團更是創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探討高職院校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發揮學生社團創建與活動開展形式,對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強化高職院校學生道德教育有著重要作用。
在國務院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提出,要大力推進校園文化的建設工作,充分依托班級與社團的組織形式,大力實施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將教育蘊含于文化活動中,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多年的高職院校管理工作實踐證實,只有提高校園文化的品質,才能提高學校在社會上的地位與聲譽,也才能為在校學生及教師營造良好的工作學習環境,進一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與能力的全面提升。由此可見,以學生社團活動的形式,推動校園文化的建設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建設、文化傳播的傳承組織與團體,從某些角度來看,學生社團就如同部隊中的軍營,每年開學初期,都是各大社團最為活躍的時期,這個時間段中不同的學生社團都使出渾身解數為新入學生展現校園的文化特色及社團的功能,以吸引新生的注意,為社團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因此社團的存在無疑是校園文化的傳承,充分展現校園文化構建的特點。其次,學生社團有創造校園文化功能特色的作用。高職院校的學生社團組織活動過程中,均追求社團的特色,尤其是具有職業性質的高職院校社團活動氛圍下,更是將學生社團活動的開展體現更多的職業特點,并以培養社團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為目標。最后,學生社團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銜接學校與社會的重要發展階段,高職院校校園中的學生社團必須將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作為重要的內容,在不同社團的定位中,大致可分為理論學習類型、公益服務類型、興趣愛好類型以及學術技能類型。不同的社團組織形成共同發揮傳承、創造和育人的功能,使其成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內容[1]。
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和文化活動推進的重要形式就是學生社團,與院校組織相比,學生社團更小型,也因此靈活性更強,所以校園文化的推進工作中,學生社團是超越院校組織的重要形式,扮演主要角色。以各級各類區分的學生社團,在精心策劃與設計后,更好地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的方式滲透在各種組織的活動當中,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得到熏陶,確保校園生活更豐富更充實,有升華學生思想境界的作用。
在學校團體中,學生團體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直接決定了學校辦學的特色與質量,社團的存在就是要在學習興趣方面對學生進行挖掘和培養,及時提供指導性的作用,同時豐富學生的在校學習生活,提高學生的能力。學生因興趣、特長或是成長需要進入社團,融入社團集體,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參與各種活動,引導學生在集體活動中確定學習方向,培養學習態度,并在各種良性競爭的比賽、學術講座以及社會實踐中形成進取向上、互相學習的風氣,活躍學習生活的環境。由此可見,學生社團的存在以及各種組織活動的開展有助于促進校風、班風和學風的形成,為學生的學習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在社團中加入各種學習實踐活動,發揮學習參與主體功能,學生才能培養多方面的能力,這成為推動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與形式。學生參與社團活動,還能在各種對外的經歷中增長知識,提高能力,通過交往活動提升交際才能,挖掘和發現興趣愛好,逐漸培養成為自身的特長,拓寬知識面,增長見識。另外,社團組織的各種活動還能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表現自我的平臺,學生在自己的舞臺上施展才華,促進全面發展,并不斷完善自我舞臺。學生通過社團的載體,更多地接觸社會,在社會實踐中進一步了解社會動態,逐漸提高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自我調整能力。學生社團的組織讓學生找到了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通道,在實踐中還能增強社會意識,為今后由學校過渡到社會積累經驗,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高職院校中學習成長的學生,自主意識和自由精神較強,再加上學生即將邁入社會,社團給予了學生更大的自主選擇權利和自由發展空間,所有學生在接觸社團組織的過程中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或有所長的組織,于是這些組織也就很好地整合了學生的力量,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服務他人,服務社會,在實踐中鍛煉自我,完善自我[2]。
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的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社團的持續發展,有助于促進校園文化的繁榮穩定和與時俱進,逐漸形成良好的學風、校風和班風,促進高職專業學生綜合能力不斷提升。
目前,我國各大院校推進教學體制改革,伴隨招生規模擴大,高職生數量的增多,學校社團在學校本身的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壯大,影響力與凝聚力不斷增強,越來越多學生加入其中,挖掘潛力,促進共同發展,已然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力。但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學生社團的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依舊存在不少問題有待解決。
當前高職院校的學生社團創建多以學校團委組織,這給了社團一定的自由度,便于激發學生社團組織活動的創意與積極性,但管理過程中發現,很多學校團委組織承擔大量的宣傳管理工作,很多時候無暇顧及學生社團的建設,尤其是一些專業性較強的社團,缺乏指揮與指導。此外還受到校園文化系統封閉性的影響,管理機制尚未健全,很大程度影響社團活動的高效開展。機構組織不健全,整體結構較為松散,導致在開展活動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章程依照與管制,凝聚力與影響力無法體現。另外,一些社團的檔案資料管理機制不完善,專業教師及相關領導對社團的指導管理不到位等,均導致出一系列雜亂無章的管理問題。
盡管高職院校學生社團的名目較多,但具體的組織活動形式比較卻大同小異,內容上相對單一,容易影響學生參與積極性。不少社團開展的活動創意不足,沿用過去的開展形式,如多以聘請專家講座、外出郊游活動、舉辦晚會等,久而久之對學生的吸引力逐漸降低。
學生社團活動的開展需要資金與其他物質,如活動場所、辦公設施等,但不少社團組織活動過程中缺乏物質條件的支持,這又制約了社團的發展壯大。有的管理者則受到傳統管理定向思維的影響,沒有將單獨的經費開支羅列出來,自籌的渠道有限,學生參與的活動熱情也會大大下降。
學生社團有其特殊性,但是作為群眾性的團體,其經營管理離不開外界的支持,但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高職院校學生社團整體的服務意識不夠,學校、學生參與的情況不理想,缺乏明確的導向,也不具有后續社團經營效益的專業評估,更是缺乏有效的表彰獎勵環節,這就導致良性的管理機制出現了斷層。
在推動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工作中,學生社團具備的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與趣味性都應成為重要的推動支點,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培養功能、示范功能及凝聚的功能,才能真正擔負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重任,扮演好越來越重要的校園角色。面對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社團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相關人員必須予以重視,積極采取有效的方法,探索學生社團發展的規律與出路,才能真正發揮其功能,促進可持續發展。
要維持高職院校學生社團的組織發展,就必須確保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與政策,在制定和完善的過程中,需要對社團的發展規律進行研究,充分調動社團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在促進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此外還要明確社團重要組成成員的定位與方向,在組織、經營和培養工作中提高責任感與使命感。制度與政策的保障是基礎,同時還要在物質經費上予以更多支持,強化管理者培養與考核工作,豐富校園文化,發揮推動性功能。
針對學生社團種類豐富而形式單一的問題,要加強社團多樣化活動的創建工作,增添活力,加入理論知識、學術科學、社會實踐、體育競技、社會服務的內容,同時還要明確社團人員的參與主體性作用,在組織過程中尊重學生的想法與建議,提高想象力與創造力,不斷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豐富形式與內容,整合興趣與愛好,設定社團文化節,創造性地開展更多活動,提高層次感,促進社團全面發展。
首先是資金的支持,除了從學校方最大限度提供資金支持外,還要積極拓寬渠道,與社會接軌,尋求社會和企業資助。鑒于社會和企業有其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的特點,在執行過程中依舊需要完善的制度予以保障。此外,社團內部也應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準則和制度,做到開支的科學合理,最大程度利用好現有的物質資源,確保活動開展的有效性。
學生社團經營管理的成效應依靠定期的反饋與評估予以掌控,才能再次基礎上取得進步。除了社團的評比,還要營造社團內部良性競爭的環境,激發社團成員的積極性,定期舉辦團內評比的活動。通過考核等方式實施評比細則,引入社團自評、他評和互評的方式,對表現優異的學生予以表彰,進一步增強參與學生的責任感,從而更好地發揮帶動社團成長的作用,與時俱進,使其更好地推動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發展。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社團經營管理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在學生社團創建、組織與經營過程中,必須將其與學校的文化建設工作緊密聯系,將其作為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內容,發揮社團凝聚力與功能性,才能凸顯其作用,真正成為促進學生成才,學校發展的組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