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荷/
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教育值得被所有國家高度重視,現也成為推進小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小學環境教育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與發達國家的實施情況尚存在差距。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教育法(草案)》明確指出:“以中小學、幼兒園和高校為環境教育主陣地,著力提高大中小學生的環境意識。”德國人環保意識極高,這與他們長期在學校里接受的環境教育密不可分。德國環境教育成績斐然,原因之一是不斷演變。德國環境教育的重點轉換了三個階段,依次是對大自然和農村的保護階段、環境保護階段和可持續發展階段。[1]深入學習德國小學環境教育的先進經驗,有益于促進我國小學環境教育的落實和完善。
德國環境教育體制完善,重點體現在政府對環境問題立法的適時應變上。德國在經歷一系列環境問題后,政府及時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經濟發展需要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也應全民參與。德國現行的環境保護體系健全,因其法制建設起步早,早在1972年就通過了第一部德國環境保護法律《垃圾處理法》,至今德國人也嚴格進行垃圾分類。德國每次聯邦政府換屆,都保持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制定一系列相關法律,另設有相關機構履行規定,環保立法趨于完善。德國環保標準極為嚴格,目前全德國聯邦及各州的環境法律、法規有8000部,同時還要遵循歐盟的400個環境相關法規。諸多法律法規的制定是德國公民在被動環保向主動遵守的轉變的基石,完善的法律體系是環境教育開展的法制保障,為全方位深入開展環境教育提供思想基礎和實施指導。[2]
德國教育是地方高度自治,各州擁有教育主權,因此德國16個州各類學科的課程標準都不盡相同。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通過《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文提出“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德國也借機調整環境教育觀,環境教育應該是以學習必要的知識技能為基礎,培養學習者正確的環境教育觀念,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環境教育的相關內容已經直接或間接的寫入德國各州的小學教學大綱,具有學科滲透性,有的學校還設立了跨學科環境教育中心學科。根據巴伐利亞州的環境教育方針,環境教育必須要向學生介紹環境相關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對自然的高度責任感以及對環保行為負責的意識[3]。德國小學并沒有專門的環境課,而是把環境教育融入語言、科學、勞動等課程之中,通過課堂學科教學加強對環境知識的認知,學生環境價值觀的塑造則貫穿于學校各類教育活動。
德國小學極重視學生的戶外實踐體驗,戶外授課時長在小學教學中占比很大。學生在課堂中習得的環境知識,通過參加各類有趣的戶外活動內化,各州的小學都很重視行動的力量。小學教師會根據教授的內容精心策劃,帶著學生走進大自然,親近森林和田野,實踐教學的目標較之課堂教學更為明確,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實踐無疑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
德國小學可利用的戶外環境教育資源很多,如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各州國家公園、野生動物園等環境教育基地。教師可根據基地主題展廳設計教學,讓學生直觀地感知自然;有些基地還提供動手實踐的教室,學生展開想象,用枯樹枝、樹樁等完成自己的創作;學生在自然科學課中學到污水排放、水循環等知識,教師就組織學生去水實驗中心參觀、做實驗。對于年齡小,生活經驗有限的小學生來說,直接觀察、合作動手、游戲互動能有效促進教學。
德國小學善于因地制宜地創設生態環境教育場所。優化校園環境是最佳的環境教育,德國小學讓學生在濃厚的校園環境教育氛圍中學習,提倡深入挖掘校園環境的啟迪作用。學生用枯木枝手工制作造型各異的鳥窩,給曠野中的小鳥提供棲息場所。教學樓的過道也是師生靈感迸發地,他們在那里涂鴉各類動植物的圖片、繪制自然保護有關的壁畫等。校園里開辟的小花園和水池供師生做實踐場所,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師生共同參與校園建設的活動可以看作有效促進學生環境意識的隱性課程,通過校園環境氛圍對學生的知情意行起到潛移默化的積極引導作用。
德國小學的環境教育常伴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進行,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環保習慣。小學生入學后,會領取到一本由廢紙和垃圾等材料再生制成的環保記事本,他們可以在上面記錄自己和環保相關的經歷,讓學生逐漸養成關注周圍環境、保護生態的意識,并在行動中體現。[4]大到類似漢堡市環保局與各學校舉辦的師生共同參加的能源節約活動“半半項目”,小到校園中隨處可見的垃圾分類桶、各類節約能源的提示牌,都會潛移默化的滲透學生內心世界,讓他們從小樹立對環境保護的負責態度,自發主動的規范自己的行為。
小學生正處于環境價值觀形成的黃金期,環境教育的落實,先從小學入手。
我國環境教育較之發達國家,起步較晚。首次提出環境教育設想是在1973年第一次全國環保會議上。2003年教育部正式印發了《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指南》,對我國中小學環境教育的內容、實施、評價等都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和說明,每學期要保證4課時環境教育。經過10多年的努力,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教育體系雛形初現,但我國現有環境教育制度的規范化和法制化尚未實現。由于全國各地經濟水平參差不齊,文化環境等不同,發達地區和其他地區的環境教育呈現出發展失衡的現象。我國部分地區制定了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環境教育保護條例。
環境教育不能只依靠學校,相關部門積極完善環境教育條例促進環境教育的實施。把我國社會環境的具體問題與小學環境教育現狀聯系起來,制定新的符合時代特色的環境教育實施計劃,加強小學環境教育的力度,給學校進行環境教育提供指導。
環境問題是一個綜合問題,僅依靠某一學科淺嘗輒止的教授環境保護相關的知識,難以滿足環境教育目標的實現。環境教育能促進學生環境素質的有效發展,依靠學校各部門協調發力,以跨學科的方式滲透在小學各學科教學和學校管理之中。
學校是進行環境教育的良好場所,我國可借鑒德國,建立環境教育與小學各學科之間的關聯性,以養成教育的方式促進環境教育的落實。環境教育不局限于環境保護上,還要重視小學生環境意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人類與環境和諧共生的關系,種下關愛環境的種子。
我國大多數小學的環境教育形式化現象比較嚴重,還停留在環境知識的講授層面,弱視實踐養成。課堂教學是我國小學環境教育的主陣地,加強小學環境理論教育,要靈活運用各學科教材。如小學語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課讓學生知道亂砍濫伐會造成水土流失[5],而小學科學課《保護大自然》《植樹節》等課文,讓學生認識到植樹造林是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措施。
我國小學環境教育應該重視小學生生活體驗,借鑒德國小學環境教育實踐經驗,師生一起創設具有當地特色的環境教育氛圍,開展多種有創新性的環境教育實踐活動。實踐活動包括環保主題班會課,環保小能手評選,“變廢為寶”美化校園大賽,綠色研學旅行,綠色消費活動等,各類活動使環境意識內化為穩定持久的環境素質。
小學環境教育的順利落實,需要整合社會、家庭、學校等多主體環境教育資源,做到全民參與。相關部門應加大對環境教育的資金投入,讓更多人認識到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創造條件推進環境教育的落實。小學環境教育不僅靠學校,圖書館、博物館、動植物園以及高校等環境教育機構也可以配合小學,彌補學校場地、儀器以及師資力量的不足。我國小學環境教育應緊跟時代步伐,遵循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更新環境教育理念,整合國內外優秀環境教育資源,把環境教育落實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