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良/
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所有的理論和實踐探索都是為了實現美好生活。然而,當我們真正回到美好生活本身的時候,才發現我們的認識多么膚淺,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思考。
通常情況下,美好生活是理想的、具體的、無需闡釋的基礎性存在,如陽光和大地一樣。恰恰是這樣一種本源性的、過程性的、普遍性的客觀現象,從理論思維的角度來看,解讀研究它,具有根本的深遠的意義??梢哉f,美好生活是一個形而上學的問題。
一般來說,美好生活的本質是無限的和多元的,如人和宇宙的本質一樣。但是歸根到底,有一個基本的認知。美是人類的最高境界,好是人類的基本期待,生活是人類的日常活動。美好生活的定義可以表述為人類自身生活狀態的美好境界。
無論從歷史本身,還是思想本身,或者藝術本身,美好生活的表達無窮無盡。而作為徹底的理論,務必需要從本源的角度科學負責地挖掘出其最核心的東西。只有這個問題解決了,才能探討更深遠的問題。
美好生活實際上是時間性的概念。無論是作為總體性的人民,還是作為個體性的個人,美好生活都是客觀存在的。只是存在的時間長短、表現形式、實質內容等千差萬別罷了。于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美好生活的認知越來越展現了燦爛光明的前景。實際上,也標識了美好生活的一般標準。時代不同,客觀條件不同,但美好生活的本質或標準從未改變過。
美好生活的本質或標準應該有:勞作、自由、尊嚴、富裕和美麗。勞作的生活是自食其力、凸顯價值的生活。自由的生活是自我意志的現實實現。有尊嚴的生活是人本身就是目的的權利保障。富裕的生活是衣食無憂、安全便利的生活狀態。美麗的生活是主體構建的優雅和諧的生活。
美好生活是一個過程,而且是一個因人而異的過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續探索和奮斗的世界。
馬克思主義是當代世界的科學指南,也是研究美好生活的理論基石。因為馬克思恩格斯所論證的共產主義社會就是美好生活的模板之一,因為他們是為了謀求全人類的解放,為人類的幸福而工作。
唯物史觀為我們解讀美好生活提供了最現實的依據,那就是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改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不斷推進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喚起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不斷在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不斷促進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人本身生產和社會關系生產的發展。所有這些,都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客觀條件。
剩余價值理論為我們實現美好生活提供了最有力的批判武器,那就是推翻資本邏輯,建設社會邏輯。資本邏輯的本質是罪惡的,就是無償占有勞動者的勞動,即剝削。而其來源是私有制。所以,消滅私有制成為共產主義運動的目的。不消滅私有制,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美好生活。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直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從毛澤東思想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是指導中國人民創造和共享美好生活的理論指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同志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為我們實現美好生活提供了理想性與現實性相統一的真理。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對美好生活進行理論研究更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科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優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深刻的。
從政治科學角度來看,美好生活是人民的美好生活,所以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意義重大。國家治理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與此相伴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政治正義和法律規制就十分重要了。
從經濟科學角度來看,美好生活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因此構建現代經濟體系至關重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具有的生命活力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它極大地喚起了人的潛能,促進了科技的騰飛,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順利推進和脫貧攻堅戰的即將勝利,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物質基礎。
從文化科學角度來看,美好生活是精神文化豐富而充滿正能量的生活。文化規劃、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為人民的精神世界不斷提供真實、鮮活、親和和正確的文化作品,滋養了我們的靈魂。值得注意的是意識形態領域的復雜斗爭和正確引導十分重要,這關系到紅色江山和美好生活的基礎。
從社會科學角度來看,美好生活是安全有序、關愛分享的生活。一方面,人民應該享有安居樂業的生活,一方面人民應該擔當自己一份責任。從相關部門的層面來說,應該提高治理能力,為人民服務能力,真正保障人民的美好生活。
從生態科學角度來看,美好生活是清潔美麗的生活。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穩步推進,自然條件的保護十分重要。所以,保護好我們的空氣、土地、水、森林、海洋等是責任。從事科學研究也不能違背倫理。
一回到現實,我們有時會不知如何是好。因為現實是復雜的、艱難的、無奈的,甚至是荒謬的。于是,我們會追問,自己過的生活是美好生活嗎?怎樣過上美好生活?
關于人民美好生活的總體規劃,中國共產黨已經做出了,并逐步兌現承諾。其實,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一些具有挑戰性或者負面性的具體問題。例如,實質的不平等或者制度的不完善是生活不幸的原因之一。精神自由是絕對的,行動自由卻是相對的。工作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尊嚴與權利有時會遭到踐踏。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就是一步一步實現美好生活的過程。面對和解答人民關注的個體問題,是理論工作者的責任。
一切現實的邏輯起點是生活在社會關系中的個體生命。每個個體生命的家庭條件是不同的,是千差萬別的,如每個人站在山下、山中、山上等不同的位置。所以,美好生活的界定或具體標準是不確定的,實現美好生活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每個人只能盡力實現可能達到的高度。至于人的需要與欲望的滿足以及承受的生活壓力也是如此。
個人的本性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所以,在基本達到普遍性要求的前提下或過程中,個性化的美好生活其實是簡單的,即依據自己的物質條件、意志與愛好去選擇、規劃和實踐自己的美好生活。當然,經濟條件越好,自由度越高,自由時間越多。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說,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
毋庸置疑,實現自己的美好生活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奮斗。勞動是美好生活的基石。在規則允許的條件下,在現有科學技術的條件下,在接受教育的程度下,首先具有健康生命、道德意識和生存技能。其次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義利觀。再次具有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最后,憑借自己的智慧與創造,達到人生的新高度。
回到美好生活本身,我們有許多思考和方法。我們的內在超越性是我們的資本。面對日益加速變化的世界,我們的知識與技術能否應對?我們的思想與理論能否應對?我們是否還是我們希望的樣子?是否忘記了自己的初心?是否被利益遮蔽了生活?而超越這些障礙,需要正確的方向、領導、學習與合作。
總之,作為形而上學問題、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的美好生活,是一個常論常新、常行常新、常品常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