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佳
梧州市第十一中學
近年來,學生的學習作用愈來愈突出,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已不符合教育變革的發展趨勢,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更是需要教師引進新的教學理念,并靈活變化閱讀指導方式,創新語文閱讀課堂。而思維導圖具有促進學生語言理解與應用能力的作用,教師要積極發揮它的教學優勢,將其與語文閱讀的教學特點相結合,讓學生在思維導圖的帶領下進行高效語文閱讀學習,并提升閱讀思維能力。
思維導圖能夠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將課文需要掌握的知識點,通過一定的線索運用思維導圖相關聯,能夠將原本復雜的知識內容與文章觀點進行濃縮,使之更加直觀。在實際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由繪制思維導圖,利用文字或圖片來記錄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思想活動,利用思維導圖發散性的特點,找出文本的核心觀點,并以此為中心,進而根據其他的文章觀點向外不斷延伸,并在每個分支上繼續找出發散點,進一步擴大延伸。在這過程中將文本當中的知識內容有效地關聯到一起,學生通過一系列的發散延伸能夠更好地讀懂文本,加深理解。
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這一課時,文章以環境描寫為主,全文緊緊圍繞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展開敘述,因而在繪制思維導圖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快速、精準地找到這一發散式思維圖的中心點。比如通過提問學生“課文主要描寫的對象是什么?這一對象有何特點?”來啟發學生,使其找到繪制思維導圖的關鍵信息。隨后,圍繞這一中心,鼓勵學生通過不斷閱讀課文來找出其他的發散分支,比如倫敦霧氣給作者留下的印象、濟南冬天的山、雪,古老的濟南城等等。以此來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解讀文本,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將不同段落關聯起來,提高理解效率。
文章的結構框架與情節脈絡是學生在進行閱讀時所必須掌握的關鍵內容,通過應用思維導圖,學生可以結合常見的文章結構方式來繪制出文章的結構體系,比如總分總、總分等結構。另外,學生在繪制的過程中,按照文章內容在結構層次上的分屬來梳理整篇文章的脈絡,并體會其中的情節安排在結構上有何突出作用,從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感受文字內容的分布,對其閱讀思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閱讀教學為例,這篇文章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全文圍繞幼年往事的樂趣,并在其中穿插相關的童年故事與傳說,并在百草園與三味書屋之間形成對比,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閱讀教學中,首先,教師在多媒體上為學生展示文章結構安排的常見方式,帶領學生進行知識回顧的同時讓其自主閱讀文本,并找出文章的“總分”結構形式。隨后,讓學生在作業本上繪制出這篇文章書寫的思維導圖,并將不同的情節描寫安排到其所屬的層次體系上,在最后將作者情感升華,在對比中進一步凸顯童年的樂趣與兒童的天性不可被抑制的含義,讓學生真正地讀懂文本。
自主預習能力是學生提高課堂閱讀效率的有效方法,也是促進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關鍵手段。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應用思維導圖讓學生進行閱讀前的預習,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展開:其一,將閱讀的重難點進行分類匯總,從閱讀材料的內容層面上感知整篇文章的邏輯安排;其二,從閱讀材料的結構層次出發,列出文章結構層次圖,并將文章中的其他敘述事件、主次要人物以及相關情節合理安排到其中,形成一張大致涵蓋文本內容的網絡圖。以此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效率,并有效鍛煉其繪制思維導圖的能力。
以《背影》這一篇文章的課前預習為例,從內容角度出發,作為一篇回憶性散文,主要描述了作者離開家鄉去上大學時,父親去火車站送行并為其買橘子的情形。其中,買橘子是關鍵的情節內容,將父親對孩子即將遠離家鄉的擔憂與期盼充分的表達出來,同時將父親偉大的形象刻畫地淋漓盡致。在預習時,教師可以應引導學生抓住買橘子這一關鍵情節,以此為中心,將父親的動作、作者的心理變化等一一作為發散的分支描述出來,最終進行歸納總結,從內容上深刻的解讀文章,在樸素的語言中感受父親對孩子的關切與愛護,引發閱讀情感共鳴。
思維導圖這一教學方法對啟發學生閱讀思維、提高理解效率以及實現教學創新等多方面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是未來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趨勢。因此,教師要重視這一教學方法的使用,將閱讀文本中的知識內容通過思維導圖進行巧妙連接,并引導學生在進行系統化歸類整理之后加深理解與記憶效果,促進閱讀思維的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