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秋梅
重慶市渝北區龍塔實驗學校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其自主思維和心理發育的程度都十分有限,他們對外界事物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都來自于下意識的模仿和感知。而班主任作為在小學階段同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主體,作為學校各項工作以及各類事務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其自身在實踐中的具體作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方式。因此,班主任要想真正帶動班級建設向著良性的方向發展,就必須從自身工作入手實現新一輪的創新與改革。
就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其認知范圍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們大多都是用感性思維去理解和探究問題,對外界事物的反應也主要是以感官認識為基礎。因此,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是班主任改善自身工作的重要途徑。班主任必須要立足在感性角度上,從多個層次,加強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要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在意的。特別是就當下的家庭現狀來看,有相當一部分父母由于忙于自身的工作,所以陪伴自身子女的時間便少之又少,這也就導致有很多學生在自身成長的過程中并未擁有充分的陪伴和愛護,甚至也沒有受到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因此也常常具有暴躁,沖動,冷漠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不應當對這些學生加以歧視,更不應當橫加指責,而是要注入人性的溫暖和關懷,陪伴學生度過小學階段的時光,理解挖掘學生的內心世界,體會學生心里的苦悶和酸楚,并加以開導和輔助,讓學生消除對外界交往的抵觸心理。這種感性交流的方式,不僅可以讓班主任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和特質,同時也可以建立起良性互動的師生關系[1]。
小學生都是意識和行為獨立發展的自主個體,因此其外在表現也必然會存在差異和區別,不同的學生個體所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征也會有所不同,在學業上的表現更是會具有層次化的特點。筆者在上文中已經提到過,由于部分學生從小缺乏父母的陪伴,因此其接受的家庭教育是有所欠缺的,在學業成績上也往往會落后于一般學生。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不應當區別對待優等生和差等生,而是應當將他們當作平等獨立的個體。對于那些基礎較差,并且紀律較為松散的學生,班主任應當細心加以指導,要單獨開展同這些學生的對話,對這部分學生的內心問題進行疏解,幫助他們走出學習上的誤區。同時,班主任也要意識到,即便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也仍舊渴望得到表揚和鼓勵,他們也會逃避批評和指責。對此,班主任也應當支持這些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并且要對其積極行動表示支持。而至于他們所犯下的一些錯誤,班主任要帶領他們直面自己的問題,而不是通過逃避去擺脫責任[2]。對于學習成績較為優秀的學生而言,班主任要鼓勵他們繼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同時也要引導這些優等生幫助差等生,實現班級群體的共同進步,縮小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差距。
父母和班主任是學生在小學時期接觸最為密切的兩大主體,他們都肩負著引導學生的重大責任,并且也是學生成長路上的燈塔和指引。也就是說,班主任要想從綜合層面引導小學生向著積極的方向成長,僅僅憑借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同他方展開合作和交流。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班主任應當積極同學生的父母展開對話,并做好家訪工作。特別是對于那些在平日里陪伴子女較少的父母來講,班主任應當積極促進父母同子女之間的溝通,要讓父母盡可能多花時間去陪伴孩子的成長。并且,班主任要加強在校對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要將不同學生的階段性發展狀況總結出來,以此作為同父母溝通時的參考依據,要向父母明確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同時也要向父母明確學生的優點和長處。除此之外,班主任也要鼓勵學生在家庭生活中貢獻自己的力量,要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適當減輕父母的壓力和負擔,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只有形成家庭和學校合作教育的良性局面,才能真正推動學生實現綜合素質的優化。
綜上所述,推動班主任在小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創新和改革是合理且必要的,這是引導學生良性發展的應有之策,也是塑造良好班級環境與氛圍的有效途徑。在具體改善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從主觀和客觀上共同落實新課標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并且要強化對不同學生個體的分析和觀察,將學生進行層次性劃分,針對不同個體的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并在此基礎上,堅持客觀且辯證的態度,對所有學生做到一視同仁,做到堅持平等,因材施教。